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男人與女人上廁所的習慣,
透露出什麼玄機?
在大庭廣眾下露出舌頭,
代表什麼含意?
下雨了,要慢慢走還是快快跑
才比較不容易淋濕?
讓打擊者捉摸不到的變化球,
到底是怎麼投出的?
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物,是我們認識科學最好的管道,
這本書裡談論到的每一個主題,都是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現象,
你可能在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月內就會遇上。
透過應大師幽默的精闢妙解,保證讓你更能掌握生活的點滴,
一舉打破你與科學之間的所有隔閡。
為什麼寫這本書,以及我要感謝的人 6
1. 打呵欠為什麼會傳染? 9
2. 麻雀沒告訴你的事 20
3. 小心,舌頭也會洩露祕密 29
4. 從峭壁邊緣衝出去能跑多遠? 36
5. 當月亮像披薩那麼大 44
6. 外帶咖啡的保溫法 53
7. 你要占多大的位子才夠? 60
8. 常泡澡的兩個好理由 66
9. 雞尾酒會的小圈圈 75
10. 小腦袋裡的甜蜜想法 79
11. 電視頻道上的大霹靂 88
12. 為何眨眼睛? 94
13. 跟貝比魯斯有一樣的基因 103
14. 好好走路 108
15. 開轟趴 117
16. 泰迪熊裝可愛 127
17. 我就是知道這是一張臉 134
18. 雁鴨的V字飛行原則 144
19. 尿尿守則 151
20. 跟我到小房間 162
21. 天堂來信 166
22. 始祖鳥會飛嗎? 176
23. 下雨了,要快跑嗎? 183
24. 變化球往哪跑? 189
延伸閱讀 199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某些當時最卓越的科學家,是肯花時間公開演講,為大眾解釋日常生活裡會碰到的科學現象與原理的。可惜今非昔比:今天就連那些常上電視或廣播的科學家,也沒有功夫理會日常生活的現象。他們的科學處理的力與對象,絕大部分超出一般人的理解。
現代人缺乏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知識,實在有些可惜。一般人從高中畢業後,就很少有機會接觸科學了,但日常生活的現象其實是接觸科學最好的管道。量子理論可能令人退避三舍,但為什麼會眨眼睛就親切多了。而更重要的事是,當我們愈了解這個世界,生活就變得愈有趣。我相信各位一旦了解吃蘆筍和打呵欠的科學道理之後,吃蘆筍和打呵欠時的感覺一定大不相同。
這本書裡談論到的每一個主題,都是日常生活會碰到的現象,可能是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月內就會遇上。你讀了本書之後再碰到這些現象時,如果會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它,或多思索它一會兒,本書就算成功了。
很多研究人員在百忙之中,抽空為我解釋他們的工作,並提供了書面的完整資料,這是我不可能由別的地方得來的。我深深感謝他們,並記得他們的恩情。例如:Stanly Coren、Maurice Hershenson、Irvin Rock、Julia Chase、John Provine和John Stern。
很多年以前,我就相信科學比一般人想的還有趣得多。我要感謝很多人,告訴我怎麼以生動有趣的方法傳播科學知識。我至今仍然在學習。我曾在多倫多的CJRT-FM廣播電台,和巴布里斯(Joan Barberis)女士合開過一門生物課程。她一直強迫我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名詞來講生物學。多年以來,《貓頭鷹》雜誌的編輯方斯頓(Sylvia Funston),也努力把我傳述的觀念,轉化成八歲小孩都看得懂的文字和圖畫。至於「怪怪與夸克」(Quirks and Quarks)廣播節目製作人戈登(Anita Gordon),更是一直纏著我(大概有十年了),問一些很適切的問題:也就是觀眾會有的問題。後來,她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寫的文稿上。
大家或許覺得,在經過這麼多年的磨練後,我寫起科普書一定駕輕就熟了。其實不然。就眼前這本書來說,我仍要感謝許多人的勞苦功高。約勒絲(Catherine Yolles)是本書的責任編輯,她注意到其他人都沒注意的地方,把沒有意義的文字理出頭緒。不管我將來死後投身於何處,一定會有位女編輯站在我身旁,告訴我怎麼弄才對。(至於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朋友,往生後將投身何處,我可一點概念也沒有。)
對我的家人來說,我對科學的興趣並沒有多大用處。我爸爸到現在還在等我為他解釋電腦晶片是如何作用的,我老媽雖然教會我很多賞鳥技巧,可是至今仍不明白為什麼打發的奶油用鋁箔包起來,表面會出現黑點。不過他們至少學會了耐心等我說明。
最後我還要感謝Cynthia Good的熱情鼓勵,Mary Adachi的溫柔與不屈不撓,以及David Pecaut一直鼓勵我往大處著眼。
摘自本書 為什麼寫這本書,以及我要感謝的人
加拿大最知名的科學普及推廣者之一,獲獎無數,包括加拿大官佐勛章、加拿大研究院的「桑福德弗萊明獎」、加拿大皇家學會為促進公眾科學意識所設的「麥克尼爾獎章」、加拿大自然科學及工程研究委員會的「麥可史密斯獎」。
曾任加拿大Discovery頻道最受歡迎的科學節目「每日星球」的製作人暨主持人,自第一集起至2011年6月退休。加入Discovery頻道之前,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主持全國科學節目「奇事和夸克」(Quirks & Quarks)。
應格朗除主持科學節目外,著有《打呵欠為什麼會傳染?》、《蚊子幹嘛老叮我?》、《為什麼一搔癢你就笑?》,以及《心靈劇場》(Theatre of the Mind)、《致命弱點》(Fatal Flaws)等暢銷書。
他已獲頒五個榮譽博士學位,並於2015年因本書榮獲美國醫學作家協會頒發「華特阿瓦雷茲獎」(Walter C. Alvarez Award)。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畢業,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臺灣多個重要的能源發展單位。翻譯過多種科普書籍,包含《費曼手札》、《隱藏的邏輯》、《統計改變了世界》、《幹嘛學數學?》、《物理馬戲團》等。
2008/02/29
BWS10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0947
206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