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某一天,我們會被自己的父母遺忘;某一天,我們都將遣忘身邊的某一個人。當那一刻到來,我們有辦法確定,找到我們的鑰匙嗎?
在養護中心裡,我很常聽到家屬彼此詢問「那一天到了沒」。原本以為他們指的是失智長輩去世的那天,後來才知道,「那一天」不是長輩辭世那天,而是有一天,你的爸爸媽媽突然轉過頭來,看著你很久很久,然後問:你是誰?
當父母問你「你是誰」,對子女而言是很震撼的;幾十年來所建立的父子母女關係,瞬間一次歸零。我後來才知道,那種記憶徹底抹除的深刻痛苦,比生命的辭世還令人難受。但不幸的是,罹患失智症後,那一天,一定會到⋯⋯
影片結尾,景珍奶奶的女兒陪她去墓園祭拜亡夫。去的時候景珍奶奶原本還記得,但一伏在墓碑前,她以為過世的是自己的媽媽,哭得昏天暗地;然後一走出來,她又忘掉了。
後來母女倆走在山路上,女兒問她:「徐景珍是誰?」
景珍奶奶一開始回答她:「徐景珍是我哥哥。」
女兒又問:「那妳叫什麼名字?」
景珍奶奶回:「我是徐景珍。」
走了幾步,女兒又問:「那,我是誰?」
景珍奶奶回:「妳⋯⋯是徐景蘭。」她把女兒當成自己姊姊了。
但女兒也只「哦」了一聲,應了聲好,牽著媽媽繼續往前走。
那時我莫名起了一陣激動。景珍奶奶入住養護機構已經一年多了,她的女兒在這個時刻,在媽媽還在身邊時,找到了一把和失智媽媽溝通的鑰匙。她沒有糾正她,強迫她,沒有強調她是誰、自己是誰,而是接受媽媽給的任何答案,和她交談⋯⋯
某一天,我們會被自己的父母遺忘;某一天,我們都將遣忘身邊的某一個人。當那一刻到來,我們有辦法確定,找到我們的鑰匙嗎?
摘自楊力州《青春》
故事背景:楊力州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