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說:「化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鮑林,這位當代科學巨擘以此宣示,現代化學不但早已與古老的鍊金術劃清界限,也不再是所有原料一鍋煮,在錯誤中嘗試摸索的學問。
《現代化學I》詳細介紹了現代化學如何以傳統化學為基礎,利用週期表上的元素,以新穎的分子合成技術,創造出奈米、觸媒、光化學等尖端科技。現代化學更是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化學,材料科學無從突破;沒有化學,奈米科技沒有今天;沒有化學,生物科技不會有未來!
第1章:原子如何連結——分子結構
第2章:減低障礙——使化學反應順利進行
第3章:捕捉反應身影——觀看原子起舞
第4章:難以置信的排列——原子的幾何學
何謂現代化學
鮑爾(科學作家)
只懂化學的人,其實連化學也不懂!——利希藤貝格
如何逃避科學
想逃避科學課,只要等到硫酸之類的老式有毒藥品上場時就行啦。科學老師通常都頭也不抬,就說:誰也不許碰試管內的東西。
把幾可亂真的假酸液試管擺在裝著酸液的試管的旁邊。老師開始咚嚨咚嚨講起課來。你猛然跳起來大叫:「老師!老師!我再也支持不住了!」接著喝入假酸液,昏倒裝死。千萬注意,如果拿錯試管,就不是裝死,而是真的死翹翹了。
即使是莫爾斯渥司這個最調皮搗蛋的學童也坦承,學一點化學偶爾還真的派得上用場。
看似無聊的學問
化學和其他科學相比,算是最沒有魅力的科學了。
物理學家總是在思考宇宙最深的奧秘:萬物從何而來?將如何變化?物質是什麼?時間是什麼?物理學呈現出科學中最抽象的一面;而當物理學家以巨型望遠鏡搜索天空,尋找宇宙回音、用直徑長達數公里的粒子加速器使次原子粒互相撞擊,搜集線索找出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則展現出科學的深度與廣度。
生物學家對付的問題則是與生死相關。他們要研究對抗人體的數千種遺傳疾病,或努力去瞭解海中的一團膠如何演化成今日的人類。地質學家勇敢面對猛烈的火山和地震;海洋學家探究世界神秘的深淵。
而化學家在做什麼?
這個嘛,他們在製造油漆等亂七八糟的東西。
也許有人覺得製造油漆的過程,大概就跟看著它乾掉一般無趣。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讓你信服,它是一門精細巧妙的技藝。
如果還想知道些更多吸引人之處,我也會提到油漆與活細胞、肥皂泡、肌肉組織以及塑膠的許多共通點。製造油漆沾到了化學的一角,充滿了無從想像的驚奇,可以用來清楚說明:瞭解物質的化學本性,如何幫助我們塑造、控制世界的形體。
老實說,很多其他科學還與神秘難測的事件相連時,化學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植物生長、雪花成形、火焰燃燒中,都可以體驗到化學。
化學研究一向給人平淡乏味的印象,關於這一點老實說,化學家自己該負一些責任,很多化學家似乎默認,他們的研究雖然有價值,但滿無趣的。低期望倒真的讓化學家一開始就受種種窒礙。〔牛津大學對化學家的揶揄,認為他們(八成是男性)是蓄著長髮,兩手髒兮兮,陰鬱的笨蛋。可能還狂灌啤酒,像是社交場合上的大猩猩〕。甚至化學家經常會謙虛到了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程度。他們在研討會中常說:「這個結果為什麼會這樣,我不太清楚,這可能需要物理學家來解釋。我最大的貢獻,就是合成出這些化合物。」
化學中見世界
我寫這本書並不是要發起什麼改革運動,而只是想真正的呈現出當代化學家從事的研究,讓大家明白「現代化學」不再只是把試管倒來倒去,氣味叫人受不了的工作(雖然偶而不免還是如此)。能做到這點,我就很滿意了。
要瞭解現代化學,我們必須先對基本的化學原理有一點認識,也要稍微知道一些跨學門的觀念,如遺傳學、氣候學、電子學和混沌等研究。
《現代化學I、II》絕不是教科書:它並沒有完整說明全部的化學觀念,而且在介紹一些傑出的研究時,也不以精確的科學語言來描述。我只想讓讀者明白,要發現世界的奧妙,觀察恆星與研究演化論不是僅有的指望;事實上,從洗碗精、樹葉、車子的觸媒轉化器中,都可以一窺其妙。
最古老的年輕科學
1950年,著名的美國化學家鮑林說:「化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雖然化學早在古老的中國、巴比倫、或更早就存在了,但鮑林的論點是可以理解的。在1950年的時候,離搞清楚原子的結構,不過幾十年而已,對於原子這個化學家愛用的基本素材,才剛有初步的瞭解;而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 1834-1907)繪製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也才只有81年的歷史,甚至其中的一些空格,是近幾年才填滿的。但是在鮑林說過這句話的半世紀之後,化學是否仍然保持年輕活力?
