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我們談論元宇宙互通性,往往想像的是一個無縫串接、資訊共享的虛擬世界。但現實其實更接近一種「光譜」介於完全開放與完全封閉之間,充滿標準不一、格式不合與商業限制。在沉浸式經濟快速成形的今天,理解互通性,已是每個開發者、創作者與用戶的必修課。
元宇宙的互通性不是非黑即白。在虛擬世界之間,講到資料的共享或標準的訂定,絕對不是一翻兩瞪眼的是非題,而是得談有多少個世界要共享、有多少資料要共享,以及共享資料的時間、地點與成本代價,再加上要採用哪些標準,標準又嚴格到什麼程度。這些考量絕非元宇宙獨有。
讓我們以現實世界的服飾為例。所有的腰帶,理論上都能適用於所有褲子。雖然肯定有例外,但大致說來,不論是出自哪個年份、品牌或產地,大多數的腰帶就是可以用在大多數的褲子上。然而,與此同時,也不是所有腰帶搭配所有褲子都一樣合適。雖然褲子和腰帶都有常見的規格標準,但 J.Crew 的 30×30(腰圍 30 寸、褲長 30 寸)長褲,穿起來可能和 Old Navy 或其他品牌的 30×30 長褲有些不一樣;眾所周知,洋裝的尺寸差異更大。
此外,這些服飾標準在全球各地也會改變,所以鞋子上的標籤,就得列出幾種不同的鞋碼,一般會有美規、英規與歐規的尺碼。全球各地也有許多不同的技術規格,像是住宅電壓,以及速度、距離或重量的度量衡標準等。人們也經常會混用這些不同的標準,例如,英國量距離的時候用的是英里,量牛奶和啤酒的時候用的是品脫,但其他測量單位則大多數使用公制度量衡。像這樣單位混用的狀況,有時候只是很麻煩,但也有時候會讓人出錯、甚至招致實質損失。
有些時候,如果想在本地使用外國買來的設備,就需要搭配新的裝置使用,例如電源轉接頭等。也有些時候,政府會要求更新或更換某個零件,以確保符合當地需求,例如升級車輛的排氣系統,以符合更嚴格的排放法規。
有時候,即使要實現技術上的相容並不困難,卻還是會出現一些摩擦與限制。舉例來說,你可以穿著長褲去任何地方,但不是所有場所都能接受你穿牛仔褲。在電影院,你的穿著不會受到限制、也能用大部分的信用卡種付款,卻有可能不能攜帶外食。美國多數(但非全部)野外地區允許人們攜帶獵槍,但少有城市允許人們攜帶獵槍,學校裡更是幾乎絕不允許。同樣在美國,汽車可以開上各種道路,但在高爾夫球場上就必須租高爾夫球車,就算你自己有球車也不例外。雖然不是每間公司都收所有貨幣,但只要付點手續費就能換匯。許多店家可以接受刷卡付費,但不見得每張信用卡都收,也有些店家只能付現。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歡迎買賣做生意,但不是所有地區都來者不拒;交易不是免費,品項與數量也都有限制。講到身分問題則更加複雜。現實當中,我們有護照、信用分數、就學紀錄、司法紀錄,在美國還有雇主身分識別號碼(employer ID)或各州身分證明(state ID)等。這些資料各自有什麼用途,哪些資料可以提供給外界,或是會受到外界影響,都會依情境而有所不同,有時候是根據我們在特定時間的所在位置而定。
就連網際網路本來是以互通性為前提而建構,卻仍然算不上真正完全互通。網路還是會分成公有網路與私有網路,甚至是離線網路,而各式各樣的網路、平臺與軟體,雖然能接受大多數常見的檔案格式,但還是有例外。雖然免費的開源協定最受歡迎,市面上也還是存在許多需要付費的私有協定。
沒有任何一個互通的系統或標準,能真正在設計上做到完美、讓所有人都接受並採用。但就整體來說,全球科技還是逐漸走向互通與標準化,一般而言,這些條件就能強化或提升網路效應,降低相關成本。例如前面提過的「協定戰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市面上充斥各種互相競爭的網路連線技術,沒有多少人相信最後會由單一套組統一標準,更想不到會由非營利、非官方的組織來領導。當時普遍認為,未來要寄送電子郵件、交換檔案或其他資料,都得面對一個「分裂的網路空間」。但最後事實證明,全球統一的網路連線套組的實用性與經濟價值,實在讓人難以抗拒。
另一個例子是信用評分制度。過去,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把客戶的信用資料奉若至寶,多半不會彼此共享這些資訊。但眾人慢慢發現,如果共享這些資料,對整體更有利,就連 Airbnb 與 Vrbo 等互相競爭的民宿平臺,也開始與第三方合作,防堵過往有不良行為的房客再次訂房。雖然這對於有不良紀錄的人而言是壞事,但對其他客人來說,不僅房價降低、更容易訂到好房,房東也能降低租屋糾紛的風險。同時,這兩個平臺也能減少法律責任,為合作房東提供更穩定的收入來源。
至於最重要的研究案例就是語言了。語言可以說是人類最早、也最核心的一項技術。2010 年代早期,全球化讓全世界許多大企業將英語定為企業官方語言。2012 年,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在專業上需要與國外人士往來的人,67% 偏好以英語溝通;排名第二的是西班牙語,占比僅有 5%。重點在於,61% 的受訪者表示,和外國合作夥伴共事時使用的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由此可見,並不是因為英語在非商業用途特別普及,才讓這個語言在商業溝通的情境居於主導地位。事實上,全球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此外,全球化也推動許多領域的標準化,例如貨幣(美元與歐元;歐元也統一了將近二十種地區性貨幣)、單位(公制)與進出口的貨物(標準貨櫃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