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量子重力
優惠價
85
$272

量子重力

THREE ROADS TO QUANTUM GRAVITY
書籍介紹

「量子重力」是現代物理學所追尋的聖杯,是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論的橋樑。廣義相對論管轄大尺度的現象,如行星、太陽系及星系;量子論則統御微觀世界,如電子、原子及分子。目前科學界嘗試把這兩個理論集大成,最後成為「萬有理論」。 量子重力將會為「時間與空間是什麼」這問題帶來新的答案。而且它將囊括基本粒子以及基本作用力的一切洞察。它還將是宇宙學的理論,可以回答宇宙起源的問題。量子重力甚至可以告訴我們,這宇宙是否注定會有生命,還是我們的存在僅是幸運的巧合。 作者施莫林是頗負聲望的物理學家,他站在科學研究的前線,從黑洞熱力學、弦論、迴圈量子重力等通往量子重力的大道談起,提供了簡潔且深入淺出的第一手綜覽。藉此,我們可以預覽二十一世紀物理的革命性發展。

總 序  激發出半個愛因斯坦 高希均 導 讀 有理數之回歸 丘宏義
量子重力理論說空間與時間都有最小的單位。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又回到公元前五世紀的有理數宇宙觀。 前 言 探尋量子重力
相對論與量子論僅是革命的第一步,
要完成這場革命,我們必須找到聯繫相對論及量子論的單一理論。 第 一 部 出發點 第 一 章 宇宙之外,空無一物
按照定義,宇宙是所有的一切,不可能有東西在宇宙之外。
而且在宇宙之前,也不能有任何使宇宙存在的東西。 第 二 章 在未來,我們將知道得更多
十億年後地球上的觀測者可以看到我們能看到的所有物體,
而且他們能看到更多,因為他們可以看得更遠。 第 三 章 許多觀測者,世界不太多
我們必須承認,每位觀測者所看到的宇宙都不完整,
而且不同的觀測者可以獲得不同的資訊。 第 四 章 宇宙由過程組成,而非物體
世界上並不真的有這兩類東西:物體與過程。相對上來說,
只有快與慢的過程。而對過程唯一恰當的解釋就是說故事。 第 二 部 我們學到了什麼 第 五 章 黑洞及隱區
我們無法收到隱區的任何資訊,所有觀測者都有自己的隱區。
這些隱區包括了宇宙中所有黑洞的內部,可能還有其他。 第 六 章 加速度與熱
昂魯預測,加速中的觀測者會看到自己受到熱光子氣包圍,
光子氣的溫度與他們的加速度成正比。 第 七 章 黑洞是熱的
霍金說,黑洞外的觀測者可以測到黑洞的溫度並非絕對零度。
若以蒲郎克單位表達,黑洞的溫度與它的質量成反比。 第 八 章 面積與資訊
陷入隱區中的資訊無法被外部的觀測者看到。
令人驚奇的是,陷入其中的資訊量與該區域的面積成正比。 第 九 章 如何計算空間空間
由離散的微粒組成,每一微粒帶有非常小的單位體積。
我們預測,空間的體積應該是量子化的。 第 十 章 扭結、鏈環及扭折
空間的點已沒有原來固有的意義了。
量子重力會約化為迴圈的扭結、鏈環及扭折的理論。 第十一章 弦音,空間之聲
弦是在空間中畫出的迴圈,不由物體組成。
弦只有一種,而不同粒子可以假設為迴圈的不同振動模式。 第 三 部 最新疆域 第十二章 全像原理
黑洞熱力學、迴圈量子重力及弦論所顯露的量子時空,
似乎有相當不同的形象。全像原理可能把這三個形象聯合起來。 第十三章 如何編織一條弦
弦論及迴圈量子重力在量子黑洞上都提供了正確的答案,
這兩條途徑可能顯露出同一理論的不同面相。 第十四章 誰來選擇自然界的定律?
