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來自過去的信件,告訴你從未了解的真相。
後來,我才驚覺:
年輕的時候,我們想像自己美妙的未來;
年老的時候,我們編織別人不存在的過去。
一切都很美好。
四十年前,他們頌讚青春,文學,哲學,友誼,愛情;
當然也有一些荒唐,嫉妒,幼稚的衝突與胡鬧。
四十年後,當你的人生走過了平靜無波的大半日子,
當你即將抵達人生的終點,
突然發現某一段記憶並非事實的全貌,
那麼,當時被剝奪和隱瞞的,究竟是多麼不可告人的真相…….
高中時代的東尼與三位死黨日日高談闊論著人生應有的樣貌。艾卓安是四人當中最聰明的一位,他早慧的心靈讓他自以為看透人生的本質,因而成為其他三人追隨的對象。
大學畢業前夕,艾卓安與東尼的初戀女友薇若妮卡交往,但就在他們正式交往後沒多久,卻傳來艾卓安自殺的消息,自殺的真正原因無人知曉。
四十年過去,東尼早已與當年的老同學失去連絡,過著平靜的日子。某一天,他接到遺囑執行人的來信,表示初戀女友薇若妮卡的母親不久前過逝,留給他五百英磅及一本艾卓安的日記。
過往的一切突然再度出現在他的腦中,他不得不重新面對過去,審視回憶,卻發覺自己向來以為的記憶不是真的,到底,真相是……?
第一部
第二部
雅致,有趣,不凡。
──《紐約客》
讓人手不釋卷,一看完便會馬上重看。
──《舊金山紀事報》
密布著哲學觀念……作為一部心理偵探小說,它成功創造出真正的懸疑。
──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
渥夫(Evelyn Waugh)在《夢斷白莊》(Brideshead Revisited)做到過,拉金(Philip Larkin)和石黑一雄也分別在《吉爾》(Jill)和《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做到過,如今,以這部有力和密湊的新小說,拔恩斯也躋身為這門安靜低調藝術中不太低調的實踐者。」
──《紐約時報》
精簡和精準得耀目……《回憶的餘燼》頁數無幾,卻帶給讀者讀好幾倍長的小說才會得到的滿足感。
──《洛杉磯時報》
雕琢精美、老練、懸疑而令人低迴,《回憶的餘燼》是對歷史、記憶和個人責任的一個沉思。
──《費城問詢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這本兩百頁的《回憶的餘燼》是我讀過最厚的一部書。所以準備好一讀再讀吧。你絕不會後悔的。
──珍.尤斯卡(Jane Juska)《舊金山紀事報》
陰影重重而讓人忐忑不安……拔恩斯這個表面精簡和傳統的故事是我們心靈裡最揮之不去的繚繞。
──《華爾街雜誌》
以他典型的優雅與高明寫作技巧,拔恩斯成功把一個貓捉老鼠的遊戲寫成一則真正的懸疑故事。
扣人心弦而津津有味……暗藏著複雜和隱微的泛音,帶有巴恩斯的註冊商標:風趣機智和優雅的文筆。
──《華盛頓郵報》
書寫儉約,但又意義豐富和充滿情感深度……有時風趣得讓人捧腹,有時忠實得殘忍,但總是讓人動容。弔詭的是,這書雖然聚焦在「結局」和「自殺」,卻包含著對人生的高度肯定。它還具有高度的原創性。此書的另一大特色是複雜──複雜得猶如人生。
──《紐約圖書月刊》
悲傷但強有力,探索了回憶之謎和我們改寫往事(有時甚至會把整段往事擦拭掉)的衝動。拔恩斯對老年高度精煉的沉思……與故事的情節本身互相迴響。」
──《時尚》雜誌
新穎、豐沃,讓人閱後難忘……是一個對老去、回憶與追悔的精煉沉思。
──英國《衛報》
精采和不張揚地檢視了回憶和它的運作,以及回憶是如何讓我們把印象區隔化和整齊地收納起來……聰明而讓人不自在……拔恩斯提醒了讀者,我們一直賴之為磐石的印象有多麼弱不禁風。
──《明尼亞波里星壇報》
簡潔,漂亮。它問的是那個讓人發顫的基本問題:我是我自以為的那個人嗎?……正如拔恩斯以優雅和讓人憂戚的筆觸顯示,我們全都是不可靠的敘事者,挽救之道不在乞靈於精確的回憶而在願意質疑它們。
──《波士頓環球報》
相當引人入迷……以慢火熬燉、布局考究但充滿懸疑,這部密湊的小說讓每一句巧妙雕琢的句子都具有作用。
──英國《獨立報》
一九四六年出生於蘭徹斯特的書香世家,父母皆為法文老師,也因此奠定了他自幼的文學基礎。從牛津大學現代語文學系畢業後,曾任《牛津大辭典》的編纂員。以《福婁拜的鸚鵡》、《亞瑟與喬治》、《英格蘭、英格蘭》三度入圍布克獎,皆止步決選名單,於二&12295;一一年終於以本書獲獎。
2012/08/28
BLH10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9964
205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