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有人天生是幸運兒,有人硬是特別倒楣,這是運氣使然?還是另有原因?
擲兩顆骰子,哪個點數最常出現?
打橋牌、玩梭哈,拿到一手好牌的機運有多高?
到賭城玩幾把,有可能賺到大錢嗎?
操縱股市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跟機率有關。
這本書從大家熟悉的擲骰子、丟銅板、撲克牌、輪盤遊戲切入,一步步引導我們瞭解遊戲背後的機率法則,破除常見的迷信觀念與誤解。更為大家介紹機率的好兄弟——統計,告訴我們如何運用機率理論,進行好的統計研究。
今天統計已經是各個領域必備的工具了。看棒球的門道,須知道球員的打擊率、投手的防禦率;買人壽保險,要懂得費率與死亡統計有關係;廣告要成功、企業經營要上軌道,更是離不開統計。但是你知道誤用統計會導致什麼嚴重結果?你拿到的數字到底可不可靠,能用它來推估未來嗎?
好統計的奧妙與壞統計的蹊蹺,在這裡全見分曉。 《統計 你贏的機率》為你解說正確的機率法則與統計觀念,提高你在各種場合「贏的機率」!
序 機遇的科學 紐瑟姆
自序 從丟銅板到作業研究 萊文森
第一部 機率
第1章 機遇、運氣與統計
機遇造就了運氣,機遇原理也為統計學奠定了基礎。
第2章 賭徒與統計學家
當賭徒遇見數學家,機遇理論終於得以開花結果。
第3章 迷信的世界
有人天生是幸運兒,也有人特別倒楣,這是命運使然嗎?
第4章 錯誤想法
已經連出十個正面了,下一次銅板總該出反面了吧?!
第5章 機遇的基本規則
為什麼打賭擲骰子出現6點,賠率正好是1賠5?
第6章 正面或反面
連續丟三次硬幣,三次都出現正面的機率會是多少?
第7章 賭博與期望值
這一把賭多少才合算?就看你的期望值有多大
第8章 誰會贏?
若真有人老是從賭場贏錢,哪兒還會有傻瓜要開賭場?
第9章 股票能玩嗎?
股市交易存在大量運氣成分,既不可知、也不能預測。
第10章 梭哈的機遇
最能清楚說明機遇法則的遊戲,就是梭哈。
第11章 梭哈的勝算
有堅強的數值判斷做後盾,玩梭哈才能穩操勝券。
第12章 輪 盤
各式各樣的輪盤下注系統,真的能幫你大賺一票嗎?
第13章 樂透、雙骰子與橋牌
很多人都熱中買彩券,因為金額不大,獎金卻非常高。
第二部 統計
第14章 由機遇到統計
機率理論用在統計學中,展現的成效最大,也最多樣化。
第15章 機遇與統計
統計學充滿機遇的概念,每個步驟都跟機遇脫不了關係。
第16章 統計的誤謬
不好的統計研究,常以輕鬆簡單的氣氛騙取讀者的信任。
第17章 統計應用
統計的應用已擴及各行各業,統計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在。
第18章 廣告與統計
幾乎所有的廣告問題,都可以用統計方法來解決。
第19章 統計,增加企業競爭力
現代商業運作複雜,正是統計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
附錄
紐瑟姆
機遇的科學
開始的時候,機率科學只是一種賭徒使用的數學工具,後來卻搖身一變,成為各種學門的知識基礎,如:物理學、生物學、科技界、工商業界、哲學等等。機率論以及由它發展出來的統計學,已經成為商業界事務的基礎,而這兩門學科在很多理論科學上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這些理論科學的數據解釋,都必須借重機遇法則(law of chance)。
大家都知道,由大量的類似事件所得到的數據,常能經由統計或機率分析,得到它的意義。一個訓練有素的統計學家或機率專家,往往可以據此得出正確而可靠的判斷。因此機率與統計若應用在商業界,可以幫忙做出明智的決策;或者應用在科學界,可以協助設計適當的實驗,並對結果做預測。
很不幸的是,一些機率論與統計學上的基本原理,經常遭人忽略,甚至連經常要使用統計觀念來處理日常工作的人也不例外。他們通常不瞭解,自己使用的方法與所得到的結果,在統計上的真正意義。因此,難免有很多「不恰當的統計結果」出現。社會大眾常被一些「假的」統計數字所欺騙。這些由半調子統計學家,從數據中做出的不正確結論,往往愚弄了社會大眾。
