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喬布拉善於探索人類最深層的靈性問題;這一次他將觸角深及最切身的一個奧祕: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事?喬布拉告訴我們,有許多證據顯示,「死後的世界」與今生的世界並沒有被一道厚牆隔開,兩者都是靈魂蛻變和進化的舞台。生死之間沒有分界線,只有一個持續創造的計畫。當下,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覺知,投身這項計畫,不僅創造出今生想要的現實,也決定死後的經歷。
在本書中,喬布拉充分發揮畢生豐富的人生閱歷,將先進的科學發現、兒時回憶、古代的智慧傳統、詩歌、真實案例和迷人的寓言故事,巧妙的熔為一爐,創造出一幅可信的生命藍圖。當我們隨著莎維德麗大戰死神的故事往下讀時,我們的視野漸開,眼前一片遼闊,就連當今許多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和盛行的宗教說法,也同時獲得釐清,包括瀕死經驗、通靈、輪迴轉世、因果報應,以及影響西方世界深遠的天堂地獄觀。
前言 兒時的死後世界觀
在這篇總體性的介紹中,我試圖讓你進入,我在六十年前自行發現的世界。
第一部 生命,未曾停息
生命之所以如此迷人,就是因為靈魂持續的創造力。
第一章 當死神來敲門
從搖籃到墳墓,我們跟死亡只有兩步的距離。
第三章 讓靈魂之光指引你
生命裡有兩條路。一條是智慧之路,一條是無知之路。
第四章 逃離死神的繩套
只要上帝在你裡面,死神的繩套就會落空。
第五章 擺脫地獄之路
你可以讓你的心越過牆壁,自由就在牆外。
第六章 在轉角遇見自己
每個人當下都活在死後的生命裡。所以我們有什麼好害怕或懷疑的?
第七章 看不見的線
靈魂就在它過去曾經在、現在正在、將來會在的地方。
第八章 超越死亡的幻象
看不清真相,就會讓我們相信死亡。
第九章 神奇的本然
有智慧的人知道,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語趕走死亡:「本然」
第十章 度過暴風雨
死亡無法碰觸到真實的東西,那樣東西就是你的靈魂。
第十一章 讓天使為你開路
天使可化為光點,為你指引道路。它需要你的愛和關注。
第十二章 永恆之上再加一秒
人類早就活在永恆裡,但那多出來的一秒,讓人學習用愛填滿不朽的生命。
第二部 科學見證
要是我們能確認意識真的存在,心靈超越腦部,宇宙有察覺力等,我們就能證明現實是由意識創造出來的,生命會繼續前進和成長。
第十三章 意識真的無所不在?
一切都源於宇宙意識。在此,智者和物理學家找到了一座接通心靈與物質的橋。
第十四章 在腦部以外思考
心靈不專屬於人類,事實上,心靈可能存在於腦部之外。
第十五章 萬物創造的機制
生命透過一種持續且不斷進化的意識出現。你的記憶退回,只剩靈魂繼續追蹤你。
結語
當靜默來臨時…… 莎維德麗故事中的智者拉瑪納在睡覺時,聽到豪雨的聲音,緊接著是頓悟、回想,心靈慢慢滑向遠方。
前言:兒時的死後世界觀
狄帕克.喬布拉
在我撰寫這本關於死後生命之書時,童年在印度,大人講給我聽的一些故事,不斷浮現心頭。寓言故事是教導孩子的有力方式;我童年聽到的許多寓言故事,一輩子都留在我生命裡。所以我決定用我在故鄉、在廟宇附近、在學校裡聽來的這種故事,貫穿這本書。我希望本書能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英雄奮力對抗黑暗,以便向上提升,進入光明。
在這本書裡,了不起的英雄是位女子,名叫「莎維德麗」。她必須擊敗的敵人是「閻摩」,也就是死神。有一天,閰摩在她的前院現身,準備在她那以伐木維生的丈夫下工回家時帶走他。莎維德麗嚇壞了。有什麼辦法,能讓執行無情任務的死神轉身離去?
揣想這些角色的模樣,一點也不困難。我為莎維德麗擔心害怕,急著想知道她與死神的這場鬥智之爭,究竟鹿死誰手。他們的世界毫不費力地融入我的世界,因為我童年時代的印度,還保有古印度傳統。我想花一點時間說明,在當時,死亡與死後的世界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但死亡看起來好像是個深奧難解的所在。如果是這樣,你可以先讀完後面的內容,再回頭閱讀本文。然而,無論死亡令人感覺多麼神祕,多麼奇異與不熟悉,我要從這個地方說起。
◎上天下地,我變變變!
