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為什麼今天我們生存的空間會是這個模樣?宇宙的結構究竟是什麼呢?地球如何在大爆炸之後誕生?建構星球的建材元素和裝潢星球的各種景觀是怎樣造成的?不同的星球又有著什麼樣的差異?
本書作者布魯克是地球化學的權威,他所發掘的證據、所提出的假說,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新科技、新資料、新學說不斷地加入地球研究中,正為我們描摹地球誕生、演變的歷史。
書中以淺白易懂的筆觸,讓讀者輕鬆的進入這一段打造地球的故事,也更懂得珍惜我們所唯一擁有的美麗星球。
導讀 袁彼得
作者序 布羅克
第一章 混沌初開
如果可信度的範圍是從0(瞎掰)到10(已完全證明),大霹靂學說可得9分!
第二章 天工開物
如果世界上真有煉金術,一定是在恆星的中心進行。「元素源自恆星說」也可得9分。
第三章 脫繭而出
太陽來的離子,像強風吹過乾燥平原,把細顆粒吹走;但鵝卵石較重,風吹不動,就留了下來。
第四章 洩露天機
放射性元素會逐漸衰變成穩定的子元素,就像砂漏計時器裡緩緩流動的砂,它們洩露了元素和行星的重大天機。
第五章 分崩離析
就像石頭沈到海底,油會浮在水面;金屬鐵也往石質行星的中心移動。
第六章 鬩牆之爭
衛星、小行星和彗星,一方面提供地球身世背景的資料,另一方面也對我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第七章 風調雨順
什麼決定行星的水源?控制地表溫度的「調節器」是什麼?為什麼行星這麼美麗?
第八章 養精蓄銳
地球像一座化工廠,生產許多很純的濃縮物。有了這些濃縮物,工業文明才能迅速發展。
第九章 守成不易
不錯,船到橋頭會自然直,未來的問題會自行解決,但解決的方式,可不一定是我們所喜歡的。
附錄 譯後記
延伸閱讀
名詞注釋
圖片來源
這本書融合了天文、物理、化學、地質和古生物等領域的知識,來探討宇宙和地球的過去與未來。它的內容豐富、由淺入深,不論是初學者或地球科學專家都看得懂,而且都能有很大的收穫。哥倫比亞大學(作者任教的學校)地質科學系畢業的博士生甚至告訴我,十餘年來,本書仍然是該校學生預備博士資格考試時,人人必備的讀物,可見受重視的程度。目前本書已另發行德文版和日文版。
地球,是一顆很獨特的行星。作為地球的居民,我們大概無法體會出它的獨特性。但和太陽系其他行星比較,才發現以下都是只在地球出現,「獨一無二」的現象:
1. 地球有生命。
2. 地球大氣的含氧量占21%。其他行星上全無氧氣。
3. 只有地球的表面溫度在水的液態範圍。其他行星溫度都在範圍之外。例如地球的兩個近鄰——金星表面溫度是攝氏482度;而火星是負63度。
4. 有蔚藍的大海。其他行星,若非乾燥無比,就是太冷或太熱,不能成海。即使條件和地球最近似的金星,它炙熱濃厚的大氣裡(92大氣壓),連水蒸氣都沒有。
5. 雖已屆四十六億年的高齡,但地球內部仍然熱滾滾。其他行星(例如金星、水星、火星)及衛星(例如月球),幾十億年前就已冷卻,變成死寂的星球。
6. 地球表面有高聳的大陸地殼和深陷的海洋地殼。其他行星都沒有這種景觀。
為什麼地球如此奇特呢?這要從地球的起源談起。而要談地球,還是要回到它的本源——宇宙。
■混沌初開
一百五十億年前,當時宇宙所有的物質還擠在一起,是一個極度高熱、也異常緻密的團塊。後來它就炸開了,發生所謂的「大霹靂」(Big Bang)。一直到現在,這場爆炸仍未落幕,所有的星系都還以高速互相分離。從爆炸開始的那一剎那,另外一項重要的工作也在進行:從無到有,製造出宇宙最輕的兩個元素——氫和氦。
以上聽起來像神話一樣的故事,固然令人神往,但是,有什麼證據呢?為什麼是一百五十億年前?誰告訴我們星系都在飛離?就算星系真的在分開,怎麼分辨哪一個星系離你近?哪一個遠?更要緊的,那麼遙不可及的星雲,怎麼量它們和地球的距離?
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回到1826年。當時,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Heinrich Olbers, 1758-1840)提出一個很怪的問題:為什麼晚上天空是黑的?他的推理是,假如宇宙是無限大,就該有無限多顆星星,那麼晚上的天空應該被這無限個星星,照得亮如白晝。既然如此,晚上為什麼會天黑呢?