最佳的機率與統計補充教材
《機遇的科學》(The Science of Chance,本書1950年版書名)作者萊文森,想要用通俗的說法來介紹機率論與統計學。他認為一般人並不需要具備相當的數學知識,也能瞭解機遇科學的基本法則。萊文森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去分析機遇遊戲裡的問題,使讀者能瞭解這些基本原理。這些機率觀念能應用在很廣泛的範圍,從政府的公共政策,到商場上的事務,都含括在內。
由全書清晰的敘述,可以看出作者對各主題透澈的瞭解。更難能可貴的是,萊文森的筆調中充滿了幽默感。非數學背景的人,不但能對書中討論的議題充分瞭解,還會驚訝一本談數學的書,居然這麼有趣。至於那些正在學機率論或統計學的學生,也會發現,本書是很有價值的課外補充資料。
這本書其實是萊文森另一本書《你贏的機遇》(Your Chance to Win,本書1939年版)的改版。原先那本書絕版多年,但出版商不斷接到各界的再版要求,其中要求最力的,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威爾克斯(S. S. Wilks, 1906-1964,美國知名統計學家)。
當威爾克斯教授讀完新版的書稿之後,特別寫信來表示:「我們現在還找不到一本書,能像萊文森這樣,把日常生活中與機率及統計基本原理有關的事,講得這麼簡單明瞭又有力。我們開的課程,核心主題就是怎麼樣有技巧的處理基本統計方法。我相信萊文森的書是最佳的課外補充教材。」
萊文森博士主修的是數學,在理論研究領域,探討相當抽象的相對論問題。他也曾為很多工商企業服務,擔任諮詢顧問工作,在統計觀念的實際應用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由於這種學識與經驗的雙重優勢,使他在介紹本書的相關主題時,能夠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本書的出版商與編輯,對於能夠出版這樣一本書,應該感到自豪。因為機遇科學的知識,可以說是現代生活的重要基礎。
1949年12月於紐約州的奧巴尼
萊文森
從丟銅板到作業研究
目前這個版次的內容,大體上與1950年版相近,只有少數幾個地方略為改寫過,還有待各方賢達的批評指教。不過,1950年的版本則與1939年的原始版本大為不同。不但內容有大幅的擴充,連書名都改了,以前的書名是《你贏的機遇》。
改版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1953年,一位叫做卡丹諾(Girolamo Cardano)的人所發表的工作成果被人發掘出來,我們在第2章會稍微介紹一、兩件有關他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相當有機會留名青史。
不過最重要的是,卡丹諾在他的著作《機遇賽局之書》中,成功的研究出一些與機率論有關的想法。可以直追數百年前的大師,如伽利略、巴斯卡與費馬等人的思想。至於詳細的資料,讀者可以翻閱附錄。
不要說從1939年到現在,就算從1950年到現在,科學早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機率論與統計學當然也不例外。但若要說明這些進展,很難擺脫太過專門的解釋,因此我不準備在本書中談論它們。
從理論方面來看,如同本書第5章所述,我們要特別強調,嚴格來說機率論也是一種數學理論,是為了解決很多自然科學上的問題所創的理論,它通常應用在物理學、社會學、保險業、各種機遇遊戲,以及其他多項領域中。
問題是,它在應用時的有效性,與自然現象是否符合理論的要求,有很密切的關連。例如,我們把機率論用在擲骰子或丟銅板時,必須假設骰子與銅板是由完全均勻且對稱的材料所構成的。但真實世界裡的骰子或銅板,大概找不出這麼完美無瑕的東西。因此,我們談的是理想的銅板與骰子。
現在問題來了,當我們把從純理論推演出來的機遇法則,應用在實際上並不完美的骰子或銅板時,會有什麼限制?