如果宇宙學要脫穎而出,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一定要避免用宇宙外的力量做為解釋。 結 語 可能的未來
我想在結束本書時,做一些預測,
關於量子重力的問題最終將如何解決。 延伸閱讀

探尋量子重力 這本書寫的是關於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時間與空間是什麼?」這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然而讓這個問題出現新解答的科學革命,可以當作量度科學進展的指標。我們現在即身處於這種革命之中,而要去考量的時間和空間的新觀念還不止一個,而是有好幾個。這本書想做為來自科學前線的報告。我的目的是把這些新理念用容易理解的語言寫出來,使任何有興趣的讀者都能瞭解,讓他們領會這些令人興奮的發展。 我們很難去思考時間與空間,因為它們是所有人類經驗的背景。每一件存在的事物都存在於某地,所有發生過的事都在某個時間發生過。就像任何人可以在他自己的文化中生活,從不會質疑自己文化的前提,他同樣也可能不會質疑空間和時間的本質。可是,在每個人童年的成長過程中,至少有一瞬間想要知道時間是什麼。時間是否能持續到永恆?時間是否曾有最初的瞬間?是否會有終結的剎那?如果有最初的瞬間,那麼宇宙是如何創生的?就在創世之前的一剎那,又發生了什麼?如果沒有最初的瞬間,是否意味每一件事物都已發生過?對於空間,也有同樣的疑問:空間是否會無邊無際的延伸下去?如果空間有邊界,在這邊界之外是什麼?如果沒有邊界,我們是否能計算宇宙中的物體? 我想,從有人問這些問題開始,就一直會有人去問這些問題。如果那些好幾萬年前繪出穴洞牆畫的人,在晚餐後圍火而坐時,卻不曾問彼此這些問題,我才會感到奇怪。 是否有最小的東西? 在過去一百多年之中,我們已經知道了物質是由原子所組成的,而原子則是由電子、質子及中子所組成的。這件事給了我們重要的教訓——人類的感知能力雖然有時令人覺得非常驚奇,但還是太粗糙,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大自然用來建造萬物的基本磚石。我們需要新的工具來看最小的東西。顯微鏡讓我們看到組成我們與其他生物的細胞,可是如果想要看到原子,至少需要可以看到千分之一大小的器材。我們現在可以用電子顯微鏡做到這一點。若使用其他工具,如粒子加速器等,可以看到原子核,我們甚至於已經看到組成質子與中子的夸克了[1]。 這些都很神奇,但卻引出更多的問題來。電子與夸克會不會是可能存在的最小物體?還是它們本身由更小的實體所組成?當我們繼續探索下去時,是否會不斷的發現更小的東西,還是真的有一種最小的實體?我們非但對物質會有懷疑的想法,對空間亦然:空間似乎是連續的[2],可是,果真如此?我們否可以隨意把空間的體積分割成更小的部分,還是有最小的空間單位?是否有最小的距離?同樣的,我們要想知道時間是否可以無盡的分割下去,還是可能有最小的時間單位?是否有可以發生的最簡單的東西[3]? 在一百年以前,這些問題已有一套為人們所接受的答案。這些答案組成了牛頓物理[4]理論的基礎。二十世紀開端的時候,人們瞭解,雖然這套有用的體系使得科學與工程有長足的進展,可是用在回答時間與空間的基本問題上,卻是完全錯誤的。推翻牛頓的物理以後,這些問題的新答案出現了。它們來自新的理論,主要來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5],以及由波耳[6]、海森堡[7]、薛丁格[8]與其他許多人共同發明的量子論[9]。然而,這僅是革命的開端,因為這兩個理論的完整度都不夠,不能成為物理的新基礎。雖然這兩個理論都很有用,也能解釋許多事情,但個別說來都不完整,也有它們的限制。 相對論與量子論無法解釋整個宇宙 發明量子論的動機是想解釋,原子為什麼會穩定,而不會立即瓦解;因為以前用牛頓物理去解釋原子構造的各種嘗試,都失敗在原子會瓦解上。量子論也能解釋許多觀測到的物質與輻射的性質。它的效應與牛頓理論的預測結果,主要的不同在於分子及更小的尺度上,雖然我們不能說這是全部的不同之處。相比之下,廣義相對論[10]是關於空間、時間及宇宙學的理論。它的預測結果與牛頓理論差異較大的地方,多在於非常大的尺度範疇中,因此許多證實廣義相對論的觀測來自天文學。可是,在面對原子與分子的行為時,廣義相對論就不靈了。同樣的,量子論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不符處,似乎是在於對空間與時間的描述。因此,想創造出單一理論,適用於原子、到太陽系、到太陽系以外、到整個宇宙,光是這兩個理論湊在一起,是辦不到的。 我們不難去解釋,為什麼把相對論和量子論湊合在一起時,會遭遇到困難。物理理論不能僅是列出世界上有哪些粒子及力存在的目錄。