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裴少校的最後一戰
優惠價
$360

裴少校的最後一戰

Major Pettigrew's Last Stand
書籍介紹

人到了某個年紀,
便會以為這一生中值得結交的朋友都已經交到了,
可能經歷的事情都經歷過了,直到……我遇見你。

我是裴少校,年屆六十八,
父母雙亡,妻子過世,就連弟弟也比我先一步離開人世。
除了愛情,我再也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失去。
只要不是上馬持槍比武,我願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成為妳的專屬騎士。

☆2010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嚴選年度好書
☆2010《歐普拉雜誌》年度五大小說
☆瓦威頓好讀獎(Waverton Good Read)
☆梅莉莎.內森喜劇愛情小說獎(Melissa Nathan Awards)

裴少校是典型的英國紳士,重視傳統,講究禮貌。
阿里太太是個巴基斯坦裔寡婦,獨立經營丈夫留下來的雜貨店。
兩人的背景天差地遠,因為對文學的愛好和喪偶的哀傷而建立起友誼,
更在人生的後半段旅程擦出愛的火花。
裴少校的「最後一戰」,不僅是要贏得美人芳心,
還得應付令人厭煩的三姑六婆、蜚短流長。
為了愛,他該如何挺身奮戰呢?

《裴少校的最後一戰》是一個幽默而美麗的愛情故事,探究愛情的本質、傳統價值的保存與變異以及都市和鄉村的拉距,行文優雅,對話充滿機鋒,並擴展了珍.奧斯汀式小說的社會視野,令人耳目一新。

帝國遲暮

馮品佳 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

兩百年後,日不落國早已是昨日黃花,而新一代的小說家海倫.西蒙森(Helen Simonson)承續了奧斯汀的風格與主題,以《裴少校的最後一戰》再現了二十一世紀英國鄉村生活。只是西蒙森筆下的主角不是待字閨中的青春少女,而是年近七旬的退役軍官;主角所亟欲追求的愛情對象,也不再是風度翩翩的軍官與紳士,而是前殖民子民的後裔。其實,就連主角裴迪洛少校也並非出生於英倫三島,而是遠在南亞的拉合爾,可以說是在英國統治印度時代(Raj)服役南亞的老裴迪洛上校帶回家的最大紀念品。

老裴上校從南亞帶回的紀念品,除了長子之外,還因為在一九四七年印巴分裂的戰火中保護王妃有功而獲贈貴重獵槍一對,分贈給兩個兒子,而裴少校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象徵殖民光榮的雙槍團圓,做為傳家之寶。胞弟的猝逝讓裴少校在痛失手足之餘,重新燃起擁有雙槍的希望。然而這對獵槍的歷史意義對於下一代而言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金錢價值。更諷刺的是,最有希望的買主來自前英國殖民地——美國。這個多金買家佛格森不但買下蘇格蘭的城堡與爵位,也計劃將裴家祖居所在的小鎮變成豪宅社區。小說中的美國有如一九七○年代的日本,夾帶著金錢霸權橫掃美國,收購各大知名建築地標。但是佛格森想要的不僅是地產與頭銜,也要收集前殖民者的歷史遺產。因此書名的「最後一戰」,不啻是衰老卻視名譽至上的帝國軍人對於新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宣戰,同時透露出荒謬的喜感與無力的悲情。

幽默、溫暖、歡喜的愛的故事,退休的英國老軍官與巴基斯坦雜貨店老闆遺孀,克服文化與階級障礙而相愛。書裡頭關於英國鄉村的場景、村裡親戚鄰居的角色與對話塑造,生動活潑,讓人歡喜!

——李維菁(作家)


在這個婚配仍然在乎門當戶對甚至崇尚嫁入豪門的拜金時代,愛情好像淪為一種笑話。其實人們嗤笑,只是為了掩飾面對愛情的慌張與心虛。這部小說在犬儒時代為在乎愛情的人打了強心針,顯現愛情足以跨越種族界線與階級界線的魔力。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部溫暖的作品,點醒了小說被遺忘已久的功能——提供一處安心的所在。

——劉梓潔(作家)


在今天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裡,還能找到一本像海倫.西蒙森的處女作這樣的小說,風趣、自在又充滿機鋒,而且勇敢地主張自己動人的節奏,實為一大樂事。現代版的愛情故事意外地感動了每一個人——已經成年的孩子、村民和主要的參與者——真正的愛情故事正該如此。

——伊莉莎白.史崔特(Elizabeth Strout),普立茲獎得主


我好愛這本書。在風景如畫的英格蘭小村莊裡,有追求愛情的老頑固、任性的兒子、宗教、種族和房地產糾紛,《裴少校的最後一戰》的浪漫與清新,美好得令人驚艷。一連串無止盡又令人拍案叫絕的社會風情喜劇,不煽情、充滿機智又溫馨感人,是我很久、很久以來看過最好的處女作。

