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元宇宙不再只是幻想,而是結合 AI 技術後,正在快速變革的真實未來。從 3D 實境重建到虛擬角色互動,從智慧製造到虛擬經濟,每個面向都逐漸滲透我們的生活。無論你是一般使用者、創作者、或數位工作者,AI 正在悄悄重塑你對現實、社交與工作的想像。
在未來幾十年, AI 會繼續建構人類、乃至社會與世界的心智、身分、歷史、友誼,讓一切變得更細緻、擁有更多面向。而在元宇宙的建構與運作方面, AI 也將發揮重要作用;至少就目前而言,相關貢獻可以簡化為六類:
#1: 將現實世界虛擬化
近年來,基於照片的神經模型已經大有進展,過去只能將 3D 體驗以 2D 方式記錄下來,現在則能夠重現並維護 3D 體驗。蘋果在 2021 年推出 Object Capture 功能,iPhone 與 iPad 的使用者只要透過不同角度拍攝一系列照片,就能將現實世界的物件轉換為超高解析度的虛擬物件。還有神經輻射場(neural radiance field,簡稱 NeRF)技術,只要有幾十張 2D 影像,就能將房間、設施甚至室外空間轉換成極為細緻、全面的沉浸式模型。
#2: 改進與使用數位孿生
Unity Technologies 曾將數位孿生分成五個「等級」。最底層第一級的數位孿生,幾乎就只是一個實體微縮模型的虛擬版:雖然反映了一個「真實世界」的空間,但通常比例不一致,功能也有限,例如就只是能顯示把某輛卡車從 A 車位換到 B車位。
第二級的數位孿生稱為「連線型數位孿生」這一級的虛擬模型能夠從對應的現實環境接收資料、加以視覺化。而資料的呈現,可以是透過 3D 資產(例如把卡車顯示為一個3D 模型,放在停車格裡),或是採用標籤的形式(例如用數位告示牌顯示某個停車格已由哪輛卡車占用);資料的取得可能是透過物聯網設備與感測器產生,也可以是由工作人員輸入。
第三級數位孿生則是「預測型數位孿生」,基本上也就是使用連線數位孿生所取得的資料,模擬可能發生的狀況,或者更好的是能夠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狀況。這類預測可能包括:工廠生產線上的瓶頸、每日產能多少、哪些設備可能過熱、遲到導致的延誤等等。根據不同的定義或應用,某些預測型數位孿生可能會導入 AI 技術,而某些也可能只是把原本使用 2D Microsoft Excel 試算表呈現的資訊改成 3D 呈現。
第四級的數位孿生是「指示型數位孿生」。在這個等級, AI 能夠提出各種廣泛的建議,從設施如何組織、工作如何排序、流程與人力如何安排,到如何改進物料使用,以及如何處理各種正在醞釀的問題,例如貨運延遲、卸貨緩慢、機械故障等等。
至於最頂端的第五級,則是「自主型數位孿生」,也就是讓第四級的 AI 具備部分「營運」該設施的能力。到這個時候, AI 可能會動態分配停車位、調整生產流程,或根據對未來人數、停留時間及活動類型的預測,提前打開房間的空調降溫。
#3: 建構(純)虛擬世界
談到要創造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獨立的合成世界,也能明顯感受到 AI 的必要性。每年在《機器磚塊》平臺創造的虛擬世界高達將近 600 萬個,而《當個創世神》與《要塞英雄》也有幾百萬個,可見民眾對創造此類空間的渴望相當普遍。
隨著生成式 AI、機器學習、電腦視覺和語意識別方面的進步,在不久的未來,使用者或許只要花個幾秒鐘或幾分鐘,打幾個句子或說幾句話,就能創造、修
改並運作整個虛擬世界;Roblox的創辦人暨執行長大衛•巴斯祖基估計,這類功能將在2028年之前問世。到時候,不但元宇宙虛擬世界的數量將會增加,品質也會顯著提升。
#4: 「突破」物理定律
正如本書各章所述,元宇宙的建構和運作,一直都會和實際宇宙(至少是我們如今所知的物理世界)較量高下。但透過 AI,元宇宙就有可能突破物理定律,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任務,省下原本需要的設備,又或是能有更高的擬真度等。
#5: 讓元宇宙充滿各種 AI 代理角色
一個相關的重點領域則是「非玩家角色」(non-playable character,簡稱 NPC),開發者利用 transformer 模型,為這些代理角色賦予了豐富且動態的個性、技能與欲望。2023 年 4月,Google 與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談的是他們為期兩天的一場模擬,希望測試由大型語言模型推動的 AI角色是否具備讓人覺得「像是真人」的可信度。
模擬結束後,研究人員逐一檢視每個 AI 角色的所有行為, 根據常見的行為模型(如TrueSkill) 與變異數檢定(Kruskal-Wallis),進行這些角色是否「像是真人」的可信度評估。。結果史丹佛大學與Google 研究團隊發現,大型語言模型 AI 代理的表現比人類所扮演的角色更佳,也已經達到並超越了預設的可信度標準門檻。
Google 與史丹佛團隊這項模擬的目標,並不是要證明機器人可以「比人更像人」,實際上他們也並未如此主張。這項研究的重點,其實是要研究這些用大型語言模型打造出的 AI,看看能不能用來放進「元宇宙」擔任各種角色、在現實世界讓實體機器人具備社交能力,或用來「訓練人們處理罕見但棘手的人際情境」,或是「測試社會科學理論」、創造「在遊戲中能夠理解複雜人際關係的非玩家角色」,又或是擔任真正「個人化」的數位助理。目前看來,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且 AI 能提供的協助支援還愈來愈多。
#6: 解決互通性問題
最後, AI 還有可能解決元宇宙最棘手的一項問題:互通性。隨著 AI 愈來愈能夠辨識與生成物件,並推測其用途與屬性,也就愈來愈能夠用 AI 來轉換檔案格式與標準、補上缺漏的資訊,或是捨棄那些沒必要占用處理器的內容;此外,也能從單一資產分離出個別零件,並加以個別調整。當然, AI 還沒辦法處理互通性的商業模式問題,畢竟這涉及人類之間的分歧與商業利益,恐怕永遠不會是神經網路靠著數位能力就能掌握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