事實上,若投擲的次數夠多,骰子的表現與理論的預測差異很小。維爾頓(Weldon)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我們在第15章裡會提到。
作業研究無遠弗屆
也許在前面這段簡要的序言裡,我應該提到的最重要部分,是這個改版中沒有修改的地方。
在本書的第17章,我們介紹了所謂的「作業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這個學門的定義,本來是專指應用一些科學方法,來研究軍事行動的成效,如同它字面上的意思一樣。這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發展於英國的新學門,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都維持原先字面上的意思,大西洋兩岸的科學家都對此有共識。
戰爭結束之後,英美兩國的科學家都深深瞭解到,這個新學門在軍事用途之外的巨大潛力(參見第19章)。為了持續推動這項領域的進展,英國在戰後成立了作業研究俱樂部,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成一個學會。而美國在1948年,由國家科學院的國家研究委員會特別成立一個作業研究的研究團隊,研究該學門在非軍事事務上的應用。而一些大學更是集中資源來探索這個新領域,像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凱斯理工學院(Cas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首先刊載這個領域相關文章的雜誌,則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與《財星》(Fortune)雜誌。經由各方的努力推動,作業研究後來進展神速,不僅成為管理科學當中最重要的學門,而且進展之快,連當初參與推動的人都大感意外。這個新學門進展如此順利,主要是因為它得到了各領域科學家的肯定,而在現今這個時代,科學家又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
在1939年的版本中,我曾小心翼翼的表示,將來或許有一天,作業研究能在一些很複雜的商業或公眾問題上大展身手,尤其是它所運用的一些科學方法。在1950年版的書中,也用了很多篇幅,討論在當時(1948年)應用作業研究時碰到的許多困難。這些內容在目前的版次中並未更動。說實在的,作業研究的擴展實在太快了。在今天如果要詳細討論這件事,非要另外寫一本書不可。
雖然本書的主題,是討論機率與統計的基本理論,與它們的應用實例。但部分作業研究的內容,與這些基本理論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很難不順便提及。本書第17章裡提到的一些作業研究在軍事行動上的例子,其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做的研究。一直等到相關文件解密之後,才能公開。至於本書最後兩章提到的一些非軍事應用的例子,與1950年版的內容相同。主要是本人在這個領域的一些工作經驗說明。這些例子的選用,與本書的主題都有相當程度的關連。
在我寫1950年版的時候,當時最迫切的需要,是找一個適當的名詞,用來描述那些能廣泛應用在人員或機械運作上的科學方法。為了避免太過侷限,當時書裡選用的名詞是「商業研究」(business research)。但這不是個好名詞,因為長久以來,工商業界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工作,用來改善舊產品並開發新產品,有時甚至會把研究方向延伸到基礎研究領域裡。但沒有一個研究是使用作業研究這個名詞來描述的。
另一個名詞是「管理科學」(science of management),它比較接近實況,說明這些研究是侷限在管理功能上的,一般人也比較容易瞭解。但作業研究的範圍絕對不僅如此而已。
對於作業研究,英語系國家有兩個同義的名詞,分別為operational research與operations research。由於這個新學門是由英國首先發展出來的,至少在軍事用途方面是當仁不讓,因此英國該為用詞的混淆負責。
我個人就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用詞的分裂,我只知道當1948年成立作業研究的研究小組時,就用了「operations research」一詞。當時有人建議把兩個名詞統一,但有人反對,因為operations research這個詞在軍方的研究中已經沿用了這麼多年,沒有人會搞錯它的意思。
因此,看起來這種名詞的分歧是不會統合了。也許這是「名不正、言不順」這句名言的一個反例。
我要感謝多佛(Dover)出版公司重新出版這本書。尤其感謝塞克爾(Hayward Cirker)在製作上的付出與貢獻。
1962年7月於緬因州的肯內班克
序言
從丟銅板到作業研究 目前這個版次的內容,大體上與1950年版相近,只有少數幾個地方略為改寫過,還有待各方賢達的批評指教。不過,1950年的版本則與1939年的原始版本大為不同。不但內容有大幅的擴充,連書名都改了,以前的書名是《你贏的機遇》。 改版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1953年,一位叫做卡丹諾(Girolamo Cardano)的人所發表的工作成果被人發掘出來,我們在第2章會稍微介紹一、兩件有關他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相當有機會留名青史。
不過最重要的是,卡丹諾在他的著作《機遇賽局之書》中,成功的研究出一些與機率論有關的想法。可以直追數百年前的大師,如伽利略、巴斯卡與費馬等人的思想。至於詳細的資料,讀者可以翻閱附錄。 不要說從1939年到現在,就算從1950年到現在,科學早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機率論與統計學當然也不例外。但若要說明這些進展,很難擺脫太過專門的解釋,因此我不準備在本書中談論它們。