我童年聽到的故事中,最神奇的主題就是蛻變。死亡被視為無盡旅程中的一個短暫停駐點,而這旅程可以讓一個農夫轉為國王,也能讓國王變成農夫。由於生生世世向前後無盡延伸的可能性,靈魂可以體驗到數以百計的天堂和地獄。死亡並未讓任何事物走向終結,反之,它揭開無數的冒險經歷。
但是,典型的印度觀念則認為,人不應渴求永恆。你看,一滴水化為肉眼不可見的水蒸氣,水蒸氣後來又化作具象的翻騰雲朵,從雲朵深處,雨水重新落到地面,形成河中的湍流,最後合流,進入大海,那麼這滴水在半途中是否死去了?沒有,每一個階段,它都經歷一種新的展現方式。同樣的,我在時間與空間裡擁有固定形體的觀念,也是海市蜃樓。我體內的任一滴水都可能是海洋、雲朵、河流或昨日的春光。只要日常生活的連結把我綁縛得太緊,我就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個事實。
在西方國家,死後世界被視為一個與物質世界相似的地方。天堂、地獄和煉獄存在於天空彼端或地土之下的某個遙遠地方。在我童年時代的印度,死後的生活根本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覺知的狀態。
你我此刻體驗到的樹木、花草、人群、房屋、汽車、星斗和銀河宇宙,只是意識用一個特定的頻率展現自身。在時空的其他地方,許多不同的層面同時存在。以前我若問我祖母,天堂在哪裡,她會指向我們居住的房屋,這不只是因為它充滿了愛,也因為她認為,許多世界能自在地居存於同一個地方。打個比方,假設你在音樂會中傾聽管弦樂團演出,有一百件樂器正在演奏,每一件都在時空中占據同一個位置。你可以聽到整體的交響樂,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某件特定的樂器上。你甚至可以辨識這件樂器奏出的個別音符。一種頻率的呈現,不會取代其他的頻率。
我小時候,並不了解這個道理。但是當我走進這座位於德里的熱鬧市場,看到許多人擠在市集裡,同一時間,我看不到的另一個世界比這裡還要擁擠。我呼吸的空氣包含了人聲、汽車噪音、小鳥歌聲、廣播電台的音波、X光、宇宙射線,還有一種數量幾乎無限大的亞原子粒子排列。在我們四周,到處都是無限的實體。
◎靈魂無所不在
大自然中的每一種頻率都是同時存在的,然而,我們只體驗到自己看見的東西。畏懼看不見的東西,這本來就是自然的反應。由於死亡把某人攫走,讓我們看不見這人,我們就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反應。對於面對死亡的反應,我當然也沒有免疫。我的寵物死去,讓我焦慮悲傷;我祖父在午夜突然去世,讓我感受到嚴重打擊。我弟弟在家中不斷繞圈子,哭喊著:「他在哪裡?他在哪裡?」許多年後我才明白,正確答案是「在這裡,也在每一個地方」。
存在的不同層面代表意識的不同頻率。有形物質的世界只是某種特定頻率的多種展現方式當中的一種。幾十年後,我很有興趣的讀到,有些物理學家認為,宇宙有一種背景的嗡嗡聲,這個聲音非常明確,很像降B音鍵,儘管它過於低沉,頻率比人耳所能聽到的最低音還要低了幾百萬倍。
在印度,小孩絕對不會聽人說到如此複雜的準科學概念,但是我聽過「瑪哈布塔斯」(Mahabhutas)的五種元素:土、水、火、空氣和空間。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形成存在的一切事物。對於精通西方科學的人來說,這個觀點聽來流於粗糙,但是它包含了一個深具價值的真理:一切的蛻變都能歸結到這幾種簡單的元素。
二十世紀的西方科學逐漸了解到,所有的固體物件事實上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震動所組成。我小時候,固體的東西被視為具有「土」這個元素的性質。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固體的東西是厚重的震動,或是在一個較低的層面上震動。氣體的東西則是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發出輕盈細微的震動。
