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演化之舞
優惠價
85
$272

演化之舞

細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

MICROCOSMOS
書籍介紹

★《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聯合報》讀書人一週新書金榜
★《聯合報》讀書人1995年最佳書獎

      本書從宏觀、整體面來看生命的起源及物種的演化,並提出生物間最重要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新觀點。作者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太初渾湯,探究地球生態如何從無機物、有機物、細菌、微生物,突變、演化、適應到今日的多元物種。以另一種位階來思考演化長河中的主控者--細菌,顛覆人類至尊的觀念。

序 一部精采絕倫的星球生命傳奇

導讀

生命的小宇宙

第一章大霹靂之後

第二章 太初渾湯

第三章 自然的語言

第四章 進入小宇宙

第五章 細菌的性生活

第六章 氧氣浩劫

第七章 細胞合縱連橫

第八章 親密關

第九章 共生的網

第十章 性的迷惑

第十一章 登陸岡瓦那

第十二章 自以為是的人類

第十三章 回到蓋婭懷抱

附錄

跋 您是「智人」或「蠢人」?

名詞注

延伸閱讀

一部精采絕倫的星球生命傳奇

       對讀者來說,前言的功用有時是對一本書的評論,或者是預先提示他們書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除非讀者對近代微生物學、古生物學以及演化生物學領域一直有所接觸,否則將不可避免地有一連串的驚奇,甚至震撼。

■人定勝天?

       這本書的內容是介紹有關這個星球上所有生存在過去、難以計數的生命與現存生物之間複雜的關聯性。馬古利斯及薩根提出了一個不同於我們過去數十年所接受的新世界觀。這個新觀點是以全球各實驗室實際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經過整合及串連之後,所導出的結論︰品種隔離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生物圈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巨大、完整的生命系統。

       記得很久以前,我曾出席一所大學名為「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的系列專題討論。其中大部分就是提及人類能夠如何整頓、修理自然,以便世界上的事物可以更依照我們的理想運作;如何榨取更多的地球資源;如何保存某些荒野地區以供我們遊憩;如何避免污染水系,如何控制人囗等等。事實上,它整體的意念是︰自然是遺留給人類的財產,是人類所擁有且能夠支配的綜合公園、動物園及自家的果菜園。

       這些觀點就是我們傳統的想法。可是您一定不滿足於它,而想再深究下去。毫無疑問地,人類在占領地球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是以強勢物種的外貌宰制這個地球。也許在人類形成初始,剛從樹上躍下來的我們,還是脆弱、可能犯錯的動物,除了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對合以及一顆誇張的大腦額葉之外,實在沒有什麼足以誇耀的東西,頂多藏身洞穴中研究如何取火。

       但我們終究接管了地球。現在的我們似乎無所不在,操縰著每件事物。從北極到南極,山巔到深海,甚至豋陸月球,放眼太陽系。我們永遠都是地球的主宰,演化的頂點,生物成就的極致。

       其實,如果你抱持著漫不經心的態度,這的確是看待這個世界的一種簡單方式。

■我們還年輕

       然而,我們還有另一種看待自己的角度──這本書正是這種觀點的指引。

       以演化時間來說,我們才剛剛到達地球,背後可能還尾隨著更年輕的物種,只是它們仍處於發展的初期,尚未及我們發展的程度。真正被我們認為是人類的紀錄,諸如語言、歌唱、工具製作、升火取暖的能力以及安逸好戰的人性,一共只能追溯數千年而已;再往前看,人類歷史無異於其他動物的歷史。以物種的觀點而言,我們還年輕,也許才剛開始發展,仍處於學習成為「人」的階段。我們是未成熟的物種,仍然容易受傷、出錯,甚至還冒著只是留下薄薄一層化石的風險。

       弄清楚自己在演化譜系中的位置,有助於改變我們的觀點。過去我們曾認為人類由上帟所創,於宇宙形成之初就已占有一席之地,準備好要成為其他動物的主宰,雖沒穿衣服,卻可以為其他動物取名字。然而,在達爾文提出演化論之後,我們卻必須面臨「大猩猩一度出現在我們的演化家譜,黑猩猩是我們表親」的窘境。

