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根據二十多年輔導職業運動員的經驗,作者認為,壓力是促進個人成長最好的催化劑,而非造成個人痛苦和崩潰的毒藥;主宰生活品質的關鍵在於應對壓力的心態與方式。
作者希望透過本書的「強韌訓練」計畫(例如:透過思考和行為的訓練控制情緒;以心理準備增進個人表演技巧等),幫助你健康面對壓力、承受壓力,在個人生活和工作上求取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序 壓力致勝 麥考梅克
作者序 壓力的迷思
第一部 企業人的自我認知
第一章 學習強韌之道
第二章 誠實面對自己
第三章 情緒才是重點
第二部 壓力,看招!
第四章 成功的例行儀式
第五章 根據需求,創造情緒
第六章 心理準備訓練
第三部 愈磨愈堅強
第七章 自找壓力
第八章 世界級的恢復藝術
第九章 波動之必要
第十章 認識能量
結語 天天上路,永無終點
附錄A 自我剖析表
附錄B 每日例行儀式範本
附錄C 五日能量檢討表
壓力的迷思
詹姆斯.洛爾
多年來,人們不但多給予「壓力」負面的評價,還根據這些負面評價建立起整套的迷思。我認為,最具殺傷力的十大迷思如下:
1. 應力求避免壓力。
2. 沒有壓力,生活會比較幸福。
3. 壓力有害健康。
4. 壓力愈少,人會成長得更好。
5. 你若不能妥善處理壓力,趁早退到二線去!
6. 承擔壓力的能耐是天生的。
7. 生活的壓力愈重,人愈容易覺得不快樂。
8. 人的年紀愈大,愈需要保護自己,免受壓力之苦。
9. 體力和腦力都會被壓力愈磨愈差。
10. 人之所以覺得壓力很大,是因為倒楣不順利的事頻頻發生。
本書將根據我的經驗和研究,對壓力提出一套與前述迷思截然不同的觀點:
各種身體、心理或情緒的壓力都對人有益。
我不但要揭穿上述種種迷思,還要提出化壓力為動力的法子,使你面對壓力不再恐懼,不再疲於奔命。
例如:「壓力有害健康」、「壓力愈重,人愈不快樂」、「壓力愈少,人會成長得更好」等。本書將根據我的經驗和研究,對壓力提出一套與前述迷思截然不同的觀點,那就是:各種身體、心理或情緒的壓力都對人有益。
■承受壓力vs.應對壓力
若以我的觀點出發,首先必須分辨:什麼是「承受壓力」(stress exposure);什麼是「應對壓力」(stress response)。承受壓力是最有效的刺激,可以逼人發揮潛在的長才,有益個人成長。我們常可見到,人總是在受壓最大的部分,產生最佳的表現。曾經承受壓力的人,承受壓力的能耐也比較大。
但是,步向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承受壓力,而是在於應對壓力的方法。生活中層出不窮的交通阻塞、上司難纏、員工能力不足、錯失交易等都是壓力。它們雖然不會要人命,但面對這些壓力時的情緒反應,卻可能使人心力交瘁。我利用「強韌訓練」(Toughness Training(c))協助各界人士強化應對壓力的能力,已有二十二年成效經驗。所謂「強韌」,並非咬緊牙關硬扛,而是從容專注面對壓力,發揮實力,也就是「理想表現狀態」(Ideal Performance State,簡稱IPS)。
上述「強韌」的定義是源自我二十年的工作經驗。在從事運動員心理輔導的期間,我的服務對象包括了許多世界級的運動員,如網球名將柯瑞爾(Jim Courier)、山普拉斯(Pete Sampras)、布魯古拉(Sergi Bruguera)、莎莉絲(Monica Seles)、莎巴提妮(Gabriela Sabatini)、桑琪絲(Arantxa Sanchez Vicario)等;拳擊手曼西尼(Ray Mancini);高爾夫名家歐米拉(Mark O'Meara)、弗度(Nick Faldo)、妮絲瑪克(Katrin Nilsmark);曲棍球選手李赫特(Mike Richter)、林得羅斯(Eric Lindros);一九九六年美國美式足球聯盟(NFL)的四分衛哈爾堡(Jim Harbaugh);以及競速滑冰金牌得主簡森(Dan Jansen)等多位奧運選手。我的工作目標是:使職業運動員和追求精進的業餘運動員變得強韌,以便承受新的挑戰,更上層樓。