◎看不到的各種靈界
就像有形物件有不同的層面,靈性也有不同的層面。這對我學生時代的老師來說,這是個令人震驚的觀念。他們是虔誠的天主教修士,大多是愛爾蘭人。對他們來說,靈只有一個,就是住在天堂裡的聖靈。我們這些小孩都很精明,不敢不同意,然而在我們的宇宙觀裡,只有一種情況合理,那就是塵世若是個厚重的靈性世界,一定還有更高的靈性層面,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界」,在西方神祕學的圈子裡,這個觀念被稱為「靈界」。靈界的數量多到不可勝數,分成較高的靈界與較低的靈界,連最低的那些靈界,它們震動的頻率也比物質世界高。
很久以前,西方世界就放棄了傾聽星體發出的音樂。但是在印度,人們相信,一個意識經過細微調整的人,可以向內尋求,真實聽到許多不同較高層面的震動。例如在靈界,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但是它可能在一瞬間,轉變成不同年齡的你。
在一些較低的靈界,我們會看到千眼通、他心通和其他在五種感官上有特殊能力的現象,也會看到鬼、脫離軀殼的靈魂,以及為了某種理由「困」在這裡的靈。我小時候,要是看到一隻貓或一隻狗突然停下腳步,抬頭望上看,彷彿在估量什麼,這時我很確定,牠一定看到了某種我看不到的東西。所以,後來我讀到關於東方與西方思想的多篇文章時,一點也不驚訝。這些文章指出,擁有較高覺知狀態的人,有時能感受到較低的靈界,而動物經常感知這些靈界。
在印度的傳統裡,每一種有形體的東西都被賦予一種伴隨的靈體。你的靈體是一面完整的鏡子,反射出你的形體;它有心臟、肝臟、雙手、雙腿、一張臉和其他部位,但是由於它是以一個較高的頻率運作,大多數人沒有覺知到它的存在。在人的一生當中,形體為靈魂提供一套衣裳;它讓靈魂得到外觀,能夠在物質世界的某個地方安頓下來。在死亡裡,隨著形體開始解組,離去的靈魂進入靈界,這個靈界與其在物質層面的存在彼此相應,頻率與靈魂剛離開的前一世最一致。
當時我毫不費力的接受這個一般性的觀念,就是你會去你所屬的地方。我像狗進了狗天堂,因為愛狗的人也去了那裡。我想像壞人不再傷害任何人,除了他們自己,因為他們被隔絕在因果報應的監獄裡。這個觀念具有撫慰的效用,它讓我安心,讓我相信,那些愛我的好人雖然死了,卻已住進一個良善美好的地方。但是我的觀點有其限制。我從來不確定,我那睿智的祖父是否在死後的生命裡,跟我那睿智的祖母相會,她是否向他說明,在那邊該如何生活,還是由天使或啟迪心靈的神靈來擔任這個差事。多年後,當我開始研究因果的道理,我發現,我們死了以後,可以停留在自我激勵的狀態。一個靈魂乃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從一個靈界遷移到另一個。為了靈魂自己的進展,它就像做夢一樣,投射出進展所需要的一切景象與人群、引導與靈體。
◎走入廣袤的夢境
所有的層面最終都是「靈」想像出來的,就像它想像出物質世界。印度人把「靈」稱為「梵」,意思是「萬物」,也就是充滿每一個存在層面的「同一意識」。但是印度人對術語學抱著輕鬆的態度,這種態度與這個非常古老的文化非常契合。我們說到上帝或唯一真神、羅摩、濕婆及偉大之主(濕婆神的稱號),這些名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一意識的觀念,它創造一切,以無限的速度,在無限的層面上持續這麼做。
在靈界,「靈」持續的扮演各種角色。在那裡,一個人可以真實的看見男神和女神、天使和魔鬼的形像。然而,這些最終都是幻覺,因為每一個靈界提供的都是「靈」的體驗。在這裡,在我們的層面,我們以物質、以固體的形式體驗到「靈」。在靈界,我們體驗到細微存在的東西,以及它們居住的風景──我們稱之為夢。
宇宙是非局部性的;換句話說,它不能以地圖上的一個地點來表現。死亡以後,我們逐漸停止局部的狀態。我們從靈魂的觀點,看見自己真正的面貌:同時出現在每個地方。這種調整或許是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在靈界會遭遇的最大挑戰。此刻你位於宇宙的核心,因為無限向所有的方向擴展,然而在世界的另一邊,有個人也在宇宙的核心,因為無限也在他四周的每個方向向外擴展。如果你們兩個都在宇宙的核心,你們一定位於同一個地點。你們看上去位於不同地點的事實,其實是感官的典型產物。它奠基於看到的景象和聽到的聲音。這些都是局部事件,但你卻不是一個局部事件。
