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彼得.杜拉克發現,當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時,許多職業消失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職業。想想看我們現在許多的工作內容與職稱,都是農業時代所沒有的,像是農業時代不需要電腦工程師、程式設計師、品管工程師、公關發言人、業務、人事、策略、行銷等工作,這些工作職稱都是工業革命後才產生的。
圖片來源:pixabay
當大家都認為「互聯網是來幫助工業時代」的時候,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互聯網正在革工業時代的命」。
彼得.杜拉克發現,當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時,許多職業消失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職業。想想看我們現在許多的工作內容與職稱,都是農業時代所沒有的,像是農業時代不需要電腦工程師、程式設計師、品管工程師、公關發言人、業務、人事、策略、行銷等工作,這些工作職稱都是工業革命後才產生的。
農業時代的工作雖然繼續存在,但是對經濟的影響力愈來愈小。像是還是有人繼續演歌仔戲,但被稱為國寶級人物;還是有人繼續在種田,繼續在做手工藝品,但是都是在民俗技藝表演時才出來的一些活動。
原本以為耕耘機是來幫助農夫的,結果卻是來革農夫的命,因為有了耕耘機,我們就不需要這麼多農夫了。耕耘機是機器,是工業時代的發明,不是來幫農業時代的產業,而是要將農業時代的工作,轉型成工業時代的模式。同理,互聯網是第二曲線時代的發明,也不是來幫助工業時代的產業,而是要革許多工業時代產業的命,好帶領人類社會,進入第二曲線時代。
達爾文的演化論強調,當生態環境改變時(由農業到工業時代),許多物種(產業)將會瀕臨絕種,但是也會產生許多新的物種(產業)。當人類社會進入第二曲線時代時,是否也有許多產業會消失,同時也會衍生出許多新的產業?
那麼,哪些產業會消失?哪些產業又會興起呢?隨處科技又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未來的趨勢很難預測,但是有一些跡象是可以依循的。
一個可以依循的跡象是199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教授(Ronald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論。這套理論強調,一個企業規模的大小,取決於比較某功能企業自己擁有的成本與市場取得的成本,如果市場取得的成本(交易成本)較低,企業的規模就會縮小,如果交易成本趨近於零,組織部門可能就會消失。
互聯網的出現,降低的不只是企業的營運成本,更是客戶的交易成本,所以終究會造成一場天翻地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