當我們做科學研究時,在開始描述我們於四周所看到的事物之前,要先提出關於這些事物的某些假設。每個人都會做夢,但大多數人醒後,很容易區別夢境與親身的經歷。我們都會講故事,但大多數人相信事實和虛構的故事有別。因此,我們會假設每件事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方式來談論夢、虛構的事以及我們的日常經驗。這些假設可能因人或文化的不同而小異,也會因行業不同,而有所差別。如果不把先這些假設說明白,結果可能在有意無意間,造成混淆或誤導方向。 同樣的,不同物理理論的差異,在於它們對觀測和事實的基本假設不同。如果我們在說明時沒有多加小心,當我們嘗試比較不同理論所得到的對於世界的描述,就可能會出現混淆。 在本書中我們關心的是,理論的差異可能會以兩種基本方式呈現。第一是它們對於「時間及空間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牛頓的理論奠基於這問題的其中一個答案,而廣義相對論則奠基於另一個相當不同的答案。我們不久後將會看到這些(方式及答案)是什麼,可是最重要的一點,愛因斯坦使我們對時間及空間的瞭解徹底改變了。 而另一種呈現理論差異的方式是,怎麼斷定觀測者與他們觀測的系統有關係。當然二者之間一定有某種關係,要不然觀測者連這系統存在與否都無法察覺。但是不同的理論對於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的關係,可以有差異很大的假設。特別是,在這問題上,量子論所做的假設與牛頓理論的假設斷然不同。[11] 問題出在,雖然量子論在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的關係上,做了斷然不同的假設,卻一字不改的接受了牛頓對「時間及空間是什麼」的答案。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正好相反,這理論中的時間及空間的觀念完全改變了,可是保留了牛頓對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關係的假設。兩個理論都有部分似乎是正確的,然而從舊物理各自保留下的假設,卻和另一理論矛盾。 挑戰量子重力 因此,相對論與量子論僅是革命的第一步,歷經一世紀後,革命尚未成功。要完成這場革命,我們必須找到單一的理論,讓我們從相對論及量子論獲得深刻的洞察,聯繫在一起。愛因斯坦引入時間與空間的新觀念,量子論啟發我們,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關係的新觀念,這單一的新理論要設法把它們合併為一。如果最後證明這條路行不通,那麼就要摒棄這兩個觀念,再找出「時間與空間是什麼」及「觀測者和被觀測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兩個問題的新答案。 這個新理論尚未完成,可是它經有了名字,稱為量子重力理論[12]。原因是,這個新理論的關鍵部分牽涉到,把我們用來瞭解原子及基本粒子的量子論延伸成為重力理論。我們目前對重力的瞭解來自於廣義相對論;相對論告訴我們,重力其實是空間及時間結構造的表現形式。這就是愛因斯坦最令人驚奇、最美妙的洞察,關於這一點,在接下來我們還會講到許多。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統一起來(用基礎物理的行話來說)。這個統一的結果就是量子重力理論。 當我們獲得量子重力理論後,會給「時間及空間是什麼」這問題帶來新的答案。但這還不是全部。這個量子重力理論也必須是物質的理論。它必須囊括上個世紀所得到對基本粒子及管轄它們的力的一切洞察。它還必須是宇宙學的理論。當我們有了量子重力理論時,它會回答現在看來非常神祕的宇宙起源問題,例如大霹靂是否是時間的第一個瞬間,或者大霹靂只是從以前存在的不同的世界轉變過來的過渡階段。量子重力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回答,這宇宙是否注定會有生命,還是我們自己的存在僅是幸運的巧合[13]。 當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科學上沒有一個問題比完成這個理論更具挑戰性。和許多人一樣,你也許會好奇的問,這是否太困難了——這問題是否永遠無解,就如某些數學的問題,或意識的本質一樣。一旦你見識到這問題的範疇後,抱持這種看法,一點也不奇怪。許多很好的物理學家就是抱持這個看法。二十五年前,當我開始在大學中研究量子重力理論時,好幾位老師告訴我,只有笨蛋才會鑽研這個問題。那時,只有幾個人認真研究量子重力。