同樣的,每一刻都是時間的核心,因為永恆在每一刻向所有的方向對外擴展。因此,每一刻都跟其他所有的時刻一模一樣。宇宙是非局部性的,它沒有上或下,沒有東西南北,只有一些參考點,為了我們的方便,以我們特定的頻率(也就是在一個身體裡面)呈現。死後的蛻變過程不是朝著另一個地方或時間移動,而是一種個人注意力的質變。你只能看見自己正隨著某種東西不停震動。
◎不可相信肉眼所見
我有個叔叔,熱愛四處旅行,探訪聚集於印度各地的聖徒和聖者。有時他帶我同行,讓我興奮極了。我看到斷念者,他們用同一個姿勢,連續坐了好幾年;其他的修行者幾乎沒有呼吸。如今我知道,那時我的眼睛在欺騙我。我看到的只是一個蛹,裡面正在進行驚人的蛻變。在沉默中,這些人轉變成高於外在世界的另一些頻率。透過注意力的轉變,他們可以跟羅摩說話(或是佛陀或基督,儘管這種情況在印度發生的機會比較小)。深度的靜坐並不是一種死氣沉沉的狀態,而是意識的發射台。在急診室裡,有人若是心臟病發作而幾乎死去,被醫生救活後,表示自己經歷了瀕死經驗,此時這個人使用的是另一種發射台。在這兩種情況下,注意力都產生了質變。
重要的差異在於,心臟病發作的病人進入這道光裡的時候,這段旅程是非自願的。但是我童年看到的那些瑜珈行者,是有意這麼做。在深層的覺知層次,他們有一種渴望,進而經歷到一種與死亡平行的過程。他們的感官一個接著一個消退。一個人死去時,最後消失的是聽到的聲音,它也是出生時最先來臨的東西。這個觀點與印度人的看法相符,就是這五個元素以一種特定的秩序出現與離去;聲音相當於震動,震動又讓身體聚合在一起,因此聲音最後離去,是非常有道理的。
總體的感官變得愈來愈遲鈍,同時,細微的感覺愈來愈敏銳。死去之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得到、聽得到,但是現在的對象不再具有形體。它們包括我們想在靈界看到的任何東西:天國的景色和聲響,天堂的生命,還有燦爛的光。在瀕死經驗中,最典型的表現形式是面孔、人聲或某種情感的呈現。在其他的文化裡,人們可能期待遇見鬼魂或動物。通常一個瀕死的人會感覺到,某種細微的東西圍繞在他身邊──一種特定的暖意,一種微弱的形貌或聲響,在這人離開軀體之前體會到的。瀕死者藉由身體的震動頻率經歷這些變化。陪伴過垂死者的人都知道,垂死的人曾說,房間裡出現了他們死去的配偶,或是某一個摯愛的、過世已久的人。在一個人從有形實體轉變到精微世界的過渡期之中,某種靈界的接觸出現了。
死亡發生時,與軀體相輔相成的「靈界對應部分」脫離了身體。根據吠陀經文,離開的靈魂稍後在靈界睡上一段時間,我把它解釋為孵化期。通常,人們會先在心中過濾新觀念,然後採取行動,此時靈魂的情況與這種過程相當。一般來說,靈魂會平靜的睡著,但是一個人若突然死去,太早死去,或是還有尚未實現的欲望,這人的「睡眠」就會變得煩燥不安。猛烈的死亡帶來的驚懼會不停迴響,得不到回報的愛情或得不到安慰的憂傷等塵世折磨,也會不斷迴響。自殺的人就是體驗到同樣的內在苦痛,才會奪走自己的生命。
◎受困的靈
未曾實現的欲望不一定都是負面的。渴望歡愉也意謂著,一個人缺乏放下的能力。我叔叔致力追求靈性發展,他聽過人們詳細的述說,許多靈魂被困在較低的靈界裡。這個靈魂並不是用年月日的觀念來度量時間。人們突然死去,或者不是以自然方式死去時,他們還沒有時間釐清自己的因果;他們會一直被拉住,停留在這個較為厚重的層面,直到他們徹底省察自己有哪些執著的想法,要負起哪些責任。
聖徒和聖者有一個有利條件,就是他們能自由的穿梭於各個靈界,不受渴求的限制。煩擾不安的靈魂停留在兩個世界之間,如果他們所愛的人,在人間不斷用禱告、哀慟、未曾實現的愛情,或是努力跟死者接觸,這些靈魂會一直處於煩亂的狀態。在靈界裡,靈魂應該入眠,就像它在孕育自己的子宮裡,有了平靜的死亡,這個過程才能順利進行。