——凱薩琳.辛恩(Cathleen Schine),《愛情不遲》(The Three Weissmanns of Westport)作者


這本小說讓人難以抗拒,令人愉悅又富有思想,十足迷人又讓人驚艷,看起來好像是經驗豐富的職業高手所寫,其實是海倫.西蒙森的處女作。讓人對她的下一本作品充滿了期待。

——《圖書館月刊》(Library Journal)


海倫.西蒙森的處女作處處可見驚喜……作者不但有意探索這個特定村落的集體心理,同時也想探索筆下主要人物的心理,更想表現出偏執頑固和愚蠢無知是如何在規矩禮儀的背後探頭探腦——儘管表面上都一致認為無法接受公然表現出偏狹與不寬容的態度。

——《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


這是一本會讓你思考、大笑,最後歡呼的書。

——《每日郵報》(Daily Mail)


溫柔敦厚、引人入勝,但是這些字眼都無法形容這本小說中那種慢火細燉的喜悅快感。

——《週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在西蒙森筆下,典型的英格蘭村落變成一座舞臺,上演著傳統、種族歧視和面臨改變的威脅。

——《溫哥華太陽報》(The Vancouver Sun)


妙趣橫生,無盡的喜悅。

——明尼亞波里市《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


西蒙森在這個成人的愛情故事中,投注了如此的溫暖與魅力……從裴迪洛少校與阿里太太因為一壼茶與共有的失落感而心神相通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知道他們會戰勝一切,這才是重要的事。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妙不可言……少校跟阿里太太之間的關係,讓他得以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他的世界。他們漸生的情愫讓阿里太太鼓起勇氣,追求她從來無法想像的可能。西蒙森的處女作文筆優雅、妙趣橫生,充滿洞察力,讀來令人心滿意足。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如果是一個合適的人在說故事,六十歲時墜入愛河的驚悚遠比十六歲時更有趣、更甜蜜……西蒙森展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機鋒與溫柔敦厚的洞見,雖然還不到退休年紀……但是她在第一本小說中,似乎就已經知道一段戀情可以為安定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甜美的崩裂瓦解。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風趣、諷刺、令人莞薾又討人喜歡的故事情節……正如同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Alexander MaCall Smith)已經出版的作品一樣,絕無冷場,也沒有任何一個不協調的音符……特別是主要人物都描繪得非常生動,西蒙森小姐讓這些人既可敬又可笑……重要的是智慧、尊嚴與骨氣,《裴少校的最後一戰》全都一網打盡。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本迷人的書最美妙之處就在於書中的人物,尤其是阿里太太……優美、高尚,充滿了文雅的氣質,但是率直的個性又令人訝異,心生感佩……一個甜蜜的故事,講述一段黃昏之戀令人難以想像的奇蹟。

——《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大事——觀察敏銳的家庭喜劇、黃昏之戀的愛情故事、文化衝突、還有一點伍德豪斯(P. G. Wodhouse)的韻味……新手小說家西蒙森卻泰然自若地處理得宜。

——《書單雜誌》(Booklist)


在這本超完美的處女作中,海倫.西蒙森描述了裴迪洛少校的困境;這位堅守傳統的英格蘭鰥夫發現自己難以適應改變中的環境……海倫.西蒙森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小鎮上發生的愛情風態喜劇。

——「每日野獸評論網站」(The Daily Beast)


清新宜人……很多作品都試圖模仿珍.奧斯汀……但是海倫.西蒙森不費吹灰之力就捕捉到這種英國風態喜劇的斯文派頭。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不只是一點點的《羅蜜歐與茱麗葉》……裴迪洛少校與阿里太太值得我們尊敬,與他們共度時光實乃人生一大享受。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作者的濃郁文字與描述的行文風格,像一件舒適的大衣緊緊地包覆著讀者。隨著西蒙森推著少校與佳思敏娜慢慢前進,緊迫的氣氛也漸漸加重,少校那把心愛的獵槍又可能花落誰家?緩慢的步調最後終於變成真正令人愛不釋手的緊湊節奏。讀者拖著懶憊的步伐,走過英格蘭鄉間與英國貴族長年持續不墜的傳統,是一趟絕對過癮的旅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出乎意料地有趣。一位成天板著臉孔、不苟言笑的主角完全超乎刻板印象,而且這本善良敦厚的處女作,也沒有刻意迴避現代的文化、宗教課題,只不過到最後反而證明這些問題都無足輕重。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海倫.西蒙森 作者

出生於英格蘭,青少年時期在東薩塞克斯郡長大,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並且獲得紐約石溪州立大學南漢普頓校區的藝術碩士學位。她旅居美國二十年,曾任旅遊廣告總監,長年定居在布魯克林。《裴少校的最後一戰》是她的第一本小說,甫出版即登上美國各大排行榜,並榮獲瓦威頓好讀獎(Waverton Good Read)和梅莉莎.內森喜劇愛情小說獎(Melissa Nathan Awards)。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住在華府地區。


劉泗翰 譯者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近二十年,譯作有《四的法則》、《死亡房間》、《德古拉》、《不死傳奇》、《裴少校的最後一戰》等二十餘本。


2011/10/25

BLH09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8394

414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