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生命的快樂不假外求,唯有充分利用時間與潛能,發揮個人特質,並與宇宙萬物相契合,內心的平和與喜悅之流才會出現。本書作者詳細描述什麼是愉快的「心流經驗」,幫助我們在從事任何活動時,都能專注忘我地享受那份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作者的目的在協助讀者掌握那不經意出現的心流時刻,藉著立定明確的目標與培養習慣,循序漸進地提高自我挑戰,讓生命與志趣融合無間,使心流源源不絕。
序心流的點滴余德慧 第一章日常生活的結構 第二章心流何時有 第三章不同的活動,相異的感受 第四章工作的弔詭 第五章休閒的利弊 第六章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第七章改變生活形態 第八章自得其樂的性格 第九章愛你的命運
心流的點滴 大約在十年前,我因為對生活經驗中的某些經驗感到興趣,開始閱讀了一些西藏修行者的傳記,連帶也注意到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經驗。早年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中,奇氏對心流經驗的敘述,引起了一般美國心理保健界的注意。 所謂「心流」,也可以說是「身心暢流」,用中國人的話可以將之意會成「意氣風發」、「靈思泉湧」、「專心一致」、「全神貫注」等詞彙。但是,中國人偏向靜態,而奇氏強調的是動態。由於心流經驗往往在不經意時出現,所以很不穩定,甚至很容易擦身而過,不是偏向焦慮,就是偏向單調。奇氏的工作就在於協助讀者掌握那心流的一刻,甚至希望培養某種生活習慣,使心流源源不斷。 ■物我兩忘 就中國人來說,心流可以說是一種「逍遙遊」,也就是物我兩忘的境界。但是,這個境界卻不是遠離塵囂的無所事事,而是那種浸淫在事物當中的無念狀態。舉「專心一致」的例子來說,並不是把心智孤立起來,而是把整個心靈完全滲透到事物中,讓心靈充滿在事物的曼妙裡頭,換句話說,專心不是把心關閉而「專」起來,而是把整個心靈散開,沈穩地讓生命像流水般「回到事物當中」,並不斷隨著事物變化。 最幸福的逍遙生活,是那種把工作與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狀態,例如:農村的田園生活,或者是為興趣而工作的人。但是,人並不是僅僅靠著環境的恩賜,才能感受心流,人還需要為自己準備心流的來臨:一種慈悲的情懷、一種受恩的心情,乃至喜捨的懷抱。 假如我們要用中國人的思維來解讀奇氏的「心流」,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忘我的當下」,就奇氏的行動理論的觀點而言,那是:在一場激烈的球賽;在一次屏息的垂釣;在一個完全投入的活動;在解一道頗有希望的數學難題;在一場驚心動魄的辯論;一次哼著歌做的家事,乃至一場艱巨的戰鬥等,從所謂轟轟烈烈的大事到蒜毛小事。 ■顏回之樂 但是,許多心流所出現的忘我,很多時候來自生命的經歷,也就是生命中那種難以揮去的記憶,這種生命史學往往賦予當下深情深意,使人樂在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大概就是「顏回之樂」:「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吃不好、住陋處並沒有什麼好樂的,而是「人自有其樂處」(參閱本書第八章「自得其樂的性格」)。顏回之樂,並不是受虐狂式的折磨,而是在貧窮中自得其樂。 如果任何當下會出現心流,那麼,那正是生命的歷練所提供的記憶,在當下併發生命的樂趣。因此,奇氏對虛幻的玩樂提出警告,心流之樂並非得自於人工的設計,而是由生命所經歷的重量所賦予。 當然,奇氏的心流與馬斯洛的「高峰經驗」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所謂「生命之樂」做諸多的探討,但是,奇氏著重現代社會的生活困境,並做了許多解套的作法,顯然落實得多了。
1998/07/10
BBP07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57-621-478-5
214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