死亡還包括一件事,就是看著你的一生在眼前閃過。但由於瀕臨死亡邊緣的人,如即將溺死的人,都會體驗到這件事,它必定是某種過渡階段的一部分,卻不一定跟死亡有關。我小時候,從來沒有人對我提起這種事,但後來我認識一位醫生,他對我說,他有一次在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海域裡幾乎淹死。他說,這是一段寧靜的體驗,有他一生經歷的快速變換影像伴隨其中,這影像比較像觀看連續播放的幻燈片,而不像看電影。(我不知道,當時要不是救生員及時找到他,他是否會變成一個不安的靈魂。)
印度教的苦行僧對死後的生命探討得很詳盡。根據許多苦行僧的說法,看到自己的一生在眼前閃過,是一種具體的因果過程。因果報應圍繞在靈魂四周,就像線綁繞在紡錘上。當一個人暴露在突然死去的可能性裡,這條線快速拆開,這人看到一生中已經發生的許多事件的影像。在這個過程中,只有重要的因果時刻才會顯現。
一個人若是在幾星期或幾個月的時間裡慢慢死去,因果報應便緩緩解開。這人會強烈的沉浸在過去裡,不斷回想過往的事。在死去的一刻,進入靈界的過程會伴隨一種迅速的因果回顧,影像一一脫離紡錘,就像電影的軟片從卷好的軸心拉開。
然而,印度的清教徒可能認為,這些影像不過是幻覺。看到你的一生瞬間在眼前閃過,他們認為,這種現象是一種展現方式,顯現出每一秒鐘都包含了永恆的整體。在兩次誕生之間的靈魂沉睡時期,肉身之中所有過往事件的回憶,都在靈魂上留下印記,形成因果報應的軟體,進而帶出靈魂未來的生命。
◎靈魂進化之路
有一項宗教性的作法,我至今仍然會去做,那就是睡前躺在床上,回顧一天中發生的事情。我是倒過去想的,原因跟因果的線逐漸拉開一樣:為了了解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也為了跟它們達成和解。我有一種感覺,就是垂死的人所得到的,正是同樣的機會。
靈魂沉睡的期間是長是短,要看死時靈魂進化到什麼程度。靈魂睡眠的主要理由是甩脫執著。它的執著有多麼強烈,會決定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甩脫執著。靈魂醒來時,只能進入自己熟悉的存在層面。如果你將進入一個高於你的進化層面,你會感到困惑與不自在。同樣的,在你的進化之中,你也不能走回頭路:你只能不斷的向前推進。
沉睡的靈魂外面,包著一種蛹。靈魂醒來後,會甩脫這個殼,而殼最後會消失無蹤。在這趟靈界的旅程當中,靈魂遇見其他的靈魂,這些靈魂在類似的進化層次上震動。你可能會遇見你在物質世界遇見過的、跟你頻率相同的某些靈魂。大多數人深深渴望在死後的生命裡,能夠和自己所愛的人相會。他們的靈魂並不是在靈界的空氣裡飄浮,而是在愛的指引下前進。愛是一種震動,比人類還要古老。但是指引的原則是非常人性的:不管我們最深沉的願望把我們帶向何方,我們都會跟著走。
當「靈」在有形物體的世界裡移動,它的震動非常緩慢,非常厚重,由於身體的罩殼,幾乎靜止不動。當它強烈震動,「靈」還是靜止的,因為它只會體驗到純粹的覺知──換句話說,體驗到它自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造物的整體範疇。在靈界裡,靈魂可以隨意造訪低於自己的震動層面,但是,靈魂只能透過進化,來造訪更高的層面。就像用愈來愈精細的篩子過濾東西,任何一個粒子都可以回到粗篩的層面,但只有在它達到正確的精練層次之後,才能向前進展。
◎天堂就在你心中
那些在學校裡教過我的天主教修士,喜歡談論天堂的生活。對他們來說,上帝的家和德里市任何一座樓房一樣真實,一樣堅固。苦行僧和瑜珈行者同意這個觀點,但是他們之所以同意,只是因為他們相信,「靈」充滿了存在的每一個層面。你乃是根據自己覺知的層次,投射出你的天堂、地獄和煉獄,在物質層面與靈界層面完成你的工作。在物質世界裡,你若想建造一座房屋,就須找來磚塊,一塊塊砌上,並執行其他相關事物。在靈界,你只要想像自己希望得到的房屋是何模樣,它就會出現在你面前,跟物質世界造出的房子一樣真實,一樣堅固。
