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元宇宙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而是當前科技與經濟力量交鋒的前線。從 Epic 創辦人早在 2016 年的預言,到今日全球科技巨頭積極投入建構虛擬世界,元宇宙已逐漸滲透我們的生活、資訊與自由。這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關於權力、資料與價值觀的戰場。
2016 年,Epic Games 還要再一年才會發行《要塞英雄》,絕大多數人也還沒聽過「元宇宙」這個詞,但創辦人提姆•斯維尼就已經告訴記者:「元宇宙將變得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普遍、也更強大。要是某家核心企業掌控了元宇宙,就能變得比任何政府都更強大,根本就是地球上的神。」我們通常會覺得這種話太誇張,但如果回顧網際網路的歷史,又會覺得此言可能不假。
幾十年來,政府研究實驗室、大學、獨立科技專家與機構組成各種正式聯盟與非正式工作團體,才共同為今日的網際網路打下基礎。它們多半是非營利組織,重點大多也放在建立開放標準(open standard),以利資訊在各個伺服器之間共享,也就更方便未來在技術、專案與概念上合作。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設計,一方面反映了凡納爾•布許等人的理念:希望人們是交換資料、而不是控制資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網際網路建立時的時代需求:當時屬於冷戰時期,所以在選擇傳輸協定與技術的時候,會希望就算網路大部分遭到摧毀或占據,仍然能夠繼續運作。
去中心化的做法有許多好處。比方說,任何人只要能上網、懂 HTML,就能在幾分鐘內零成本架設好一個網站,如果透過 GeoCities 這樣的平臺,速度還可以更快。這種網站只要有一個版本,所有能上網的設備、瀏覽器與使用者都能存取。此外,使用者或開發者並不需要透過中介平臺,就能夠直接和任何人溝通、為任何人創作內容。而且,有了通用的標準,與外部廠商的合作就更方便、更便宜,也更容易整合第三方軟體與應用程式,又或是將程式碼回收再利用。這些標準多半屬於免費、開源的性質,因此個別的創新通常就能促進整個生態體系跟著提升,同時也會對那些需要付費的專屬標準(proprietary standard)造成競爭壓力。而且,有些平臺如設備製造商、作業系統、瀏覽器、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會壟斷網路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繫,形成尋租(rent-seeking)的趨勢,而免費的開放標準就能形成制衡。
重要的是,開放標準並不代表企業從此不能在網際網路上獲利、架設付費牆(paywall)、或是打造專有技術,他們反而會因為這份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得以成立更多公司、進軍更多領域、接觸更多用戶、取得更多利潤,還能避免那些網際網路時代前就存在的龍頭企業(特別是電信公司)隻手把持。
不難想像,如果當初網際網路的創造者是那些跨國媒體集團,一心想銷售各種小工具(widget)、投放廣告、蒐集用戶資料來營利,或是掌控端對端的使用者體驗(這些事AT&T 與美國線上都試過、也都失敗了),現在的情況就可能大不相同:光是下載 JPG 檔就可能得要付費,想下載 PNG 檔搞不好還要加價 50%。想要視訊通話嗎?有可能唯一的選擇就是透過寬頻業者的應用程式或入口網站,還只能打給使用同一間寬頻業者的人。
所以,要是網際網路是由某間公司獨立研發出的產物,不就可以想見這間公司根本不會允許出現任何瀏覽器競爭對手?這樣一來,難道使用者還能自由使用瀏覽器,或是依自己的意願造訪(與修改)任何網站嗎?
目前看來,元宇宙就是會出現這樣的「企業網際網路」(corporate internet)。更重要的是,在元宇宙興起的這個時間點,已經有各種最大型的單一產業或跨產業科技平臺做好垂直與水平整合,深深掌控民眾的生活,掌控現代經濟的科技與商業模式。數位時代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的威力,也推動著這樣的發展。舉例來說,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認為通訊網路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社群網路與服務大者恆大、不斷成長,新創企業對手難以挑戰。而且,只要是以AI 或機器學習為基礎的企業,隨著資料集成長,都會享有類似的優勢。至於網際網路的主要商業模式,也就是廣告與軟體銷售,同樣是以規模為後盾;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再多賣一個廣告版位或一套應用程式,並不會增加多少成本。於是,廣告商與開發商通常都想鎖定目前消費者所在的人氣平臺,而不管是否有哪個新興平臺有待成長。
但是,這些科技龍頭在過去十年把自家的生態系統愈做愈封閉,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現有客群與開發者社群,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擴展到新領域的時候能夠阻絕潛在的競爭對手。
就這種情況而言,人們擔心元宇宙可能走向反烏托邦的恐懼似乎言之成理,而不只是危言聳聽。企業一旦掌控這些虛擬世界、掌控這些世界上的一切,未來就可能握有比現今數位經濟霸主更大的權力。
元宇宙也會讓現在已經存在的數位難題進一步加劇,像是資料權、資料安全、錯誤資訊與極端化、平臺權力與平臺監管、濫用,以及用戶幸福等。因此,想判斷未來會比現在更好或是更糟,而不只是關心未來會更虛擬或更賺錢,就得看看是哪些企業將在元宇宙時代引領風潮,了解這些企業的理念、文化與優先事項。
看著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型企業與最具雄心的新創企業都積極向元宇宙前進,我們這些使用者、開發者、消費者與選民必須明白的是,我們仍然能夠控制自己的未來,也有能力改變現狀。確實,元宇宙或許令人望而生畏、感到恐懼,但同時也可能成為契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共同改變長期以來抗拒被顛覆、卻早就應該繼續發展的產業,並且打造出更平等的全球經濟。這一切,就看我們要如何打造元宇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