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用刷卡來支付日常消費,美其名是圖個方便,實情則是懶得做預算。
信用卡最大的問題不是「卡債」,而是「全額繳清」
信用卡讓人覺得問題最大條的地方,就是「我每個月都全額繳清」的心態。
我知道很多人(但不是每個如此宣稱的人)真的有做到每個月都繳清卡費,即使如此,刷卡仍是一種很糟糕的生活方式。用刷卡來支付日常消費,美其名是圖個方便,實情則是懶得做預算。我沒看過有誰是天天刷卡度日,同時還能在每個月初做好零基預算規劃的。相反的,凡事刷卡的人都是等到月底才付帳,有時還會拖到下個月才付。當你這麼做,就是把自己的收入拋在後頭,儘管東西已用完、事情已做完,你仍持續為此付錢。這樣做就像在開車時只看後照鏡一樣,顧著看自己走過的路,而對於要往哪去、該怎麼走完全沒有頭緒。
有一回研討會結束後,我在現場跟一個最近剛剪掉信用卡的人聊了起來。他說:「蕾巧,之前我所有消費都使用信用卡,不管買什麼我都會刷那張卡,好獲得現金回饋,但我根本不清楚自己花了什麼錢!等到發薪日那天,我就把大部分薪水拿去繳過去兩週的卡費。儘管我每個月都能收支平衡,但也沒變得更富有。我忙於將所有錢都貢獻給過去,以至於財富完全沒有未來可言。」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規劃預算的方法與理由時,也教導他們要視債務如洪水猛獸,他們就永遠不會用到信用卡。他們不需要那種「方便」,因為對金錢的運用已有確實的規劃。你希望落個輕鬆嗎?請教育子女如何規劃預算。若你希望孩子一生都陷在債務的無盡循環中,那就讓他們辦張信用卡吧!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付現才會痛
小孩到了十幾歲就會開始被辦卡訊息轟炸,等他們成年後,可能會有幾十種信用卡都來要他們申辦。因此請你在孩子剛升上中學時,將一張信用卡放在桌上,並在卡片旁放五百美元現鈔,接著問孩子覺得哪一邊錢多,哪一邊像「真正」的錢。讓他們實際從口中說出,鈔票比塑膠卡片感受更具體。塑膠卡片的危險在於缺乏鈔票那份情感重量,以致人們在刷卡時會花費得比付現還多。為什麼?因為付現會「痛」。同樣是買一張新沙發,掏出一千美元現鈔給店員,跟翻出一片塑膠擺在櫃台上的感覺很不一樣。既然個人理財80%要靠行為,請訓練子女去「感受」金錢的存在。如果他們在買東西時感受不到那股衝擊,就可能會不斷揮霍超支。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邱千瑜
Photo:frankieleo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