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曾經一起聚餐過,這很有可能。 我的研究所指導教授柯爾曼[14]嘗試說服我去做別的研究。當我堅持研究量子重力,他告訴我,他可以給我一年的時間去著手。萬一如他所料,我沒有進展,他會給我另一個比較可行的研究計畫,是關於基本粒子物理的問題。然後,他幫了我一個大忙,他拜託一位在領域的先驅物理學家狄撒(Stanley Deser)照顧我,並擔任我的共同指導教授。狄撒那時剛和其他人發明了新的重力理論,稱為超重力[15];有好幾年的光景,這理論看來似乎可以解決早期研究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在研究所第一年時,很幸運可以聽到霍夫特[16]的演講,當時他已在探尋重力量子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即使我沒有一直追隨他們二者所指出的方向,但他們的工作樹立了榜樣,從中我學到很重要的研究態度——只要不理會別人的懷疑,堅持下去,還是可能在看來不可能的問題上,做出些進展。畢竟原子是會掉落的,因此對大自然說來,重力與量子的關係並不成問題。如果對我們而言,卻成為一個問題,必定是因為在我們的思路中,至少有一個,或可能有好幾個錯誤的假設。從基本來說,這些假設至少牽涉到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以及觀測者及被觀測者之間的關聯。 那時對我來說,非常顯而易見的就是,在我們找到量子重力理論之前,首先要把這些錯誤的假設分離出來。如此一來,我們就有可能往前推進,因為有一個明顯的策略可以找出錯誤的假設的根源:先建立理論,然後看它在何處失敗。所有到那時走過的路徑,遲早都走到死巷,因此有許多事可以做。這些可能不會啟發太多的人,但都是必要的工作,就當時而論,這已經夠了。 謎題快要解開了 現在的處境非常不同。我們還沒有到達最後的目標,可是在這領域工作的人很少會去質疑,我們的確已經朝著目標,走過了漫長的一段路。原因是自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我們開始找到方法,可以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合併為一,而不像以前的嘗試,總是挫敗。因此,可以說在這最近幾年中,這個謎的一大部分已經解出了。 我們有了一些進展,造成的後果是,我們的追求突然之間變成時尚。數十年前在這課題上工作的一小群先鋒,突然成長為擁有數百位成員的研究群,全神專注於量子重力理論的某些面相。我們這批人的數目多到已經分成不同的群族,就像互相妒忌的靈長類一樣,然後各自沿著不同的途徑追逐目標。這些群族有各自的名字:弦[17]、迴圈(見注釋[23])、扭子[18]、非交換幾何[19],及形勢(topos,見第二章注釋[2])。這種過度分工、專業化的後果很可惜。每個群族中都有人堅信他們的途徑才是解決這問題的唯一關鍵。可悲的是,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一點都不瞭解,從其他途徑追求到的令人興奮的主要成果。甚至於,某些人認為很困難的問題,實際上其他人已經用不同的途徑方法完全解決了。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許多人專注量子重力的某個小面相,眼界卻不夠寬闊,看不到往解答方向的所有進展。 或許這種情形並不令人詫異,這與癌症研究或演化理論的現況差不了多少。因為問題太棘手,就像攀登從未有人征服的高峰一樣,不同的人會由不同的途徑攻上去。當然,有些途徑無法通到目標。但在量子重力中,至少最近有幾條途徑似乎可以引導我們,真正發現空間與時間的本質。 當我在寫這些的時候,正在進行中最令人矚目的發展,必須把從不同途徑追求到的成果總合在一起,使它們合併成單一的理論——量子重力理論。雖然我們還沒有獲得這個單一理論的最後形式,但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這就是我在以下各章中所要描述的基礎。 我應當警告讀者,我屬於非常樂觀派的人。我個人的意見是,我們離完整的量子重力理論只差數年的時光,可是我的一些朋友及同儕的確持比較審慎的態度。因此我要強調,以下所述是我個人的觀點,不是研究量子重力理論的每位科學家或數學家都會同意的。我應當要再加上一句:還有一些謎題有待解答。還要找到最後一塊石頭,才可以把這拱門完全搭好。 再者,我一定要強調,到現在為止,還不可能用實驗測試我們的新量子重力理論。一直到最近,有人仍然相信以目前的科技水準,無法測試量子重力理論,因此要等到多年後,這理論才能面對科學實驗的數據。然而現在看來,這種悲觀的看法似乎太短視了。包含費葉拉朋[20]這班科學哲學家強調,新理論通常會提出可以測試它們的新實驗。