我從經驗得知,壓力本身並沒有害處。如果完全沒有有壓力,這些運動員根本不會追求突破。相反地,承受壓力,妥善應對,才能幫助他們邁向成功。
■你也是「企業運動員」
大約十年前,我發覺,壓力在運動領域的效果也適用於其他高壓力的領域。八○年代中期,我開始將強韌訓練運用於企業,把受訓的人當成是「企業運動員」。或許他們厭惡流汗、不愛任何運動,但是為了圓夢,受訓者仍須時時專注、精力充沛,以便隨時能上場應戰,刷新自己的紀錄,其實這和運動員並無二致。現實中,你也是個想要角逐冠軍的運動員。本書將教你如何在這個充滿壓力、競爭激烈的世界裡贏得佳績。
多數企業界人士認為,運動比賽和企業生涯是兩碼事。但是別忘了,運動競賽的結果是分出輸贏,準備不足的一方必然敗陣。企業生涯的勝負也許不會立刻分曉,計算得失沒有那麼明確,但是,企業運動員仍須讓自己更能承受壓力、應對壓力。在企業生涯愈來愈像運動比賽的同時,本書可以幫你抓到一些致勝的先機。
均衡(balance)是在壓力中致勝的基礎。健康、幸福、一展長才,都是構成完整人生的要件,缺一不可。在工作表現更上層樓的同時,可不能任健康幸福每下愈況。身、心、智的運作是相互依存的,明確認識並實踐這個道理,才能無往不利。
本書陳述的理念與方法皆曾運用於各行各業,例如: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摩根史坦利銀行(Morgan Stanley)、IBM、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倩碧(Clinique)、必治妥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等,而且成效卓著。
許多公司不只讓主管和經理及人士參加強韌訓練,而是讓主管階層、行政和生產部門上下一致投入,共同體驗化壓力為動力的過程。由於強韌訓練的要點在於平衡身心,許多公司(如美林證券)甚至鼓勵員工的配偶一同參加。這也表示,公司承認壓力不純然是辦公室管理的問題。
這樣的訓練理念也曾運用在掌握生死關鍵的人士身上。如外科醫生、聯邦調查局特勤組員、飛機駕駛員等,都需要鍛鍊應對壓力的能力。否則,若是醫生在手術檯上慌了手腳、特勤組員攻堅時不知所措,或是飛行員在半空中亂了方寸,都會出人命。這些人士更需要臨陣不亂,才能不懼時刻籠罩的壓力。
■按部就班動手做
本書是一套按部就班的訓練計畫。第一部界定強韌的定義,列舉自我評估強韌度的方法,並解釋情緒在強韌訓練中的重要性。第二部提供三種技巧,幫助個人與團隊達到IPS。第三部則從生活出發,介紹四種作法,讓你更能承受壓力,增進生活的平衡和幸福。總而言之,本訓練的最終目的在於將你的生產力、健康和幸福提升至最高點。
本書的訓練計畫為期共三十天,利用四個星期幫助你培養新的習慣,並漸漸體會積極的成效。讀者可以從現在開始,把自己想像成一名奧運選手,利用訓練日誌,連續評分四星期。表內項目為本書最重要的訓練要項,你可比照參考。
若你確實致力完成表中項目,就在該項目後打個加號(+)。例如,起床就寢時間達到要求,或是當日做到了某些目標,如腹肌運動、增進EQ等,即可在當日的空格處打個加號。當然,加號愈多愈好(看完本書後,不妨為自己量身訂做一份訓練日誌)。
實行強韌訓練的四週中,你會感受到自己的內在起了很大的變化,活力、耐力和彈性都會增強。面對人生的風浪或事業的難關,你會更加從容不迫。在職場中,你是日益精進的良將,新的戰鬥精神將逐漸形成,使你更有把握、更有信心,做事更精確無誤。最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有了以前不曾有過的平衡與和諧。面對工作、家庭和社會的要求,你也更能遊刃有餘。這四週將扭轉你的人生,讓此後的你在生產力、健康和人生性浮上都能享有更寬廣的遠景。
1999/01/01
BBP08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20-X
298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