從理論方面來看,如同本書第5章所述,我們要特別強調,嚴格來說機率論也是一種數學理論,是為了解決很多自然科學上的問題所創的理論,它通常應用在物理學、社會學、保險業、各種機遇遊戲,以及其他多項領域中。 問題是,它在應用時的有效性,與自然現象是否符合理論的要求,有很密切的關連。例如,我們把機率論用在擲骰子或丟銅板時,必須假設骰子與銅板是由完全均勻且對稱的材料所構成的。但真實世界裡的骰子或銅板,大概找不出這麼完美無瑕的東西。因此,我們談的是理想的銅板與骰子。
現在問題來了,當我們把從純理論推演出來的機遇法則,應用在實際上並不完美的骰子或銅板時,會有什麼限制? 事實上,若投擲的次數夠多,骰子的表現與理論的預測差異很小。維爾頓(Weldon)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我們在第15章裡會提到。 作業研究無遠弗屆 也許在前面這段簡要的序言裡,我應該提到的最重要部分,是這個改版中沒有修改的地方。
在本書的第17章,我們介紹了所謂的「作業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這個學門的定義,本來是專指應用一些科學方法,來研究軍事行動的成效,如同它字面上的意思一樣。這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發展於英國的新學門,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都維持原先字面上的意思,大西洋兩岸的科學家都對此有共識。
戰爭結束之後,英美兩國的科學家都深深瞭解到,這個新學門在軍事用途之外的巨大潛力(參見第19章)。 為了持續推動這項領域的進展,英國在戰後成立了作業研究俱樂部,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成一個學會。而美國在1948年,由國家科學院的國家研究委員會特別成立一個作業研究的研究團隊,研究該學門在非軍事事務上的應用。而一些大學更是集中資源來探索這個新領域,像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凱斯理工學院(Cas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首先刊載這個領域相關文章的雜誌,則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與《財星》(Fortune)雜誌。 經由各方的努力推動,作業研究後來進展神速,不僅成為管理科學當中最重要的學門,而且進展之快,連當初參與推動的人都大感意外。這個新學門進展如此順利,主要是因為它得到了各領域科學家的肯定,而在現今這個時代,科學家又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
在1939年的版本中,我曾小心翼翼的表示,將來或許有一天,作業研究能在一些很複雜的商業或公眾問題上大展身手,尤其是它所運用的一些科學方法。在1950年版的書中,也用了很多篇幅,討論在當時(1948年)應用作業研究時碰到的許多困難。這些內容在目前的版次中並未更動。說實在的,作業研究的擴展實在太快了。在今天如果要詳細討論這件事,非要另外寫一本書不可。
雖然本書的主題,是討論機率與統計的基本理論,與它們的應用實例。但部分作業研究的內容,與這些基本理論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很難不順便提及。本書第17章裡提到的一些作業研究在軍事行動上的例子,其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做的研究。一直等到相關文件解密之後,才能公開。至於本書最後兩章提到的一些非軍事應用的例子,與1950年版的內容相同。主要是本人在這個領域的一些工作經驗說明。這些例子的選用,與本書的主題都有相當程度的關連。
在我寫1950年版的時候,當時最迫切的需要,是找一個適當的名詞,用來描述那些能廣泛應用在人員或機械運作上的科學方法。為了避免太過侷限,當時書裡選用的名詞是「商業研究」(business research)。但這不是個好名詞,因為長久以來,工商業界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工作,用來改善舊產品並開發新產品,有時甚至會把研究方向延伸到基礎研究領域裡。但沒有一個研究是使用作業研究這個名詞來描述的。
另一個名詞是「管理科學」(science of management),它比較接近實況,說明這些研究是侷限在管理功能上的,一般人也比較容易瞭解。但作業研究的範圍絕對不僅如此而已。 對於作業研究,英語系國家有兩個同義的名詞,分別為operational research與operations research。由於這個新學門是由英國首先發展出來的,至少在軍事用途方面是當仁不讓,因此英國該為用詞的混淆負責。
我個人就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用詞的分裂,我只知道當1948年成立作業研究的研究小組時,就用了「operations research」一詞。當時有人建議把兩個名詞統一,但有人反對,因為operations research這個詞在軍方的研究中已經沿用了這麼多年,沒有人會搞錯它的意思。 因此,看起來這種名詞的分歧是不會統合了。也許這是「名不正、言不順」這句名言的一個反例。 我要感謝多佛(Dover)出版公司重新出版這本書。尤其感謝塞克爾(Hayward Cirker)在製作上的付出與貢獻。
1962年7月於緬因州的肯內班克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畢業,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臺灣多個重要的能源發展單位。翻譯過多種科普書籍,包含《費曼手札》、《隱藏的邏輯》、《統計改變了世界》、《幹嘛學數學?》、《物理馬戲團》等。
2004/06/30
BWS05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3243
341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