在量子重力理論中的的確確發生了。最近已經提出的新實驗,似乎可能在最近的未來去測試理論的某些預測。這些新實驗運用的是現在已有的技術,卻以令人驚奇的方式研究一些現象,如果從舊理論的觀點,絕對從來沒有想過這些現象會與量子重力理論有關聯。這確實象徵真正的進步。但是,我們要記住,雖然這些新理論看起來似乎很美妙、也令人信服,仍有可能在實驗出來後,發現它們是錯的。 在過去數年間,在量子重力理論方面工作的人們當中,興奮及自信的氛圍不斷升高。我們真的覺得,已逐漸把這頭巨獸包圍住。我們可能還沒有網住牠,可是感覺好像已經把牠逼入死角,當我們用手電筒照射,還可以看到巨獸眼中反射出來的光芒。 (摘自本書前言) 【注釋】 [1]原注:夸克(quark),組成質子或中子的基本粒子。 [2]原注:連續的(continuous),描述平滑、沒有中斷的空間,連續的空間具有數線(number line)的特性,也就是可以量子化成點,以實數座標來表示。連續空間中的任何區域,體積都有限,但含有不可數的、無窮多的點。參見「實數」(第八章,注釋[11])。 [3]譯注:世界上所有已發生的事都是更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氫與氧合成水這件事,牽涉到氫與氧原子中電子之間的反應,而電子之間的反應又牽涉到光子的交換,而光子的交換又牽涉到電子的電荷,又牽涉到為什麼電子會有電荷,如是而下。作者想問的是,是否有一種可以認為是最簡單的事物,即在這事物的背後沒有其他的「因」。 [4]原注:牛頓物理(Newtonian physics),所有按照牛頓運動定律寫出的物理理論。參見「古典物理」(第七章,注釋[5]),「牛頓物理」的同義詞。 [5]原注:相對論(relativity theory),由愛因斯坦提出,關於空間與時間的理論,包括狹義相對論(描述沒有重力下的時空因果結構)及廣義相對論(在這理論中,時空的因果結構變成動態實體,這實體部分由物質及能量的分布所決定)。參見「時空」(第四章,注釋[11])、「因果結構」(第四章,注釋[10])、「廣義相對論」[10]。 [6]編注:波耳(Niels Bohr, 1885-1962),丹麥物理學家,一九二二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以拉塞福的原子模型為基礎,發表氫原子結構理論(引入量子數n,提出電子以橢圓形軌道、傾斜方式繞原子核旋轉),並研究原子輻射。 [7]編注: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德國理論物理學家,一九三二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於一九二七年提出測不準原理,創立量子力學,以及應用這理論發現氫的同素異性體。 [8]編注: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奧地利理論物理學,一九三三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家,提出原子軌域模型及波動方程式。 [9]原注:量子論(quantum theory)或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嘗試解釋觀測到的物質及輻射的行為的物理理論。它的基礎是測不準原理及波粒二象性。參見「測不準原理」(第三章,注釋[3])、「波粒二象性」(第九章,注釋[7])。 [10]原注: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按照這理論,重力會與物質分布對時空因果結構的影響力相關。參見「時空」(第四章,注釋[11])、「因果結構」(第四章,注釋[10])。 [11]譯注:基本上說來,牛頓力學假設我們可以去觀測一件事而不會干擾它,例如,我們去觀測行星的運動,用到的是行星把太陽光反射到我們儀器的光,或者用我們射出的雷達電波所反射回來的波,可是都假定這二者不會干擾行星的運動。(如果會干擾,其值也是小到無法測出。)而在量子論中,我們用的是基本粒子去研究基本粒子,二者大小彷彿,如果用了一個粒子(例如光子)去測一個電子,電子的運動就會因為我們用了光子去探測它而受到干擾。換句話說,量子力學中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的關係和牛頓力學不同。由於觀測而改變被觀測者的行為,這種例子不僅限於物理,還可以用在人間事,如心理學上。中國有一句古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許「大未必佳」的原因就是在小時受到過度稱贊、誇獎,而自傲、不用心學習,因而「大未必佳」。