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君子有三種快樂,而稱王天下不在裡面。這也表示這三種快樂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種快樂,而稱王天下不在裡面。這也表示這三種快樂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第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種快樂乍聽之下,好像焦點在於小小的家庭中,而事實上,人有父母才可盡孝,有兄弟姊妹才可盡悌,由此推擴到其他人身上,稱為順其自然。因此,在實現人性向善的要求時,父母家人不僅合乎自然情感的願望,也提供了實現人性的基礎,這不是一大快樂嗎?
第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此話是說:人對「天」會覺得愧與不愧,因為天是至高主宰,並且天賦予人某種使命,亦即「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所肯定的。孟子對天的這種信念是一貫的,只有存著謙卑及敬畏的心,人才可以在德行上日新又新。
對別人沒有慚愧,其實比較簡單。只要沒有欠錢、沒有騙人、沒有在背後罵人,這個都是對別人,沒有什麼慚愧,沒有對不起別人。但是對天覺得慚愧就是對自己了,你自己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之下,做了什麼,這就是慎獨的問題了。所以在《大學》、《中庸》都提到慎獨,當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能不能謹慎?不要以為沒有人看到就沒有人知道,天是知道的。因為孔孟都相信天,把天當作一個有意志的主宰,否則孔子為什麼說天命,孟子為什麼說「天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孔孟所說的天不是自然之天,他的天就是某種意義的神明,所以他才要「仰不愧於天」。
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二字並不是老師這一個行業的專利,而是每一位前輩或長輩都可以進行的;只要把自己的專長或心得,教給有心上進的青少年,都可得到這種快樂。我實在太幸運了,教書三十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因為你在一所好的大學教書?如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在這些好學校,北大、清華或是有名的重點學校教書的話,那太幼稚了,這種快樂有幾個人可以得到呢?你問這些好學校的教授都快樂嗎?他們也不見得快樂,因為學生太強了,對老師也是壓力。所以在這裡我們就要了解,什麼叫做英才?有志上進的人都是英才,這是儒家的立場。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英才,就是指有心上進的人。否則就變成只把會念書的當作英才的標準,儒家從來不會只重視念書考試升學的,儒家更重視德行。所以孟子說,能得到天下那些有心上進的年輕人來教育,這是第三種快樂。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孟子》
Photo:Danny Choo,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