激發、指引今天大多數化學的原理、法則,已經大異於當初引發發鮑林做出評論的那些原理、法則了。新的化學不太能劃分成像傳統化學那樣領域。大學裡教的化學仍然常按傳統分成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但是現在很少有化學家能宣稱,他們單純只研究某個領域的化學;嶄新的化學概念與分類不斷冒出,研究人員根據這些新概念與分類,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
我在下面列出的一些概念與分類,其實還不算不完全,我提到的這些觀念,會在書中不斷的出現,而且常常串聯起原本完全不相干的研究。在閱讀《現代化學I、II》時,能先記得這些觀念,會有些幫助。
也許有很多人對塑膠時代的到來感到悲傷。然而塑膠時代明確宣告,我們可以設計更合乎需要的新材料,而不必勉強以天然物做成的材料來打發。
現在的塑膠性質似乎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它們的抗張強度可與鋼鐵比擬、可以溶於水中或以微生物分解、可以導電、變色、像肌肉一樣收縮彎曲。塑膠通常是含有碳鏈的「聚合物」分子;同時,以矽和氧為基的聚合物,可用來製成新型態的陶瓷材料,或在硬度和強度上都有突破的「人造岩石」。
近年來材料科學會變得超級熱門,得歸功於大家終於體認到,只要摸清楚材料結構的分子組成,就能設計出在工程上有用的性質。現在我們已經能夠操弄個別原子來合成出材料,這種能力為半導體微電子學開創了新機,也為仿造設計精巧的自然材質,做出人造骨頭或外殼等,帶來了契機。
還有,當我們有能力改進並控制材料的微觀結構,化學有時還會陸續產生含有意外驚喜的新材料,例如稱為富勒烯(fullerene)的碳籠(carbon cage),或是稱為準晶體(quasicrystal)的金屬合金。
電子學
我是不是曾提過塑膠也可以導電?
