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你或許會想參加愈來愈流行的「健腦操」課程,不幸的是,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這類訓練課程只會讓你更擅長那些遊戲。
圖片來源:Pexels
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失聰者腦中用於處理聲音的部位被改變線路,改用於處理觸覺與視覺。200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則指出,失明者的視覺皮質區被改變線路,改用於處理聲音線索。魏亨梅爾說,那種感覺就像他的大腦「自行改變線路」。事實上的確如此,「改變線路」並非一種比喻,而是我們大腦實質性的結構變化。
大腦能夠自我改造以彌補缺陷,改變自身部位的用途,這種能力只不過是神經可塑性的開端,事實上,我們的大腦終其一生都具有可塑性,能夠適應並做出改變。任何時候,當你接觸一種新體驗或思考一個新概念時,你的大腦就會在神經元間創造一種實質性的新連結。我們的體驗、注意到的事物與行為,這些都是改變腦部結構的持續性反饋迴路。
你的大腦會不斷自我改造,而且是實質性的自我改造。
我們詢問Google X實驗室負責人泰勒(Astro Teller),是如何招募人才。他回答:「我會招募可塑性最高的人。」這是因為泰勒知道,突破仰賴於大腦實質建立一堆新的神經元連結。
嬰兒時期,我們的大腦可塑性很高,因為我們接觸到的每個事物都是新的:吃東西、排便、說話、笑、爬、走路。每一天,我們的大腦都會形成新結構去了解接觸到的事物,嬰兒腦部就像在執行鐵人三項全能運動訓練。
隨著成長,我們接觸的新事物變少,日常例行性形成:相同的工作、相同的同事、相同的街坊、相同的朋友、相同的政治、相同的電視節目等。我們已經從鐵人般的心智鍛鍊變成神經沙發馬鈴薯,在建立神經元連結方面,我們大腦變得「身材走樣」,覺得學習某項新事物很難時,就認定自己無法教老狗玩新把戲。
大腦不是不能改變,而是我們缺乏鍛鍊,導致疏於改變。
但是,如果你認為一切都已經太遲,認為你應該在年輕時就開始鍛鍊,這就像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年,完全不做伏地挺身,只想著:「唉!我想我現在體力變差,我應該安於這個事實,把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間加倍。」
此時,你或許會想參加愈來愈流行的「健腦操」課程,包含型態辨識與增強記憶力的遊戲訓練。不幸的是,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這類訓練課程只會讓你更擅長那些遊戲,未必有其他的助益。
為改善你的可塑性,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接觸新事物,試著讓大腦去建立新連結。當你一再陷入相同的思路時,實際上就是一再走相同的神經元路徑。當你體驗或思考陌生的事物時,大腦實際上正在建立新結構。就是這種能力,讓我們得以產生原創性思考,產生突破。
我們留意的事物將形塑我們的腦部,任何新體驗都將使大腦建立新連結。你的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都有能力做出數千個連結。因此,大腦的潛在連結數目,比天上的星星數量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