在靈界,折磨與享樂在想像中發生,儘管這些事情看起來好像是真的。諷刺的是,在這個世界是懷疑論者的人,到了靈界也可能是懷疑論者;他不會發現,他已置身於一個自己認為不存在的地方。在靈界,你居住的身體是前一個物質生命中,你最認同的東西。由於這是一具想像出來的身體,在你的靈界生命裡,你可以保留它,也可以改變它。物質層面與靈界層面的進化都是漸進的,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我那些信仰天主教的老師們非常喜愛一個觀念,就是每一種欲望都會在天堂裡實現。苦行僧也會再次同意他們的想法。人雖死了,欲望仍然非常要緊。進化就是實現欲望的過程。在靈界,你會把前一段物質生命裡剩下的欲望,加以實現與精煉。你也會精煉你從物質世界得到的知識和體驗。靈界就像一所研究院,為了你前一世生命的轉世而設立。在這裡,靈魂也為它的更高、進化得更好的欲望儲存能量,好讓靈魂下一次造訪物質層面,居留在某個新的身體裡面時,這些欲望能夠陸續實現。
我不確知在天主教的架構裡,人們是為了什麼原因而死去。有些人似乎死時帶著罪,就像罪犯作惡多端後,來到惡行的終點,另一些人的死是為了去見上帝,因此他們渴切的迎接死亡的來臨。在印度,人們在達到這一生最極致的進化後死去;他們來到因果這一生教導的終點。在靈界的鏡子裡,也出現同樣的情況。這個循環自行結束,以產生一種重生。我小時候,覺得這個觀念非常自然。太自然了,事實上,我從沒有想到,這個過程有多麼神祕。靈魂以某種方式,找到適合的雙親,好讓它重新誕生,繼續自己的進化。由於靈界發生的事,輪迴出現在一個比人們離世時身處的層面還要高的層面。宇宙本身,或是按照某些宗教經文所寫的,因果的神,會對此事作出精確的估量。
◎宇宙法則
在我的童年時代,我想像出一個類似法庭的場景,在這個場景裡,很有智慧的法官坐在那裡,考量每一個案件──如此的有智慧,事實上,他們還了解一個靈魂經歷過的每一世的生活。他們憑著完善的公義,分配下一世將會發生的各種事件。他們的目的不是獎勵,也不是懲罰,而是提供進化的機會。
長大以後,我才了解到,不需要有因果的神,因為宇宙已經不僅讓每一世,也讓大自然的每一個事件,產生相互的關連。法庭的場景是一個象徵,顯示我們的判斷非常透徹。在一世與另一世之間,我們有充分的自由,能夠對未來作出自身進化的抉擇。對於偉大的聖徒和聖者來說,這些事情都是在自覺的情況下發生。他們想到自己前世的經驗,就像你我想起昨天發生的事情。但是對於心中覺知未獲釋放的人來說,遠離的經歷只留下一絲微弱的回憶。
誕生意謂著來到一個新的層次,洞察與創造力的層次。這個過程會不斷重複,每一次都進到一個稍為高一點的層面。當你的因果徹底解決了,你達到那個層面的最大限度,你的靈魂便回到睡眠狀態,這個循環會繼續下去。
靈魂的軌道永遠是向上的。在靈界受到的任何折磨,即便是最痛苦的地獄,也只是暫時繞道而行。你的因果會設法讓它自己獲得解決,也會想辦法,讓你的作為一次比一次好。我知道這個觀點與人們廣為接受的信念不同,後者認為,輪迴可以讓一個人降到走獸、甚至昆蟲的層次,如果這人的作為應該受到這種懲罰。 印度的文化非常古老而複雜,長大以後,我驚訝的發現,它的靈性教義相互矛盾得很厲害──跟餐飲一樣,換了一個城鎮,信念就大不相同。印度人對什麼都感興趣。有時他們什麼都信。我那些信仰天主教的老師們只是一份悠久菜單上最新的菜餚。最後我的結論是,領會靈性內容的唯一方法,就是盡我所能,努力的體驗與閱讀。
◎當個清明的旁觀者
我小時候,印度人認為,我們並未主動選擇下一次要轉世的地方,但是的確有一個選擇的要素在影響這件事。你的選擇範疇達到什麼程度,取決於你在靈界把自己看得有多麼清楚。這種能力叫做旁觀,它就像我們在此時此刻體驗到的東西。擁有最小選擇權的人,是那些受到迷戀、偏執、上癮與不自覺的衝動所驅策的人。只要你能逐漸擺脫這些東西,你就會擁有更大的自由去作選擇。對於一個正在思索下一次轉世的靈魂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今生裡,聖徒和聖者是清明的旁觀者。據說佛陀能閉上眼睛,在一瞬間看到自己過往數千世的詳細情況。但是大多數人的心靈為欲望所占據,當他們試著看到自己真正的面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團迷霧或一片空白。
