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如果你只是把宗教當成一種「依靠」,你就沒有得到宗教的真髓,宗教主要是讓你學習不依賴,也讓你練習讓別人可以依靠你,漸漸地你就不太需要去依靠他人,那你就會愈來愈堅強。
問:三十世代要如何接近宗教?
答:我們可以試著從「下定決心讓看到你的人都會微笑」開始,從小地方影響他人,讓自己變成溫暖的陽光,周遭的人快樂,自己也會沒有煩惱,因為你一直為他人著想,自己的煩惱也跟著一掃而空,這就是最好的布施。
基督教談「愛」,佛教談「慈悲」,都以「不自私」為出發點,凡事先想到別人,就是讓他人依靠你。例如,在街上有隻小狗不幸被車撞到,我們會有兩種選擇:其一救牠,其二是假裝沒看到。如果你選擇前者,為牠治療、帶牠去看醫生,這就是學習讓他人依靠你的過程。
這個過程,從佛教的說法就是「mind(心靈)的寬度」,我們原本只看見自己,進而看到別人,當你開始看到他人,就會發現原來我就是其中一個「他」,讓我們有更廣的視角、更寬的心。
問:宗教的本質和意義是什麼?
答: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崇拜某個人或某樣東西,都希望他能給你實質的力量,此時,宗教就淪於「迷信」或「盲目崇拜」,我覺得這是宗教最可惜之處。
幾千年前,不管釋迦牟尼、穆罕默德或耶穌基督,當他們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對大家說,這是「宗教」,他們只想透過自身經驗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你的人生」;就像佛陀告訴我們,人一定會碰到「老」、「病」和「死」的問題,你要用什麼態度,面對這些不想面對的問題。所以若要真實理解宗教的本質,就要回到最根本的點反向思考,若我活在釋迦牟尼佛、耶穌的年代,親耳聽到他們表達的思想,我會做什麼反應,才是最真實的事情。
從達爾文的角度來看,這些基督教、佛教的經典經過時間的累積,傳承一、兩千年,就表示它禁得起考驗;就像今天年輕人會去聽大師的演講,同樣地,如果釋迦牟尼在今天辦演講,一定很多人去聽他們的教誨,學會面對自己的人生。若從這個角度了解他們,遠比信仰「宗教」更有意義。
問:三十世代的年輕人要從何入門這些經典?
答:其實並非一定要從《金剛經》這類艱深的文字著手,因為許多經典,都是很深的邏輯,除非你要研究這類的哲學,才需要如此。
我認為入門可以從「心靈訓練」開始,讓「心」更柔軟有力,學習用「思想的力量」解決問題,而不是遇到瓶頸就問菩薩,自己的生命仍需自己掌握。
但如果你只是把宗教當成一種「依靠」,你就沒有得到宗教的真髓,宗教主要是讓你學習不依賴,也讓你練習讓別人可以依靠你,漸漸地你就不太需要去依靠他人,那你就會愈來愈堅強。
問:人生難免會陷入低潮,如何用宗教的力量得到解脫?
答:這需要反覆的練習,我覺得用英文的 hope(期待/罣礙)和 fear(害怕/恐怖)更容易詮釋,《心經》裡說:「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罣礙」是 hope、是期待,每個人都會希望不喜歡的東西不要靠近,希望喜歡的東西更接近你,不要從你身旁消失,這種期待稱為「罣礙」。
但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就像從空中灑一把鹽,它落在哪裡都有可能,無法替它安排。全球有六十億人口,若其中的三十億人口是討厭的人,你永遠無法期待他們是不是你的老闆或同事。
想要沒有「罣礙」就要先學會珍惜你擁有的,找到值得你欣賞的地方;這樣,就不會對周遭人事物的缺點鑽牛角尖。安住在任何的條件之下,不要選擇靠邊,因為當你喜歡晴天的時候,你就不會享受雨天的浪漫,試著學會欣賞雨天、晴天或有霧的每一天。
平常日子一定要把握機會練習,就像我不看重「金錢」,對「捐錢」一向不會捨不得,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很大方。直到有一次要捐我收藏的畫而不是錢,當工人把我最喜歡的一幅畫家莊喆的畫拿走時,我第一次感覺到對它強烈的 attachment(執著)。所以,我們平常就該經常練習把摯愛抽開,當環境逼迫你必須離開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害怕,勇敢的面對自己的人生。
摘自《星空之下永遠有路》
Photo:Mike Kniec,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