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魅力並非與生俱來,迷倒眾生的大明星,也可能前一秒全身充滿魅力,下一秒魅力盡失。

魅力並非魔術,而是一種學習得來的行為
多數人都以為,魅力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其實不然。假如魅力是天生的,那麼魅力人士應該隨時隨地都是萬人迷,但事實並非如此。就連迷倒眾生的大明星,也可能前一秒全身充滿魅力,下一秒魅力盡失。
近年來有大量研究指出,魅力是某種特定非語言行為的產物,並非天生或神奇的個人特質。這也部分說明了為什麼魅力強度會時大時小,因為唯有人們在做這些特定行為時,魅力才會顯現。
你是否有過掌控全局、信心十足的經驗?在那個當下──就算只有一剎那,大家彷彿都為你所震懾,你周遭的人群無不發出「哇!」的讚嘆聲。我們通常不會把它當成是種魅力的經驗,也不會因此認為自己具有魅力,因為我們以為魅力人士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魅力的。但他們並不是這樣的!
人們之所以會誤認為魅力與生俱來,其中一項原因是因為魅力的行為就跟其他許多社會技巧一樣,大多在幼年就習得而來的。事實上,人們多半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學習這些技巧。他們只不過是嘗試新的行為,看有什麼結果,並不斷修正行為。久而久之,這些行為就成了一種本能。
無數知名的魅力人士靠著努力才獲得魅力,並按部就班逐漸增加。但由於我們認識他們時,正值他們魅力的顛峰,於是我們很難相信,這些超級巨星並非一直以來都是如此魅力四射。
前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被喻為近十年來最具領袖氣質的CEO之一,他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深具魅力。事實上,若你觀看他最早期的演說,你會看到他一付羞澀笨拙的模樣,形象整個大逆轉──從萬人迷變成不折不扣的書呆子。這些年來,賈伯斯一點一滴在提升他的魅力指數,你可以從他逐年的公開演說看出他不斷在進步。
舉凡社會學、心理學、或是認知與行為科學領域,魅力都是關注焦點之一。與魅力相關的研究形形色色,從臨床實驗、橫向與縱向調查研究,到質性分析都有。研究的對象包括總統、軍事統領、各年齡層的學生、以及企業主管──從最基層的主任到最高執行長都囊括在內。拜這些研究所賜,如今我們知道魅力不過是一連串的行為而已。
初次跟別人見面時,我們會憑直覺研判這個人是敵還是友,同時評估這人是否有能耐將此意圖成真,成為我們真正的敵人或朋友。換言之,能力與意圖是我們評估的二項標準。「你有本事移山嗎?你願不願意為我而做呢?」從第一個問題裡,我們想要秤出對方有多少本領。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則想測出對方喜歡我們的程度有多大。與魅力人士見面時,他們總是讓我們覺得他們很有本事,而且非常喜歡我們。
產生魅力的公式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讓別人認為你擁有很大本領以及十足的親切感,因為它們是魅力行為的二大特質。「打還是逃(Fight or Flight)?」是「影響力(power)」的問題;而「敵還是友(Friend or foe)?」則是「親和力(warmth)」的問題。
魅力行為的最後一項特質是「臨在感(presence)」,也是以上二項特質的基礎。每當人們描述見識到魅力展現時──像是見到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康朵麗莎.萊絲(Condoleezza Rice)、或達賴喇嘛等魅力人士,他們往往表示這些人具有超乎常人的臨在感。
臨在感是主管們最渴望擁有的一項魅力元素。當你和魅力大師在一起──假設是柯林頓好了,你不但能感受到他的影響力以及某種親和力,你同時也會感受此時此刻他全心全意都跟你在一塊,這就是專注當下的臨在!
摘自《魅力學》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邱千瑜
Photo:nosh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