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雪球:巴菲特傳(榮退紀念版)
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關閉
美國神經科學家、科學作家。現為科學與法律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and Law)主任、史丹佛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他在八歲時從屋頂上跌落,當時覺得發生的一切都以慢動作進行,對此印象深刻與不解,埋下日後對神經科學研究的興趣。後來大學雙主修文學與太空物理,不過大二時休學去製片公司打工並協助辦趴,人生繞了一圈,才終於發現自己最想當的是神經科學家,於是重回大學攻讀神經科學,從此找到此生志業。
專長為大腦可塑性、時間知覺、聯覺,以及科學與社會政策間的交互影響。擁有數項專利,著有超過九十篇科學論文,以及暢銷書《死後四十種生活》、《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同時也是電視節目「探索人腦」(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的編劇兼主持人。
個人網站www.eagleman.com
大腦解密手冊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帶著一套標準的基本感覺能力聽覺、觸覺、視覺、嗅覺及味覺還有涉及平衡、振動、溫度的其他感覺。我們擁有的感測器像是耳朵、皮膚、眼睛、鼻子、嘴巴等等都是腦接收環境訊號的入口。
我們通常不知道自己做選擇的根據,大腦不停從環境中提取資訊,然後用於引導我們的行為,但是我們通常不會察知到周遭的這些影響。
當我們回顧人生記憶,應該帶著一種體認:不是所有細節都正確無誤。
980年代,哲學家瑟爾(John Searle)提出的臆想實驗,正中了上述問題的核心,他把這項實驗稱為中文房間論證。
如果我可以先經歷每一種選項,然後把時間倒回來,最後根據最佳結果來選擇我的人生路徑。但是,唉呀,我不能進行時光旅行!還是說,我可以?
登入【免費報名】兆豐證券 X 天下文化 生活理財講座 (台北)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