他的問題等到一百年後才得到解答。而且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發現了「紅移」(red shift),終於給過去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找到了答案。請見第一章〈混沌初開〉。
■天工開物
大霹靂之後,宇宙只產生兩種元素:氫和氦。但是宇宙還有另外九十種更重的天然元素(從鋰到鈾)。這九十種元素又是怎麼產生的呢?用氫和氦,無論怎麼發生化學反應,都還是氫和氦。所以,如何可以把輕元素變重,不但有實質的誘因(中世紀的煉金術,不就是想「點石成金」嗎?),也是形成地球的先決條件。怎麼說呢?
地球不是由氫和氦組成的。以氫和氦為主的行星(例如地球外側的木星和土星),踩上去是一團氣,幾乎無落腳之地,也根本不能孕育複雜的生命。所以,要形成一顆地球這樣的行星,必須把宇宙的氫和氦,變成地球上最多的四大元素——氧、矽、鎂、鐵。有了這四種元素,才有辦法合成堅硬的地殼,為日後形成地球鋪路。這裡,很奇特的一件事,是氫和氦仍占整個宇宙質量的99%,其他的九十種元素,只共占1%。而地球又是這1%裡的太倉一粟。從氫和氦變成重元素的過程和證據,包括西元1054年,宋朝天文學家也目睹了這一場盛會,是第二章〈天工開物〉的主題。
■脫繭而出
如果有了九十二種元素,還是不成。因為地球這種所謂的「石質行星」,和「氣質行星」以及恆星(後兩者都幾乎全由氫和氦組成),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把地球的矽、氧、鐵、鎂跟輕元素(氫、氦)分開,就成不了地球。所以,在邁向形成地球之路上,第三章〈脫繭而出〉介紹怎麼樣才可以把輕元素和重元素分開,以便讓行星誕生。
在這裡,使輕重元素互相分開的機制,原來是取決於元素化合物的汽化溫度不同。在太陽系中央,高溫下難以汽化、仍然是固體的化合物,因為比較重,就留在太陽附近,形成了地球等四顆石質行星;其他的元素及化合物(氫、氦、甲烷、氨)容易汽化,所以被太陽風吹到外圍,再聚集成氣質行星。
■洩露天機
聽以上「鬼斧神工」般過程的時候,不禁啟人疑竇。原因是這些億萬年前的往事,沒有證人。說得歷歷如繪的同時,有什麼證據呢?本書作者布羅克教授在第四章〈洩露天機〉,展現了他的拿手絕活——同位素的應用。
同位素,就是同一種元素(例如氧)的好幾個具不同質量的兄弟姊妹(氧16、氧17、氧18)。假如某同位素具放射性(易衰變成別的元素),它就會愈來愈少。藉著比較「放射性」及「非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變化,就能夠知道過去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
布羅克教授舉了一個例子,輔助說明如何用同位素來定年。某博物館裡,同時有一般遊客和美術系學生入場參觀。早上剛開館時,假設這兩種觀眾人數的比例是1:1。美術系學生對藝術品興趣高,停留較久(類似不易衰變的同位素),而一般遊客大約參觀半小時,就離開了(比擬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會減少)。所以隨著時間,美術系學生和一般遊客的人數比,就節節上升,可能達到4:1。若先算出它們比例改變的趨勢,就可以根據觀眾的比例,推測博物館從早上開館起,已經過了多少時間。
用類似上面同位素的方法,就洩露了元素和行星的重大天機:其一,太陽系在四十六億年前誕生,且所有的行星和隕石幾乎都在這同一時間形成;其二,早在太陽系生成之前幾十億年,所有太陽系的元素,已經準備妥當了。這意思是說,你我體內的主要元素(氧、氫、碳、氮、磷、硫)都老於五十億年,而且它們都在數千萬度的恆星裡誕生。這麼看來,我們的出身,多麼光彩,又多麼壯烈!
