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暨國際

天下散文選Ⅲ:1970~2010大陸及海外(改版)
優惠價
85
$323

天下散文選Ⅲ:1970~2010大陸及海外(改版)

書籍介紹

《天下散文選》共有三冊,第Ⅲ冊的選文範疇在大陸及海外。

這冊選集共收錄二十九位作家的三十四篇散文,從香港作家最典型的生活隨筆、馬來西亞小說家的文化想像和地理書寫、新加坡詩人的詩化都市寓言,到中國散文名家筆下對古代歷史的反思、痛苦與荒謬的文革經驗、色彩鮮明的地域文化,以及多位中國小說大家寫下整整一代人充滿飢餓感的成長記憶,和時代洪流裡的浮沉。董橋、西西、北島、余秋雨、劉亮程、周同賓、莫言、韓少功、溫瑞安、蔡深江、李傻傻等二十九位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在這冊《天下散文選Ⅲ》中展現出豐富的人生閱歷與迥異的書寫風格,構成夢幻般的組合,他們的創作主題幾乎涵蓋了整個華人世界的生命經驗,論是跟歷史或生命的對話,或是探索藝術的高度,那些源自創作生命的豐沛能量和熱情,都是當代中文散文史上最炫目的驚嘆號。

初進北大/樂黛雲 
大地浮雕/潘雨桐
店鋪鄰居/西西
飢餓中的事情/周同賓
李嘉誠先生不罵娘/董橋
榆下景/董橋 
我是矮子/韓靜霆
一個王朝的背影/余秋雨
蒼老的河灣/余秋雨
金蘆葦/張承志
芥末/北島
生日/李銳
醉人的酒,養人的飯/舒婷
初中畢業後/賈平凹
進山東/賈平凹
背景/曹文軒
龍哭千里/溫瑞安
虞兮虞兮/匡文立
吃事三篇/莫言
賣白菜/莫言
與玩偶共舞/瞿永明
紀念/葉兆言
奢侈的廁所/余華
不可確定的羊/黃毅
狗這一輩子/劉亮程
人畜共居的村莊/劉亮程
夏天的一條街道/蘇童
二十五年前的一次大哭/華夏
漫步經心/蔡深江
朝著谷裡飛奔/東西
半個父親在疼/龐餘亮
甲午風雲/祝勇
一隻懶鳥的神廟/李傻傻
漫長的假期/韓少功

最炫目的驚嘆號

鍾怡雯

這部選集共收錄二十九位作家的三十四篇散文,涵蓋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以入選篇數而論,三十四篇只是冰山一角,未能全面反映大陸及海外散文整體風貌。正因為篇幅有限,必須精挑細選,所以更能夠呈現一幅非常頂尖的散文圖景。本書為《天下散文選》的第三卷,《天下散文選Ⅰ、Ⅱ》背負著建構「台灣散文史」的重責大任,相較之下,本卷沒有那麼沉重的包袱,遙遠的時空距離反而提供了另類的思考和觀察,我們的編選考量也比較富有彈性。從美學趣味、主觀認知到閱讀範疇,這本選集同時呈現了散文創作者、教學者及評論者的品味與價值判斷,入選作品的精彩度和耐讀程度,高於一切。

散文,不論是台灣、大陸或海外,都是較少被關注的文類,這與它積累的成果與閱讀人口往往不成正比。在中國大陸,輝煌的小說成就備受矚目,它的光芒令散文相對失色。台灣的讀者可以輕易列出一張長長的小說家名單,至於散文家,數來數去,也就僅止於余秋雨吧!海外的就更茫然了。這次的編選過程其實是無數驚異和讚嘆的成果,當我們搜尋數百部散文個集、散文選、文學大系、文學大獎得獎作品集,再從中選出這三十四篇散文結集時,我腦海中原有的散文地圖一點一點地被修正,拼湊出一張全新的世界中文現代散文地圖;同時,這次迥異於以往的閱讀經驗,也動搖我的部分偏見。

其實這部「大陸與海外卷」,或多或少都有跟台灣散文「對話」的意味。做為華文創作重鎮的大陸散文,以及大陸以外的華文散文,究竟具現了哪些異質書寫?

散文一直是跟讀者距離最近,也最貼近生活的文類,惟其如此,生活經驗成為散文的先決條件,豐富的生活是散文的沃土,這決定性的條件正好是大陸散文的優勢。大陸散文和台灣散文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的散文常常令人覺得「痛」──不幸的時代成就了散文藝術,裡面沉澱了生命與大時代抗衡的種種痛楚。中國的現當代文學發展史其實一直與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力的干預使得現當代文學史成為另一種政治發展史。五四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學」,在五○、六○年代面對嚴峻的考驗,文學的主體和自主性在文革之後再度被提及,彷彿從未離開過「人的文學」,這個命題是百年來作家們艱辛的追尋。