有些現代兒童心理學家因此主張不要太強調小孩的智力。 [12]原注:量子重力(quantum gravity),統一量子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 [13]譯注:問題的涵意為,是否有一個創造宇宙的實體。這是西方基督教神學中很重要的觀念。在第十四章中會加以更仔細的討論。 [14]譯注:柯爾曼(Sidney Coleman),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物理教授,專長為粒子物理。 [15]原注:超重力(supergravity),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延伸,這理論認為不同種類的基本粒子,可經由一種或更多超對稱性,彼此產生關聯。參見「超對稱」(第十章,注釋[7])。 [16]編注:霍夫特(Gerardus 't Hooft, 1946- ),荷蘭籍物理學家,闡述電弱交互作用的量子結構,使電弱理論廣為接受,與維特曼(Martinus Veltman)同獲一九九九年諾貝爾物理獎。 [17]原注:弦(string),在弦論中的基礎物理實體。它的不同態代表不同可能的基本粒子。一條弦能想像為在背景空間中移動的路徑或迴圈。參見「弦論」[21]、「背景」(第一章,注釋[19])。 [18]原注:扭子理論(twistor theory),通往量子重力的途徑之一,由潘洛斯(Roger Penrose)發明。在這理論中,主要的要素是因果過程,而且時空的事件建構於因果過程之間的關係。參見「時空」(第四章,注釋[11])。 [19]原注:非交換幾何(non-commutative geometry),一種對空間的描述,認為不可能決定出足夠的資訊來定一個點的位置,可是這種描述可以有許多空間的其他性質,包括可以支持隨時間演化的粒子及場的描述。 [20]編注:費葉拉朋(Paul Feyerabend, 1889-1960),科學哲學家,主張全然無方法(anarchy):科學家為求自己的理論或實驗被接受,經常無所不用其極。 (本序文作者,施莫林現為加拿大滑鐵盧市的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從事物理研究)

施莫林 作者
出生於紐約。罕普夏學院(Hampshire College)學士,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碩士,1979年獲得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現於加拿大滑鐵盧市的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從事物理研究,也是該研究院的創始研究員。施莫林因研究量子重力,被《發現》(Discover)雜誌喻為「新愛因斯坦」,著有《宇宙的生命》(The Life of The Cosmos)等書。
丘宏義 譯者

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博士。曾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二年,鑽研超新星的形成及中子星的構造,奠定現代中子星理論的基礎。之後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馬里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擔任太空科學家及天文物理學家。退休後,專事寫作翻譯,著有《新封神榜——紂王與妲己》(九歌)、《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智庫),譯作有《預約新宇宙》(智庫)、《億萬又億萬》(商周)、《抓時間的人》(雙月書屋)、《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物理學家的靈感抽屜》、《物理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光錐.蛀孔.宇宙弦》、《宇宙的六個神奇數字》、《量子重力》(後六本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2003/08/29

BCS11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789864171835

333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