藉著發展你的能力來進行旁觀,來覺知自己的處境,你可以影響自己轉世後的生活。你也將能加快自己的因果過程,同樣的,也能在靈界培養各種能力和稟賦。(這個觀點說明,在其他的跡象之外,何以偉大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在不可思議的幼年展現出特殊能力,通常在三歲以前;他們帶著一種能力出生,並非偶然發生的事。)你出生時,帶著你過去許多世培養出來的才能。
◎今生情未了
靈魂的連結會發生於靈界,就像這種關係會發生在物質世界。靈界的情感關係意謂著,你的震動與另一個靈魂一致,因而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愛、合一與蒙福的感覺。這種關係不是空間或形體方面的關係,因為居住在靈界的生命是以心念的方式存在。當脫離肉體的靈魂調整到一個自己所愛、仍然活在人間的靈魂的頻率,對方便可能感受到這個離開人間的靈魂的存在;即使一個靈魂在物質世界震動,另一個在靈界震動,這兩個靈魂仍然可以建立密切的連繫。
靈魂不斷回到物質世界,是基於雙重的動機:為了實現欲望,也為了跟熟悉的靈魂再次會面。我們在今生跟某些人建立了連結關係,而我們在過去的許多世中,早就跟這些人的靈魂有所連繫;同時,有些人的靈魂不再跟我們一同震動,此時我們會結束與這些人的關係。
我童年的時候,這個系統唯一讓我感到困擾的地方是,這件事將如何了結。在西方國家,從很早以前,人們對體驗下一個生命的渴望,就超過了現世。從中世紀以來,我們愈來愈堅持,活在人世是值得的。印度人的看法則是比較矛盾。生命中有許多苦痛,永遠的加以重複,這種前景令人焦慮。一個人如何才能脫離因果報應之輪?
◎超越因果
印度的信仰裡其中一個版本認為,一個靈魂徹底解決它的因果後,它會失去一切人間的欲望。一旦它擺脫了因果,就不再需要在物質層面或靈界層面重新誕生。這種靈魂以螺旋形的路線,持續的向上進化,進入我們無法想像的層面。在東方哲學中,這些層面稱為「自性層面」;在這裡,意識以精妙細微的形式展現,不提供任何可見的影像給我們攀附。我們只能在自己準備好,要去體驗自性層面之後,才能了解這個世界,而每個人準備妥當的時機皆不相同。我們可能在頓悟時短暫的看到它,但是我們只有在自己靈魂的震動層次夠高,足以撐持自性層面的情況下,才能在此居留。
印度人的另一種看法是,因果是無限的,而且不斷更新。試圖終結你的因果,就像坐在船上,一手把船裡的水舀出去,試圖舀乾船內的水,另一手卻把水舀進來。在這個系統之中,進化的運作方式不太一樣。當你達到自我實現的狀態,你不再認同自己的身體、心靈、自我和各種欲望。你變成一個純粹的旁觀者,在這種狀態下,你可以選擇超越因果。然而,因果的終結並非生命的終結。這就像解除債務後,一個人得以不受限制,隨自己的意思花錢。
我心中,我跟每個人一樣,得到釋放的衝動如月圓月缺一般,時而增強時而減弱。在印度的傳統中,我們終究會重新誕生,就為了一個正面的理由,以表現與耗盡欲望的力量。即使在童年時代,我已知道那些天主教修士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要誕生於他們以為的這個罪惡世界,唯一的好理由就是,找到走向耶穌基督的路。理想的基督徒會急切的渴望被贖回,這人會棄絕這個世界,就像許多基督教的聖徒所做的──許多印度的聖徒其實也這麼做了。
◎重返人間的活菩薩
在印度教興起的許多年前,印度就從各種古老的文化裡吸收觀念;在回教與基督教征服者的影響之下,印度人也很重視永恆。在印度人的心中,天國的領域沒有盡頭,這領域屬於存在的較高頻率,但是就像我們所看到的,在某個很高的進化層次,有些靈魂會選擇走完它們的路。一旦某個靈魂達到這些層次,它通常不希望以人身重新誕生,只有一種例外的情況,就是它要提供某種服務,不過這種靈魂是例外。佛教稱這種靈魂為菩薩,菩薩回到人間,並不是因為受到進化力量的推動,而是他們選擇來到人世,以便為啟迪人心的理想服務。我曾詢問一位西藏喇嘛「菩薩」的意思,他說:「想像一下,你再也不做夢了。儘管你樂於保持在覺醒的狀態,你也樂於幫助那些仍然在沉睡的人。」
