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18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優惠價
$550

18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Lives of the Laureates, Fourth Edition
書籍介紹

十八位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以「我成為經濟學者的演化之路」為題發表演講,分享他們成為傑出經濟學家的歷程,最後收錄為本書。透過這些桂冠得主現身說法,可以概覽當代重要經濟思潮的產生及其演變,也可驗證經濟理論的形成與時代脈動息息相關。想掌握當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讀者,必讀此書。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偉大理論,往往可左右世界經濟走向,以及人類商業行為。這些得獎者為何能產生如此開創性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演變過程,是如何受所處環境的牽引?閱讀本書,讀者可貼近18個經濟學界最頂尖的腦袋,體驗18段精采人生。

例如,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為何會自稱是「經濟學界最後一位通才」?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為什麼會說:「身為經濟學者,是我生命喜悅與滿足的泉源」?身體殘障的寇斯(Ronald Coase),是如何跨越阻礙,以經濟學為一生最愛?貝克為什麼堅持將經濟分析手法拓展到生育、犯罪、吸毒等「非經濟領域」,雖受同行冷潮熱諷也義無反顧?這些答案,就讓這些頭戴桂冠的學者以最平實的語言為你道來。

導讀 一同探索經濟學「大師」的心靈 吳惠林
前言
謝辭

第1章  路易士W.ArthurLewis
第2章  克萊恩LawrenceR.Klein
第3章  亞羅KennethJ.Arrow
第4章  薩繆爾遜PaulA.Samuelson
第5章  傅利曼MiltonFriedman
第6章  史蒂格勒GeorgeJ.Stigler
第7章  托賓JamesTobin
第8章  莫迪里安尼FrancoModigliani
第9章  布坎南JamesM.Buchanan
第10章 梭羅RobertM.Solow
第11章 夏普WilliamF.Sharpe
第12章 寇斯RonaldH.Coase
第13章 諾斯DouglassC.North
第14章 哈桑宜JohnC.Harsanyi
第15章 紹爾斯MyronS.Scholes
第16章 貝克GaryS.Becker
第17章 盧卡斯RobertE.Lucas,Jr.
第18章 海克曼JamesJ.Heckman

後記
附註

前言

本書包含十八位傑出人物的生平自述,他們之間有下列三項共同點︰首先,他們都是經濟學家;其次,都曾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三,都到過德州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的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親自講述個人的生平事蹟。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由諾貝爾(Alfred Nobel)本人所設立。一九○一年,依據他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只有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及和平等五種。諾貝爾希望獎勵的是特殊的成就,而不是傑出的個人。因此,在自然科學方面,諾貝爾獎是對重大「發現」(discovery)、「發明」(invention)以及「改善」(improvement)給獎。一九六八年,瑞典中央銀行為慶祝成立三百週年,出資創設了一個新的獎項︰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Central Bank of Sweden Prize inEconomic Science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簡稱諾貝爾經濟學獎。此一新設的獎項,基本上是比照原先的諾貝爾獎給獎標準。按照瑞典中央銀行的規定,「此一獎項每年頒發給一位在經濟學上具有傑出貢獻,且其重要性一如諾貝爾在遺囑中所言的人士。」

至於這一系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自述演講,是出自本書資深編輯布雷特(William Breit)的構想,在他個人的學術研究生涯中,曾對美國當代主要經濟學家的生平與思想,投注相當大的心力進行深入的研究、教學以及著述。由於他長期以來對人物的生平及其學術研究過程之間的關聯深感興趣,因此,很自然地會想到提供一個論壇,邀請這些傑出的經濟學家以「我成為經濟學者的演化之路」(My Evolution as an Economist)為題,用自己的語言以及自認為合宜的方式來發表生平自述。這樣的論壇,至少可以保存一些重大經濟研究成果的記錄,有助於我們了解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學的發展方向與特質。但是更重要的目的,則是希望為有關科學發現的理論,提供重要的背景資料。

