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颱風一詞確切的起源眾說紛紜。颱風非常可能源自中文裡的颶風......
颶風的英文hurricane是透過到美洲的西班牙探險者傳布開來的,他們從加勒比海與墨西哥一帶的原住民口中,得知有個叫做Huracán、Hunraken或是Jurakan的惡神,主管風災與毀滅。中美洲馬雅文明和加勒比海的泰諾人都有相關的故事,這個神祇在他們的宇宙創始傳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根據泰諾人的神話,女神愛特比(Atabei)首先創造了地球、天空和所有的天體,之後分別生了優凱久(Yucaju)和怪卡(Guacar)兩個兒子延續她的工作。優凱久創造出日月以散發光芒,又創造出動植物讓地球一片欣欣向榮。怪卡看到哥哥美好的工作成果而心生嫉妒,於是以強風摧殘地球,並將自己改名為朱辣肯(Jurakan),意即毀滅之神。優凱久之後又創造了半人半神的羅闊(Locuo)和大地和諧共處,接著羅闊創造出了第一對人類男女,名字分別為瓜古尤那(Guaguyona)和雅雅(Yaya)。然而,邪惡的朱辣肯仍然繼續以強風和洪水摧殘這三個生命。
加勒比海地區的原住民顯然對朱辣肯畏懼有加,以吼叫、擊鼓或特異的儀式企圖將祂驅離。古巴早期的居民會在石頭上刻出這個掌管風暴的毀滅之神。各種風暴之神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有一顆看不出性別的頭、缺少軀幹、兩個有特色的臂膀各自向外環繞。這類形象大多展示出氣旋式(逆時鐘方向)的螺旋,古巴的民族學者歐提茲(Fernando Ortiz)相信這類靈感來自於長久以來侵害加勒比海地區的熱帶颶風;如果真是如此,泰諾人發現颶風的漩渦本質的時間,比歐洲移民的後裔要早了好幾百年。
他們如何能夠做出這種推論,仍舊是個謎。首先,今日我們經由衛星雲圖而熟知的螺旋雨帶,也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氣象雷達發展出來時,才由科學家「發現」的,再者,螺旋雨帶的面積太廣,絕對無法在地面上用肉眼辨識。也許那個時代的人在勘察風暴之神造成的災害之際,根據樹木倒下的方向,推論出旋轉的風是災害的唯一可能成因。又或許他們曾經目睹龍捲風和水龍捲,而這些小得多的天氣現象很明顯是以旋轉的方式呈現,因此認定所有毀滅性的風災都是盤旋而至的。
至於颱風一詞確切的起源卻眾說紛紜。颱風非常可能源自中文裡的颶風。颶有「來自四方的風」或「令人畏懼」的意思;風是泛指這類天氣現象的通用字。有關熱帶氣旋的首次科學敘述,以及颶風這個詞第一次出現的文獻,可能出現在成書於西元470年左右的《南越志》:「熙安間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未至時,三日雞犬為之不鳴。大者或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國以為黑風。」
粵語和國語中的颱風都是由颶風變化而來。十六世紀時,行經中國的歐洲人注意到有人用聽起來像「颱風」的詞,指稱劇烈的海岸風暴;但另一方面,typhoon也在1500年左右使用於歐洲文獻中,遠早於和中國開始常態性接觸的年代,或許歐洲人用的這個字來自於希臘神話中長得像龍的怪獸提風(Typhon)。提風為天神宙斯與地母蓋婭的兒子,傳說其腰部以上為人形,腿部卻是嘶嘶作響的毒蛇。之後希臘人就以Typhon指惡風之神,而阿拉伯文中tufan代表狂暴的風,可能源自於表示旋轉的字:tafa。
摘自《颱風》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Takeshi KOUNO,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