■分崩離析
把鏡頭再轉回剛才提到,包括地球在內的四顆石質行星。它們除了由氧、矽、鐵、鎂四大元素組成外,還有清楚的分層現象。鐵,多半以金屬態,存放在各行星的核心。地核外面包一層地函,再外層是薄薄的地殼,這些層的化學成分都不一樣。在行星演化歷史上,行星分層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更要緊的,是在此階段,地球從內部噴出了大氣和海洋。請見第五章〈分崩離析〉。
又再一次,一些疑問也考驗著科學家。例如,他們怎麼知道行星有分層?分幾層?每層多厚?況且,地底的岩石根本拿不到(地球半徑6,370公里,但最深的標本只有10餘公里深),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的成分呢?再說,2,900公里以下的深度,據說都是融熔的鐵,誰會相信!這時候,科學家會很有信心地回答以上問題。他們的依據,竟然來自地震波和外太空的隕石。
在這第五章裡,地球的「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之差異:一高一矮、一輕一重、一老一少、也得到了解釋。這是個關鍵點,因為其他行星及衛星上,都沒有這麼明顯的差異。原因歸根結柢,肇因於地球內部源源不絕的熱。在這裡,布羅克教授特別感念他的師兄,已過世的加斯特(Paul Gast)先生。加斯特首創使用化學元素的分異現象,來探討行星的演化。布羅克教授在美國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唸大一的時候,讀大二的加斯特先生被任命當他的師兄。他陪布羅克註冊,還經常詢問這個小老弟功課的進度。等布羅克大三的時候,加斯特看出來他還懵懵懂懂,前途茫茫,於是毅然插手,替他規劃未來,引他走上同位素研究的路,也造就了日後布羅克這位卓越的地球化學家。加斯特的照片,見於第十一頁。
地球和其他石質行星內部都分層之後,是不是從此就一帆風順呢?當然不是。因為,太陽系除了太陽和九大行星外,還有很多其他物體。大衛星,有三十三顆;小行星帶上面的碎屑,有一百億個;更驚人的是彗星,這些拖著長尾巴的掃把星,竟有一兆顆!
■鬩牆之爭
太陽系這些物體之中,以月球離我們最近,而且三番兩次被踏上人類的足跡,所以我們對月球的知識最多。不料,在分析太空人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標本時,竟有出人意料的結果。這項發現,就引出了一連串對月球成因的解釋。
簡單地說,月球和地球在成分上最大的不同,是月球含較少易揮發的元素。意思就是,月球經歷過比地球更高的溫度,所以把易揮發的元素都蒸發殆盡。不僅如此,無論是實際測量(把雷射光打到月球上,光線從太空人裝設在月球的鏡子反射回來,然後量光線來回所需時間,就可測出地球和月球的距離),或是量三億六千萬年前珊瑚的年輪,都發現月球以平均每年4公分的速率離開地球。為什麼月娘會拂袖而去?第六章〈鬩牆之爭〉有一個完整的交代。
承受月亮「負氣出走」打擊之餘,地球還遭受到其他同門兄弟無情的侵襲——彗星和來自小行星帶的隕石,過去不斷在撞擊地球。六千五百萬年前,推測有一個直徑僅數公里的隕石,撞到地球。頓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全球物種有一半慘遭絕滅。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天下文化出版的《大滅絕》(許靖華著)一書,已做了更詳盡的報導。
■風調雨順
地球經過上面一系列的演化,漸漸粗具規模。她出現了地殼、海洋和大氣。但是,放眼望去,就像前面一開始說過的,整個太陽系,沒有任何一顆行星像地球這麼舒適,又有如此適當的環境,能讓千萬種蟲魚鳥獸、奇花異果,在上面生生不息、爭奇鬥豔。為什麼老天獨厚於地球呢?
第七章〈風調雨順〉探究了這部分的背景及肇因,發現原來取決於地球一些先天的命運,和後天的奮鬥。在先天方面,地球占有若干便宜:她離太陽不很遠(否則會很冷,像火星及所有更外圍的行星,溫度都極低);也不太近(容易烤焦,例如水星最靠近太陽,所以白天溫度高達攝氏425度)。其次,生物也幫了地球一個大忙。生物死亡後,把大氣的二氧化碳和碳移到地層裡,加以掩埋,成為石灰岩、石油和煤等,於是大幅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氣體,它會升高大氣的溫度。和地球同樣大小的金星,因為沒有生物把大氣的二氧化碳移走,所以金星氣壓(92大氣壓)和氣溫(攝氏482度)都極驚人。
有關生物圈和地球演化的關係,讀者可參閱《蓋婭,大地之母》(天下文化出版)。
就後天環境而言,地球有一套秘密武器,那就是它獨有的「溫度調節器」。每當地表變熱,「溫度調節器」就啟動「冷氣機」,把溫度降低;相反的,地球一轉冷,「暖氣機」會自動打開,又把地表加溫。這套設備極其複雜,但說穿了,並不難懂。它之所以作用,是靠地函裡的熱對流,不斷翻攪地球。過程之中,從火山噴出二氧化碳(增加大氣溫度);同時,二氧化碳被生物吸收,沈澱到海底(減低大氣溫度),再被拖入地函。這兩項交互作用,就調節了地表的溫度。