沒錯,我們不僅知道這個性質,而且也應用在電子零件上了。現在已經發現很多種類的合成化合物,都擁有類似金屬的導電性,有些甚至還顯現引人注目的超導體性質,即具有零電阻的導電性。磁體也可以不含一點金屬,而以含碳和氮的分子為主要成分,使磁體幾乎像是有機物了。
看起來,整個電子工業很有可能不再需要金屬或矽之類的傳統半導體。有些人的終極夢想,是用個別的分子來建造電路,利用導電的分子線路,連結原子大小的成分,成為極為緊密的「分子零件」。
另一種想達到分子電子學的提議更大膽:以非傳統材料來製造傳統的微電子元件,也就是把熟悉的二極體和電晶體擺在一邊,而從自然界中尋找靈感。例如,光合作用時,生物體內細胞的微電流在各個分子間流通,此時其他的生物分子則調節電流,作用有如縮小的電子元件。瞭解了這些天然元件的作用機制,就能開啟「有機電子學」的大門。
自組合
如果要像前面〈電子學〉提到的,一次移動一個分子,建構出分子結構,則工程師對微型世界的操控要更精確、運作速度要更快才行。
但是除了做苦工把分子一個一個接上去之外,還有一種替代法:就是讓分子自己進行組合。這個好像是希望一堆磚塊突然自己疊成一座房子,而分子組合的形式又比磚塊多。譬如,肥皂分子可以同時聚集成各種複雜的結構,包括片狀、層狀以及像人造細胞般的薄膜。其他有自我組織能力,形成各種規則排列的有機分子,我們稱之為液晶。
我們對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摸得愈清楚,就更有能力對分子進行規劃,讓它們自行組成這些錯綜複雜的結構。
這裡再度顯現,我們要以大自然為師的地方還多著呢,大自然中有很多分子,都可用獨特且有規律的方式,識別、組織其他分子。在大自然裡或實驗室中,如果分子能夠「辨識」與自我組合,就有可能以分子的各個結構,組成完整的分子;也就是有可能進行「複製」。
複製
生物體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能夠自我複製。
進行複製並不需要特別的智能,光靠化學作用就可以達成目的。從1953年發現DNA的結構之後,對化學複製如何進行,就開始有了瞭解。DNA複製時,進行複製的單股DNA分子,功能就像「模板」,利用模板裝就可以配出完整的複製品;這種裝配過程牽涉到「互補」,也就是進行複製的分子把自己當鷹架,裝配上各個互補的配對單位,完成DNA的複製。
目前很明顯,不是只有DNA這麼複雜的分子才能進行複製。小分子和分子組合,已經可以在試管中進行複製。在某種意味上,這些分子代表著,我們朝「人造生物」之路邁出了第一步。
但是這些合成複製使用的起始物,一般來說與最終產物的差異並不大,這些複製並不是從頭做起,而只是加速在最後階段發生的複製作用而已。因此,要真正的合成出生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1982年發現,與DNA有關的RNA,自個兒就可以耍「複製」的把戲(不需要DNA等大批分子的協助),也許提供了極重要的線索,可以說明為什麼只靠化學反應,就能產生生命。
特異性
化學反應常會產生一大堆副產物,要從中萃取出想要的東西,通常都麻煩極了。但是人體內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卻根本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人體內的每個反應,通常都只產生一個所要的產物。雖然現在我們的化學合成法雖然笨手笨腳,也不要放棄達到與生物體反應境界的希望。
事實上,運用在生物上發現的「分子辨識」原理,我們的合成手法也愈來愈熟練。我們正在想辦法使化學反應有特異性。
生物化學有特異性,酵素類的分子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我們對酵素的作用機制,仍一知半解,但也設計出許多有酵素特質的合成分子。
同時,化學工業正學習利用酵素靈敏的化學控制性,讓酵素在「生物反應器」中作用;如此,化學工廠利用生物技術,才能製造出複雜的醫藥產品,否則單靠人力智慧是辦不到的。
此外,石油化學公司也發現,「沸石」之類的礦物具有簡單的「固態酵素」功能,有助於從原油中萃取出有用的產品。
從原子觀察
化學變化的發生,僅在一眨眼之間。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兩個分子互相作用的時間,可能就有幾兆分之一秒而已。