大多數人當然沒有覺察到這一切,對他們來說,因果循環會自動持續下去。在此時此刻,我們身邊圍繞著無限多的層面。如果你能把你的覺知調整到較高的頻率,此刻你會跟天使在一起,要是你希望這樣。在無限可能性的場域裡,你同時存在於每一個層次上,但是就經驗層次來說,你只能存在於一個層次上。
根據某些印度學說,我們都渴望去到其他的層面,因此我們在夜晚睡眠時到這些地方去。這時,靈體裡開了肉身,連接在一條細絲上,這條細絲會把它帶回來。要是細絲被斬斷,就找不到回來的路。如果你不了解較低層次的靈界,進出這些層面是很危險的。然而,當你真正的了解,這些世界的整個系統都是「靈」想像出來的,從最低的層次到最高的層次,從魔鬼到天使,天地萬物就不會包含任何危險。
◎找到靈魂的原鄉
在這篇總體性的介紹中,我試圖讓你進入,我在六十年前自行發現的世界。就我的了解而言,這是吠陀經文的觀點。它是一片遼闊的靈性海洋,以典型的印度人的方式,我邀請你把你的杯子放入這片海洋,按照你所希望的,或是淺酌,或是狂飲。對於一個社會來說,要它擁抱永恆,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印度也不例外。那裡的人跟美國人一樣,為了死亡或即將死去而煩惱。那裡也有許多人完全不接受這片淹到他們腳邊的知識之海。在西方,人們對於死亡有自己的看法;不承認任何人能知道死後的事,因為死亡暫時關上了一扇門,這讓人感到焦慮。或者我們認為,靈性的知識是相對的;重要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你所相信的東西。
本書的目的就是克服這種限制。到最後,「人死了以後會遭遇什麼事?」的問題會演變成「我死了以後會遭遇什麼事?」。這個問題變得切身、帶有情緒,無法逃避。如果一個虔誠的回教徒死後來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天堂,這人會非常不開心(反之亦然),因為這種永恆無法滿足這人的期望。我很幸運,在年幼的時候,我所解觸到的這個單純的系統──就是我在這篇文章裡詳細說明的系統──能讓每一個靈魂找到自己歸屬的家鄉。
有一些主題伴隨我長大,本書將詳加說明。這些主題包括:
.死後的生命具有一種新發現的清明。
.死後的生命不是靜止的。死去以後,我們會繼續進化與成長。
.選擇並未隨著死亡走向終結;它還在擴展。
.人間的影像帶著我們進入死後的生命(我們所看到的景象,乃是依據我們的 文化對自己造成的制約而形成),但是死去以後,靈魂會出現創造性的躍進,開展出許多新世界。
我逐漸發現,這些命題的可信度很高,因為它們遠遠超越了天主教、基督教對天堂和地獄的說法,而西方國家的兒童多在學習這種觀點。一個古老的文化為愛與死一起騰出空位,讓兩者不再為敵,而是把它們視為一生中互相纏繞的不同層面。以孟加拉語寫作的偉大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寫道:
夜晚親吻著逝去的日子
輕輕的在它耳邊說
:「我是死亡,你的母親。我要給你以新的生命。」
在我生長的地方,人們認為,死後的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的東西,就像生命本身。這種古老的靈性智慧,伴隨我達幾十年之久,我用體驗和反省不斷加以修正。對我來說,只有一種死亡的觀念有道理,這種觀念讓我們有機會體驗一切。我盼望能幫助讀者,讓他們體驗到同樣的自由,在這裡,也在每一個將要來臨的世界。
已有近六十本著作,並譯成三十五種以上語言,其中有許多本都是《紐約時報》暢銷書。
喬布拉博士是美國專科醫學會及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會員,《時代雜誌》曾說他是「心靈之王」,並將他列為世紀百大英雄人物及偶像之一,並譽為「另類醫學的詩人先知」。
喬布拉的網站請至:www.deepakchopra.com
2007/06/14
BBP22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9282
311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