在巨大而堅固的體制內,個人只能在對時代發出無望且無助的吶喊,散文遂成為個人與時代/歷史的對話,它反省時代,批判歷史,同時也讓散文具備了「歷史」的能力,賈平凹〈初中畢業〉、李銳〈生日〉、樂黛雲〈初進北大〉、華夏〈二十五年前的一場大哭〉和韓少功〈漫長的假期〉便屬此類,香港的董橋〈榆下景〉說的也是大時代(文革)裡的小故事,那是小寫的歷史,「人們所知道的歷史從來都是縮寫的,而且都是用大事件縮寫的」(李銳〈生日〉),然而散文卻要逆轉這個事實,散文要放大歷史,說出歷史摺縫中的小故事,被大事件/大敘事掩蓋住的,屬於人的動人歷史。

中國以農立國,做為廣大勞動階級的農民必須仰賴相對少數的地主,在政治和商業的雙重剝削下,他們的一生可以簡化/等同於為食物而奮鬥的血淚史。中國的農耕史因此也可視為飢餓史。食物的匱乏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病癥,從封建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長期籠罩在巨大的飢餓陰影下。現代文學史從魯迅以降,也有一脈理路鮮明的飢餓主題,被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反覆書寫著。這條以小說為主的書寫隊伍,從二十世初走到二十一世紀,從五四到當代,文學的思潮幾經更迭,飢餓這古老的主題一路從現實主義、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延續到魔幻寫實乃至後現代,從小說走入散文。飢餓成為當代大陸散文最突出的主題,周同賓〈飢餓中的事情〉、余秋雨〈蒼老的河灣〉、莫言〈吃事三篇〉和〈賣白菜〉描寫了人對食物的需求,延續的是「路有凍死骨」這古老的文學史主題,同時也以文學見證了時代。

沉重的時代創造出厚重的散文,那是生命的重量,所以這些散文讀之令人「痛」。然而另有一類散文的重量,來自歷史和文化,余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賈平凹〈進山東〉、溫瑞安〈龍哭千里〉、匡文立〈虞兮虞兮〉和祝勇〈甲午風雲〉等即是。歷史的舞台重新展開,散文家們一邊重塑古人的背影,一邊解讀那個風雲莫測的時代。

然而「重」並非當代散文的全貌。書寫生活,遠離歷史和創傷,體現出生活趣味或地域文化色彩的文章,屬於散文之「輕」者,卻更接近五四「無所為而為」的散文傳統。周作人「人的文學」的思考,必得涵概這類散文的大宗才算完整。西西〈店舖鄰居〉、韓靜霆〈我是矮子〉、曹文軒〈背景〉、瞿永明〈與玩偶共舞〉、舒婷〈醉人的酒,養人的飯〉、蘇童〈夏天的一條街道〉、余華〈奢侈的廁所〉等,讓我們讀到「最接近散文的散文」。或許這種說法太抽象,然而那種悠然遊走於生活小事的慧黠和輕鬆筆調,卻是散文趣味的原始動力;我們原來並不期待散文承載大議題、重歷史,這項任務在五四時期分派給小說。處理「蒼蠅之微」,最能見出散文作者的功力。

地域文化的建構,也不再是小說的專利,在潘雨桐〈大地浮雕〉、黃毅〈不可確定的羊〉、劉亮程〈狗這一輩子〉和〈人畜共居的村莊〉等地域色彩鮮明的散文中,馬來西亞雨林和烏魯木齊沙漠的「異域」地理風情和生活方式,構成這本散文地圖最特別的風景。

在散文審美天秤上,我原來一直鍾情於創意、巧思、出人意表,接近「詩」的散文。這類散文探索的往往不是生命的深度和歷史的厚度,而是語言的高度和創意的深度,蔡深江〈漫步經心〉呈現的是作者對現實的加工能力和想像力。我認為這是實驗成功的創意之作,妙手偶得,無法強求,屬於另類的散文奇葩,自有懂得欣賞的讀者。

這部選集收入的作者包括學者、小說家、詩人和散文家,豐富的人生經驗與迥異的書寫風格,已構成夢幻般的組合。不論是跟歷史或生命的對話,或是探索藝術的高度,那些源自創作生命的豐沛能量和熱情,都是當代中文散文史上最炫目的驚嘆號。

​摘自《天下散文選Ⅲ:1970~2010大陸及海外》序言

樂黛雲等二十九位 作者

鍾怡雯 主編
鍾怡雯(1969~),元智大學中語系助理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散文首獎及評審獎、聯合報散文首獎、九歌年度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散文繪本《枕在你肚腹的時光》、《路燈老了》,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I:赤道回聲》、《台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天下散文選:1970-2000台灣》。
陳大為 主編

陳大為(1969~),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台北文學年金、聯合報新詩及散文首獎、中國時報新詩及散文評審獎、中央日報新詩首獎及散文次獎、教育部新詩首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星洲日報新詩及散文推薦獎、世界華文優秀散文盤房獎等重要大獎。著有:詩集《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火鳳燎原的午後》,論文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十九部著作。


2010/07/29

BLC06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2165881

435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