在過去要知道分子間真正的作用情形,是極端困難的,但是現在已有一些方法,可以用底片捕捉住這些短暫瞬間。在分子作用時,發射出成千上萬的不連續雷射脈衝光,就可以及時捕捉住分子運動的影像。目前,我們可以觀察到分子在打滾、撞擊及形成新的原子排列時的轉變。
同時,顯微鏡讓我們看到物質中,個別原子的狀態。這類的顯微鏡已不再用光線而是使用電子來得到物件的影像,這些物件的體積,只有針頭的幾百萬分之一。
晶體中規則堆疊的原子晶格、液晶薄膜中規則堆疊的分子或是DNA的雙螺旋,這些影像都是以這種新型的顯微鏡來顯像的。
非平衡態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複雜的形狀,從雪花到植物的根與葉等,一向都使自然科學學家迷戀又困惑。
最近的發現更讓人驚訝:形成複雜模式的過程,不一定需要高階的控制機制;這些複雜的模式可以在系統中自動形成,顯然毫不受拘束。
系統在完全不平衡之下,不一定會淪為不規則,也許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會自行組織成大型模式,既錯綜複雜,又完美對稱。其中一例就是稱為準晶體的「禁制晶體」(forbidden crystal);另外有些展現出所謂「碎形」(fractal)的性質,也就是不管如何放大詳看,圖形都是同一個樣子。
不平衡的系統常常會表現出動態的變動模式,並持續保持如此,即使系統一直在改變也一樣。非平衡的化學反應產生了連鎖的化學波,像是螺旋狀的漩渦或池塘中激起漣漪。
在非平衡系統中,通常會先出現振盪、週期性的行為,接著產生完全不可預測的情形,也就是「混沌」(chaos)。現在,在某些化學反應中,已經可以偵測到混沌的特徵。
介尺度化學
我們對「巨觀尺度」與「微觀尺度」的化學程序,已經瞭解得相當透徹。巨觀尺度就是指,在這個尺度下的東西,我們看得到也摸得到,而微觀尺度指的是分子級的規模。
但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介尺度」(mesoscopic scale),也就是大小從數千原子到數千個細胞的範圍,仍屬於未知的領域。千餘個分子組合後的行為,會像大塊材料還是像個別的分子?答案常常是兩者皆非:在這種規模下,看到的可能是全新的性質。
最新的技術可以誘發分子「自組成」成為大型結構,例如人造薄膜或是規則的液晶陣列等,開啟了介尺度的研究領域。我們也可以把原子蒸氣凝結成原子簇,原子數目可隨意控制,從只有3、4個原子到數千個原子不等。用這種方法可以觀察到,系統從分子狀態發展成塊狀固體時性質的改變。
自組成分子有時會在原子數目達「魔術數字」時卡住,而呈異常的穩定狀態,至於為什麼會如此,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其中碳原子簇的例子特別有意思,它們可以排成大小相當特定的中空的碳籠。這些碳籠對於化學、電子和材料科學,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能量轉換
很多化學反應都會產生能量,而且能量形式通常為熱能。自從人類馴服火種以來,我們就已經可以利用能量獲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們產生能量的主要方法,仍是利用如同燃燒般粗糙且沒效率的化學程序。
利用電池把化學能轉換成電能,是較直接的方法,但是電池的價錢不便宜,提供的電力也不足以應付大眾的需求。不管如何,新型態的電池正在發展中,希望能帶來新的應用:例如,成為車輛或人造衛星的動力來源。
在沒有龐大輸出功率需求的地區,由體型小巧簡潔、重量輕盈的電池提供有效率、安全和便利能量。
我們每天接收太陽數百萬千瓩的免費能量,但是幾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把這些能量儲存、轉化成更有用的形態。化學提供的答案是「太陽電池」:利用會吸光的材料吸收太陽能,再把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起來,或直接轉變成電能來利用。最先進的太陽電池正在研究、學習大自然的太陽電池──植物體的光合作用中心。
感測器