創見的引發

我們對於一些原創性的觀念由醞釀到終於為同儕所接受的過程,可以說知之甚少。譬如,社會科學的研究內容,有多少是反映了理論創造者的實際生活?一些對他們有影響力的老師及同事,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些思想家所探討的問題,有多少與個人的背景及當時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有關?引導他們發展出創見的最主要力量是什麼?簡而言之,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他們能發現一些引起科學界廣泛注意的研究內容?舉辦這一系列演講背後的重要理由,就是希望能有助於解答上述問題。

但是,要邀請那些人呢?很明顯地,在預算及時間兩項因素的考量下,我們能夠邀請的人數有限,因此名單的選擇基本上必須符合兩項條件,一是宣布獲獎時係任教於美國各大學,二是名單應該力求廣泛,以充分代表經濟學不同的研究領域、分析方法與意識型態。這意味著如果有兩位以上的共同獲獎人,那麼只有一位會受到邀請。一九八三年,我們開始規畫這項活動時,共有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符合第一項條件,但有一位因為重病不克前來。接著我們按照第二項原則進行了難度甚高的篩選,把人數縮小到八位。令我們感到驚喜的是,其中只有一位婉拒了邀約。

本書初版的內容,是一九八四到八五學年度應邀前來三一大學發表演講者的講稿彙編。受到此一專案成功的鼓舞,我請求卡爾加德(Ronald Calgaard)校長讓這一系列的演講繼續辦下去。本身也是經濟學家的卡爾加德校長很快地答應了。此後,每年十月宣佈年度得獎人時,我們就對這位新出爐的美國經濟學界的桂冠得主寄出邀請函,請他前來發表自述個人生平的演講。

就在第一階段的系列講座結束後,連續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一九八五年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莫迪里安尼,一九八六年是喬治梅生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布坎南,而一九八七年則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梭羅。他們三位都接受了演講的邀請,詳述邁向學術界最高榮譽的歷程。本書一九九○年的第二版就加入了這三場講座的內容。

任教於美國大學的經濟學家此後也不斷獲獎。在一九九五出版的第三版中,又加入了三位經濟學家的故事︰一九九○年的夏普(係共同獲獎)、一九九一年的寇斯、及一九九三年的諾斯(係共同獲獎)。第四版的《諾貝爾之路》則加入了另外五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演講內容:一九九四年的哈桑宜(共同獲獎)、一九九七年的紹爾斯(共同獲獎)、一九九二年的貝克、一九九五年的盧卡斯以及二○○○年的海克曼(共同獲獎)。

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

對大部分桂冠得主而言,這樣的邀請是一項高難度的任務。我們並不難理解一個人不樂意公開暢談自己在學術發展上的成就與貢獻。誠如一位受邀者所說︰「我不曉得如何在虛偽的謙虛與自誇的吹噓之間掌握分際,這真是壓力重大的事。」除此之外,這些人的專業研究領域具有極高的技術性,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人很難進入他們的世界。然而,我們的演講是對整個社會開放,內容必須能為一般大眾所接受。當然,這樣的要求對其中某些學者是更為困難的。薩繆爾遜及亞羅的貢獻,絕大部分是在數理經濟學的領域,克萊恩、傅利曼、史蒂格勒、杜賓、夏普及諾斯則擅長運用統計技術以及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的分析方法,他們一向都使用屬於專業領域的符號與技術詞彙(technical vocabulary)來表達自己的論點。