       許多孩子在青春期,都同樣會經歷一段痛苦的日子。他們總不滿意父母,希望自己的父母與眾不同,最好像對街某家父母一樣。其實,祖先是外表古怪的原始人並不是真的那麼可恥。但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的話,大部分的人仍情願自己擁有王公貴族的血統,而且最好就此為止,不必再追本溯源了。

 ■「它」是我們的祖先

       現在看看,是什麼讓我們左右為難。我們在演化線上的起點,是大約三十五億年前的一個單細胞細菌,所有生命最古老的祖先。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得回溯到「它」。

       尤有甚者,儘管我們大腦額葉發達、辯才無礙、具有音樂涵養、儼然優雅大方,但這些微生物老祖先始終與我們同在,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用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是它們的一部分。

       一旦我們勇敢面對這個事實,將驚歎它是一個偉大的故事、一首波瀾壯闊、不可思議的史詩、一部精采絕倫的星球生命傳奇。但請注意,故事還沒結束......。

       馬古利斯花了她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研究這個故事,她本身的研究成果更為這個故事加入許多重要的細節。現在,她和薩根以文學的形式,把這些成果一起放在這本非凡的書中,使它完全不同於我過去所讀過有關演化問題的一般書籍。

       生物演化史中綿延最久的事蹪,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題材︰二十五億年的漫漫歲月,我們微生物祖先自己釐出了一條共存共榮的生存規則。這也正是人類所須研究的習性,探求使我們繼續生存的線索。

       大部分流行的演化題材及問題,都只從數億年前開始講起。對於最早的多細胞生物形式大多只略為提一提,然後就快速地轉移到脊椎動物的蓬勃發展。好像「原始的」、「簡單的」細胞在地球漫長的演化時間裡什麼事都沒做,只等待著其他生物形式的好戲開演。馬古利斯及薩根修正了一般人對真實生命的誤解。他們揭露出今天我們所學習到的每件生存技能,其實最古老的細菌微生物早就已經知道那一套了。

■教我們要謙遜

       或許我們早已預知自己真正的起源。從隱藏在「語言化石」中、關於「人類」這個字的古老字根,可以一窺究竟。數千年前的初期印歐語系(沒有人確知其年代)將地球拼成dhghem。這個字意味著由泥土(earth)變成人類(humus,英文意義是沃土),代表著我們是泥土細菌的傑作。同時,它也教導我們謙遜(humble),人性(human)及人道(humane)。

       在這裡我只是概略地提一提。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深意,則在本書有詳細的闡述。

馬古利斯 作者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芝加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學博士。曾任波士頓大學生物學教授,現任麻州大學榮譽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行星生物計畫共同主持人。 馬古利斯以研究真核生物的演化,備受推崇。她發表過上百篇學術論文及十餘本著作,如《真核細胞的起源》(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s)、《共生與細胞演化》(Symbiosis and Cell Evolution)、《早期的生命》(Early Life)及《五大生物界》(Five Kingdoms)等。一九八三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本書融合了馬古利斯獨特的見解,與微生物學界過去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從科學的角度看,它清楚勾勒出一部細菌主導的地球生命史;從人文的角度看,它又是一段卸下人類傲慢的外衣、躍入共生演化場景的曼妙舞曲。為馬古利斯的科文代表作。
薩根 作者
馬古利斯之子,著名的通俗科學作家,擅長以優美的文筆描摹科學理論與觀點。著作多與馬古利斯合著,例如:《性的起源》(Origins of Sex)、《微生物喜悅之園》(Garden of Microbial Delights)、《性的歷史》(Mystery Dance: O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及《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獨力完成的作品有《生物圈》(Biospheres: Metamorphosis of Planet Earth)等。
王文祥 譯者
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班研究生。地質技師,現任日大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著有《陽明山火山的故事》(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1995/09/30

BCS02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57-621-291-X

0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