快速、有效偵測出特定化學物質存在與否的能力,關係到生死存亡。有毒氣體的外洩、監控身體血液中葡萄糖或麻醉劑的含量、測試食品中有害的化合物等,都需要敏銳可靠的感測裝置。很多化學感測器靠的都是電化學原理,相關的化學物質引發電極上的電流或電壓變化。
現在正在發展的感測器,利用的是天然酵素的分子辨識能力,這種感測器對某些種類的生物化學品,反應很靈敏。同時,聚合物科學也提供有選擇性的塑膠薄膜,只會讓某種分子通過,其他分子都不能滲透。
目前的感測器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已經可以偵測單一種分子,達到了測試靈敏度的極致。這樣的靈敏度,已經超過人體的主要化學感測器──鼻子的嗅覺系統了。
達到這種標準的感測器,是利用光譜儀來偵測,原理為分子與光的相互作用,優點是物質在非常遠的距離外,就可以偵測到,而不必與偵測器實際接觸。用這種方法,可以偵測到地球大氣層、或星際間與恆星大氣層中的化合物。
環境
人類從生活在地球上開始,就不斷的傾倒化學廢物到河流、海洋、土壤和空氣中。現在快吃到破壞環境的惡果了,才不得已開始注意到環境中的化學成分。從歐洲來的污染會出現在北極的雪中;發電廠排放的廢氣會變成酸雨降落到地面;以前我們認為很穩定不有會危害的氣體,現在發現它們會侵蝕臭氧層。含碳化合物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會使地球變成悶熱的溫室。
我們已經搞清楚是哪些化學反應,造成這些環境危害,但它們對地球生態和氣候的影響,還很難評估。不過從研究過去大氣層受純天然過程引發的化學變化,對地球溫度產生的影響情形,就可以找到線索。科學家正在研究冰泡裡抓住的古代空氣,與久遠以前沉積在海床上的沉積岩,各有怎樣的組成,試著從中瞭解大氣化學與氣候變遷的關連。
另外,也從找出大氣中與海洋裡金屬的循環路徑,來一探污染物的傳輸途徑。研究人員也努力為那些會危害或弄髒地球的物品,找出較安全的替代品;例如,會破壞臭氧層的CFC(氟氯碳化合物)的替代品,或是細菌的分解的塑膠。
化學三部曲
《現代化學》共有兩冊,依內容分成三個部分。
《現代化學I》討論的是化學的某些傳統研究,共有4章。第1章至第4章的內容分別為:構造與鍵結、熱力學與動力學、光譜學與結晶學。我希望在其中清楚說明,這種傳統是變動的傳統,它會促成原有的工具和概念進行改變,來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
科學中某些題材一旦完成階段性任務,就會遭到淘汰棄置,但是至少在這4章中提到領域裡,因為新的發現和先進的技術,能確保在未來的幾十年,這些「傳統」方法仍然是炙手可熱的。
從傳統到現代
在《現代化學II》中,分為〈新產物,新功能〉與〈化學是一種過程〉兩個部分。在〈新產物,新功能〉的3章中,只有第7章的膠體化學,會勾起1950年代的研究人員一些回憶,但儘管如此,今天對膠體化學的研究也與1950年代時大不相同了。
〈新產物,新功能〉主要介紹的是,對分子層面的瞭解增加,導致對化學反應和性質的看法全面改觀,並使化學銜接起與其他學科間的鴻溝,例如分子生物學、電子學、和材料科學等。
簡而言之,〈新產物,新功能〉會探討化學研究的一些新功能〈化學是一種過程〉中,將討論一些我所謂的「化學是一種過程」的觀點。那就是說,在討論化學變化時,我不會著重產物、化學反應和相互作用的機制,而拉高層次來探討這些化學過程產生的影響。生命本身就是早期地球上化學作用產生的結果(第8章);大自然世界成長和形態的複雜性,一定也是從簡單的化學過程中演變出來(第9章);我們的大氣、環境、和氣候很多重要的變化(第10章)其來有自,都有它化學轉變中的源頭。
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化學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及靜宜大學兼任副教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兼任教授。著有《奈米科技導論》、《石油及石油化學工業概論》等,譯有《生物世界的數學遊戲》等。
2003/12/22
BWS053
天下文化
平裝
20.5×20.5cm
黑白
9789864172252
245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