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元宇宙不是過去式,而是快速進化中的未來式,《沉浸式經濟》將近七成的內容經過全面更新,新增章節深入探討 AI、混合實境、區塊鏈等核心技術,搭配超過十倍圖表量,呈現最貼近現況的科技脈動。
為什麼「元宇宙」的內容這麼快就要更新?請讓我用幾個數字來說明。這本「修訂版」包含將近七成的新增內容,其中又有四分之一是全新的章節。舉例來說,第 12 章主要談的是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雖然這個主題早在《元宇宙》就貫串全書,這本書也依然如此,但是,我們除了要談 AI如何在許多層面加速與豐富元宇宙的發展之外,有鑑於 AI 在 2022 年後突飛猛進、勢不可當,實在值得專門獨立一章討論電腦視覺、機器學習與transformer模型等概念。
本書第 10 章與第 11 章,談的是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的硬體與區塊鏈,雖然《元宇宙》也有這些內容,但本書是全新重寫的內容。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已分別邁入第 8 年與第二個 10 年,但就在短短三年內,它們也經歷顯著的變化。蘋果(Apple)推出 Vision Pro,不但成為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從 1950 年代早期原型發展至今最受矚目的一款產品,也可說是蘋果自 2007 年推出 iPhone 之後最重要的產品。研發 Vision Pro 足足花了蘋果大約八年時間,投入 200~300 億美元,相較於 iPhone,所費時間超過兩倍,所費資金更高達 10 至 15 倍。至於臉書(Facebook),自 2014 年以來,已經為各種混合實境設備砸下超過 600 億美元,整個 2023 年也不斷發表各種設備原型,並可能在 2030 年前正式推出──其中有些設備與其說是攝影鏡頭,其實長得更像蜻蜓的眼睛。從這些發展,我們不但能看到臉書已經為研發投下多麼龐大的資金,也能了解這幾億年的演化如何影響人類的數位未來。
2021 年 11 月,所有公開交易的加密貨幣總市值來到高峰,約合 3 兆美元。但是到了 2022 年 4 月,加密貨幣便迎來史上最大跌幅──短短十週,就從 2 兆 2,500 億美元跌到只剩 8,250 億美元。同年,以太坊(Ethereum)無縫完成「合併」更新,堪稱區塊鏈社群最重要且讓人佩服的成就,但隨即又捲入一場可能顛覆區塊鏈核心價值主張的「版稅之戰」(royalties war)。從 2012 年以來,區塊鏈新創公司的募資總額超過 800 億美元(但只有 20% 是在2020 年前取得),每個月都能看到更多事證,證明區塊鏈的成功與失敗、挑戰與潛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紛爭。時至 2024 年 3 月,加密貨幣的歷史性崩盤已經過去將近兩年,總市值也回升到 2 兆 6,000 億美元。
在過去三年裡,並不是所有元宇宙技術的改變都堪稱天翻地覆,但肯定都在向前邁進。Google 在 2023 年推出的新型量子電腦,效能比 2019 年的版本高出兩億四千一百萬倍。輝達(Nvidia)這間公司已有 30 年歷史,原本業務重心在於設計電玩遊戲使用的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但搭上前述 AI 領域進步的風潮,一躍成為全球重要性數一數二的企業,他們生產的GPU也成為科技界最寶貴的資源。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已經預測,元宇宙經濟總有一天會超越實體世界經濟。2023 年,SpaceX 旗下公司星鏈(Starlink)發射第 5650 枚衛星,這些網際網路衛星彷彿成為滿天星座,在地球所有運作的衛星當中占了將近三分之二。到了 2024 年,臉書預計將實際擁有或實質控制全球將近 13% 的海底網際網路骨幹,特別集中在非洲與亞太大陸。靠著運算與網路連結方面的技術飛躍(第5章與第6章),就會改變元宇宙裡的權力平衡、可能的商業模式,以及全球的潛力。
互通性(第8章)可說是元宇宙發展最難以捉摸的方面,而這一點也在 2022 與 2023 年大有進展。電子遊戲與軟體開發公司 Epic Games 不只推出 Verse、期望將它打造成「元宇宙的程式語言」,同時也讓旗下熱門電玩遊戲《要塞英雄》(Fortnite)生態系變得更豐富,加入《樂高要塞英雄》(LEGO Fortnite)、《火箭賽車》(Rocket Racing)、《要塞英雄音樂節》(Fortnite Festival)等新成員,讓這款已經推出多年的遊戲在玩家人數、遊玩時數與收入方面都創下歷史新高。兩個月後,迪士尼(Walt Disney Company)宣布投資 Epic Games 高達 15 億美元,要打造一個「全新、可延續、可互通的世界」,納入《要塞英雄》生態系的一部分,其中涵蓋的系列與品牌包含《阿凡達》(Avatar)、《星際大戰》(Star Wars)甚至是ESPN、迪士尼郵輪(Disney Cruise Line)等,讓使用者能夠打造自己的迪士尼樂園與迪士尼世界,並觀賞、購買各種迪士尼內容與產品。與此同時,皮克斯(Pixar)、Adobe、蘋果、Autodesk、輝達等公司則攜手 Linux 基金會、Epic Games與Unity,推出 OpenUSD(通用場景描述),輝達稱之為「元宇宙的HTML」──這是一套綜合框架,能夠用於3D世界的描述、組合、模擬與協作。
至於本書其他更新內容,則是反映讀者的意見回饋與其他想了解的內容。本書加入 Epic Games 與 Oculus VR 等公司的詳細創立歷史,也探討為什麼元宇宙議題從 2021 年開始躍上全國頭條(第3章)。第4章則同樣針對我廣受各方引用的元宇宙定義,一一解析關鍵字,並且重新修訂用詞,使語意更清楚,同時進一步區分「最低規格」與「完整規格」的元宇宙有何不同。《元宇宙》只有四張說明圖表,而本書的圖表數目超過十倍。
本書推出的時機,正值總體經濟邁入相當不同的週期。我們一般認為,2002 年 AWS(Amazon Web Services,亞馬遜網路服務)推出,以及 2007 年iPhone 上市,分別代表雲端運算和行動運算這兩個重要時代的開始。然而自 2022 年底以來,利率上升的速度達到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的新高,利率水準甚至高過上述兩個時期。由於資金成本上升、利潤受到壓縮,許多公司減少對元宇宙的投資,轉而追求短期的商業獲利。這樣的敘事風向轉變,讓大眾懷疑元宇宙的前途,許多一度以「元宇宙」為號召的公司也拋棄這個詞彙,而讓過去已經流行幾十年的詞彙捲土重來,像是「沉浸式」或「空間」。但不管用的是什麼詞、風向怎麼吹,趨勢其實十分明顯。每年新打造的虛擬世界數量、參與虛擬世界的人數、人們在其中花費的金錢與時間,以及這些空間的文化影響力,都在持續成長。此外,即時 3D 模擬與遊戲引擎技術的運用也在持續增加,功能日益強大,商業應用也欣欣向榮。無論在健康照護、工業設計、公共行政管理、汽車、航太和 AI 領域,都已經看到相關工具應用於娛樂,或是提升生活、甚至是拯救生命。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已經有百年歷史,Metaverse 這個詞也存在長達 30 年;但不論叫什麼名字,總之它每天都愈來愈接近、樣貌也愈來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