地表溫度還受一些外在因素的控制。例如木星和土星的比重雖小,但因為體積龐大,所以質量很大。它們用重力拉扯地球,週期性地改變地球的軌道形狀和自轉軸的角度,這些都會增減地表的日照量,改變地球氣候。過去它們對地球的干擾,的確影響了地球的氣候,而海底沈積的有孔蟲殼體,就是過去氣候改變的證據。分析有孔蟲的氧同位素成分,清楚地看見了地球從前有以四萬年和十萬年為週期的氣候變動。
■養精蓄銳
歷經長達四十六億年的演化,地球不但有了山有了水,大氣也因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很多氧氣。不過,人類等到最後這兩百萬年,才遲遲現身。但是,人類何其幸運,因為在人類降世很久很久以前,大自然好像預知人的來臨,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地球像一座化學工廠,她預先生產了許多很純的濃縮物。
有了這些濃縮物,工業文明才能迅速發展。濃縮物包括了石油和煤,它們取代了人力和獸力。例如,燃油的交通工具,大幅縮短了人與人間的距離(否則進京趕考,你要兩個月前就動身);也在其他方面節省了許多時間(你可以忍受鑽木取火,花三小時用樹枝煮飯嗎?)。能源的使用,讓人擺脫了汗流浹背、灰頭土臉的日子,也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坐在冷氣房裡聽CD),和提高了創造力(因為得閒)。較嚴重的,如果不是大自然富集了天然氣,馬上有十億人要餓死(甲烷是氮肥的原料之一,目前有十億人的農作物,依靠肥料生長)。
其他人類賴以為生的鐵、銅、金、硫、汞等,也無一不是地球預先加以濃縮,特別恩賜的禮物。如果不信,只要登陸其他任何一顆行星或衛星,你就馬上發現它們都沒有礦床,也沒有石油和煤。假如住在它們上面,我們的日子會很辛苦。不但完全要靠自己的勞力(沒有石油和煤提供能源),而且金屬在岩石裡的含量很低,要提煉金屬,需極高的成本。
地球是怎麼把這些物質濃縮的呢?第八章〈養精蓄銳〉告訴我們,是因為太陽能和地熱能,持續不斷在推動地球的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氣圈,所造成的結果。人類現在正享用地球億萬年來,上述緩慢且持續的作用,所結出的果實。
■守成不易
假如能夠保持地球在太陽系獨一無二、祥和、融洽、穩定、和富足的環境,那該有多好!太陽有足夠的氫,可再燃燒幾十億年,提供源源不絕的太陽能;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很長,也至少還能再供應地熱能數十億年,來推動地球的板塊。合併以上兩種能源,地球就可以繼續生產石油和煤,以及各種有用的濃縮物。
但是很不幸,人的出現改變了地球的未來。直到一萬年前,人類仍和地球其他生物公平競爭,且和大自然和諧共存。後來人類發現了農業,使人類的競爭優勢遠超過了其他物種。為了增加農產,人類變更河道來灌溉農田,犁田整地且除去有害農地的雜草和昆蟲。人的這一切作為,正是破壞大自然循環的開始。
大約一百五十年前發生的工業革命,更加速人類對地球表面的改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土壤逐漸酸化,環境中累積了更多有毒物質。尤有甚者,近年來我們懂得了原子的奧秘,我們擁有的核彈足以癱瘓人類的文明,和威脅許多生物的生存。
這些年來,我們不但沒有適當經營和管理地球的未來,反而沈迷於核武競賽、藉醫學技術來延長壽命、以及用機器設備來享樂。從羅馬時代以來,人類沒什麼改變:我們虛擲光陰,以為未來的問題會自行解決。不錯,船到橋頭自然直,未來的問題會自行解決,但解決的方式可不一定是我們所喜歡的。有感於此,第九章〈守成不易〉告訴我們人類所作所為的可怕後果,並呼籲大家應立刻擔負起保育地球的重責大任。
總的來說,這本書《開天闢地》(英文原名直譯為「如何建造一個適合居住的行星」)一氣呵成,把地球這顆獨特行星的來龍去脈,從一百五十億年前到現在,不只做了詳盡的解說,更列出推理的證據,讓人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作者布羅克教授是地球化學家出身,全書反覆指出「化學」在解讀宇宙及行星演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更驚訝的是,由於作者有系統的安排和介紹,在拜讀領悟之餘,最後不得不令人輕嘆:「原來大自然的道理如此深奧,卻又這麼簡單!」
另外,作者在書中留下了伏筆,也反覆在彈一些弦外之音。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如何建造一個適合居住的「行星」,而不是如何建造一個適合居住的「地球」。因為他想強調,地球固然很獨特,但宇宙中可能共有一萬億億個行星。難道這麼多行星裡,都沒有一個有地球這麼舒適的環境嗎?如果有的話,那個行星也有像人這樣的生物嗎?即使產生另外一個地球的機率只有一萬億億分之一,我們就不會再孤單寂寞了。
1998年11月於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
1998/12/30
BWS00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24-2
271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