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微生物學的世界
優惠價
85
$595
優惠價
75
$525
書籍介紹

911後聲名大噪的炭疽桿菌、令人聞之色變的SARS病毒、可以釀酒做麵包的酵母菌,都是我們熟悉的微生物。

但是微生物到底有多小?包含了哪些種類?與日常生活又有何關係?在21世紀全球科技主流的生物科技中,微生物又扮演什麼角色?想知道答案嗎?

請你翻開本書,與我們一同打開這扇進入微生物世界的大門吧!

微生物包含了細菌、病毒、真菌、藻類、原生動物五大類,它們雖然體積小到連肉眼都看不見,卻跟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

本書以生動的筆法,勾勒出五大微生物的樣貌與特色,並針對相關的熱門生物科技與生活應用,深入淺出的加以介紹。

作者序 

第1章 微生物的世界
第1節 微生物簡介
第2節 微生物姓名學
第3節 微生物的分類
第4節 微生物的特異功能 

第2章 敲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微生物的發現與微生物學的發展
第1節 微生物現身
第2節 微生物打哪兒來?
第3節 伺候千金「小」爺
第4節 謎底解開了,兇手就是你!
第5節 打造金剛不壞之身
第6節 走上學術之路的微生物

第3章 細菌的關鍵報告
第1節 細菌的畫像
第2節 細菌的分類
第3節 細菌與人類 

第4章 獨樹一格的「微」微生物——病毒
第1節 生命最小之極限
第2節 誰是天下第一奇毒?
第3節 人類與病毒的戰場 

第5章 原生動物、藻類、真菌
第1節 原生動物
第2節 藻類
第3節 真菌 

第6章 微生物的生理與生殖
第1節 微生物的奮鬥
第2節 給我食物,我要活下去!
第3節 生命的意義
第4節 找尋道路的生命 

第7章 生技產業的入門磚——微生物與基礎生物技術
第1節 許它一個家——微生物培養
第2節 十萬倍的世界——顯微鏡與染色
第3節 現世聚寶盆——反應器
第4節 微生物與基因工程 

第8章 微生物眾生相
第1節 環境微生物
第2節 食品與工業微生物
第3節 醫學微生物
第4節 農業微生物 

第9章 法古今、觀未來
第1節 微生物的諾貝爾獎白皮書
第2節 微觀世界向前走——生物技術的下一步 

致 謝
相關資源與網站
參考書目
繪圖及圖片來源
索 引

張碧芬、袁紹英、游呈祥 
緣 起
1980年在台灣北部溫泉勝地——新北投地熱谷中,筆者發現了嗜熱厭氧微生物Clostridium thermocellum,可以分解農業廢棄物,產生酒精;1990年在台灣南部河川二仁溪底泥中,分離到多株可以分解毒性物質甲苯酚的好氧微生物Pseudomonas spp.;千禧年元旦在台灣北部,漢人文化注入台灣的淡水河口「紅樹林生態區」,於採集水樣的檢測中,再次驚豔到微生物的多樣化及特異能力。

拜近二十多年來科技之賜,透過顯微鏡觀察到鏡下的另一個新世界,筆者感同身受體會到1675年雷文霍克發現微生物的興奮與雀躍,也期待能將此心情與知識,和對微生物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可惜綜觀市面上的中文微生物書籍,以翻譯居多,讓人誤以為微生物多是「洋玩意」,而忽略了其實周遭微生物的貢獻,很多都是老祖宗的智慧,與近代國內微生物學者的努力結晶。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微生物,瞭解本土微生物研究的成果,筆者與研究伙伴因此立下撰寫本書的心願。

過 去

我們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有採食蘑菇的習慣。微生物王國擁有二十五萬多種菇類真菌,其中靈芝更為唐、宋、元、明歷代的飲食、居家、文學與藝術,導入一股「仙」氣。西元前22世紀,中國人就會用微生物的醱酵作用釀酒。1331年,中國有了由微生物傳染的鼠疫的記載,14世紀下半,鼠疫與戰爭奪走了近半數中國人的生命,透露出微生物殺手的特性。1976年出版的《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一書,就對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有精采的描述。

微生物在人類的歷史上一直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未來它們是生物技術發展的希望所在。

未 來

微生物求生的方式、特殊的能力與適應潛能,替生物科技新貴帶來「我的未來不是夢」的遠景與契機。在沙漠、溫泉、高山、深海中,被大家視為「自然現象」,科學家稱為「自然法則」的微生物眾生相,挾其多樣化的特性,演出一部部精采的奮鬥史,35億年來不斷的上映著。今日微生物已深入人類的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保健、醫療,均與它們的族群密切不可分。而更重要的是,與微生物有關的產業,其產值更年年攀高,估計全世界產值在一千億美金以上,它們將是明日世界科技的佼佼者。

期 許

在華人世界源遠流長的傳承歲月中,微生物也是如影隨形的與人相伴。但我們卻到了清朝末期「西學東漸」,在那一次現代科技傳播的高潮中,才對微生物有了實證的瞭解。足足晚了西方世界兩百年。科學(science)是實證的學科,講求的是「眼見為實」(seeing is believing)。本書特色為大量採用各式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微生物形態,以高解析度的圖片呈獻給讀者,並輔以輕鬆且貼近生活的文字,讓所有對微生物有興趣的讀者,能親眼看到微觀世界下的繽紛生命。更期待能引領華人進入微觀世界,開始去關心那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微生物,學習善用微生物的能力,提升我們的國際競爭優勢。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書力求深入淺出,從通論、科學的實證方法、個論,到提出未來的前瞻,都再三推敲,希望老少咸宜。全書創作時間長達兩年,所有參與工作人員均倍極辛勞。如果本書的出版能廣泛引起讀者的共鳴與迴響,讓學習微生物學門蔚為風氣,提升科學教育之普及,那筆者的付出將不足為道。

(本文為作者自序)

張碧芬 作者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技士,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副教授、系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教授,現為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專長為環境微生物,主要研究為利用微生物去除環境中有機毒性物質,發表於國內外著名期刊、研討會論文及報章雜誌的文章共計百餘篇。E-mail:bvchang@mail.scu.edu.tw
游呈祥 作者
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畢業,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碩士。曾任羅璸多媒體資訊業務工程師,旗洲資訊系統工程師,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兼任助理,健永生技行銷企畫主任。為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曾撰寫多本電腦、資訊圖書。現於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研究所深造。E-mail:andyyu@ms2.hinet.net
袁紹英 作者
中興大學土壤學系畢業,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行政院環保署檢驗所組長、主任秘書。現任環保署毒管處副處長,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兼任教授。專長為環境管理、環境檢驗、環境化學及環境微生物。E-mail:yuan2126@ms27.hinet.net

2004/07/30

BBW1301

天下文化

硬殼精裝

19×26cm

黑白

986-417-307-3

366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