但不管如何,各位讀者仍可以發現,每一位主講人都用了最淺顯的方式來說明他們在經濟學的貢獻及其重要性。(本書各章的編排順序,是按照各主講人前來三一大學發表演講的時間先後。)要把握亞羅「不可能理論」(impossibility theorem)的精髓,最輕鬆的方式莫過於親自聆聽(或是閱讀)他本人的現身說法。在談到計量經濟中模型建構(model building)的概念時,還有什麼能比克萊恩的演講更清楚呢?史蒂格勒對其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的精彩解說,讓每一位對這項豐富而創新的理論感興趣的人,都能清楚領略要旨。寇斯對廠商理論以及法律與經濟學有深遠的影響及貢獻,透過他的演講,讓聆聽者有更深入的認識。事實上,每位參與演講的學者,都達成了清楚闡述這些高難度內容的目標。

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造訪,都獲得難以言喻的成功。現場聽眾之多與理解之深,應該給予最大的肯定與讚揚。有些人甚至長途跋涉,專程來聆聽大師的演講。受邀的經濟學家也都和學生及老師舉行了非正式的會談。在小小的接待室裡、在餐廳裡、在喝咖啡時、在家庭晚餐等等場合,學生和教授與這些二十世紀最受肯定的經濟學家交談。儘管他們在經濟學界備受肯定,卻毫無傲慢之氣,令所有和他們接觸過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這一系列演講還有一項重要的附帶收獲,那就是讓我們了解,大部分當代經濟學界的頂尖人物,畢竟還是有其身為普通人的一面。

回顧這些演講的內容,你一定會對當代經濟學巨流中的支流眾多而感到驚訝。各位讀者將會發現:這些支流經常是以不可預期的方式交錯而過;觀點南轅北轍的思想家卻經常是師承相同的老師;在他們學術知識的創新成就上,運氣、毅力與努力,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另外,這些自傳性的文章也揭示了作者一些真實的心理層面,也許連他們本人也未曾意識到,不過感受性敏銳的讀者卻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整體而言,對美國當代豐富多元而深刻的經濟思想,本書提供了完整的全貌。

除了編者所寫的後記,這一版《諾貝爾之路》的最後一篇是海克曼在二○○三年三月所做的演講。不過,三一大學的系列講座還將繼續進行,讀者若想了解後續演講的內容,可以到http://www.trinity.edu/noble網站查詢。這個網站列出歷年講座的資料,並有每位演講者的部分精采嘉言。

在上一版《諾貝爾之路》出版之前,書中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已經過世,他們是一九八四年為這系列演講揭開序幕的路易士,以及一九八五年參加講座的史蒂格勒,他們兩位都在一九九一年去世。令人感傷的是,之後來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與世長辭,他們是哈桑宜(二○○○年辭世)、托賓(二○○二年辭世)、以及莫迪里安尼(二○○三年辭世),謹以本書的新版本紀念他們。

摘自《18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作者序

「這十八位得獎者幾乎分屬不同領域,但卻都強調知識的累積,以及同儕、師生間相互腦力激盪的重要性。經濟學專業讀者固然會對這些得獎者之重要貢獻的來龍去脈興味盎然,就是外行人雖可能不明其內涵,卻仍可獲得新知的脈動。」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伯烈特、赫許 作者

伯烈特 曾任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經濟系教授,現為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學者。 赫許 三一大學經濟系史蒂芬斯(E. M. Stevens)傑出教授。


周宜芳 譯者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後負笈劍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職於金融業、出版業,現為自由譯者,作品目前累計四十餘種。賜教信箱:yifang.chou@icloud.com。


黃進發 譯者

台灣台南人,畢業於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及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曾任職於台灣氰胺公司、台灣汽巴嘉基公司兼國科會科技資料中心資訊與管理類特約編譯,目前擔任澳洲貿易投資中心商務經理。曾榮獲台灣IBM公司主辦之「資訊與自動化」徵文獎第二名、吳鼎昌先生論文獎首獎、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論文獎第二名(英文)及管理科學會人力資源管理發展徵文獎第三名等獎項。 其他譯作有《甘地式領導》(AHigherStandardofLeadership,台北國際商學出版社出版;為行政院新聞局85年度優良中譯圖書。)


2007/10/08

BCB377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0152

520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