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書籍介紹

向杜拉克學習世界最頂尖的管理學
為什麼不分世代、不分行業,都在重新解讀杜拉克?
為什麼他的著作歷久彌新,宛如早已為我們劃下「明日的地標」?

杜拉克最經典雋永的著作

《企業的概念》於1946年出版,可說是杜拉克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教人如何經營一家企業的指南。今天,杜拉克的觀念幾乎影響了企業管理的每一個層面。這本「劃時代之作」不僅沒有因時序變遷而落伍,反而更彰顯出大師的真知灼見。

杜拉克早已預言人類將面對的危機與轉機。他對社會的觀察、組織的分析和人口對未來可能造成的壓力,早已有精闢解讀。管理學家一致認為,《企業的概念》奠定了管理學與管理研究的基礎。杜拉克把企業視為「集眾人努力,以完成共同目標」的組織,是人的組織,而不是沒有生命的大機器。因此,必須從「員工和組織」「員工和工作」「員工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來探討如何讓組織更有效的運作。

杜拉克最知名的分權管理、目標管理等觀念,就是從本書發展而來。在這本擲地有聲的經典之作中,杜拉克歸納出所有組織都會面臨的三種問題:
.領導問題:讓成員為組織貢獻才華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成員有發揮潛能、自由成長的空間
.政策問題:不要讓公司的規定與要求扼殺了創新,同時要能因應環境變動靈活調整方針
.指標問題:不能僅依靠股價、營收、銷售量等市場指標,要排除環境波動的因素
本書是現代管理學上第一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當所有人對企業的本質、規模、責任爭執不休時,本書提供最有價值的指引。

向大師學世界最頂尖的管理學

.經理人的素質與績效,是企業唯一可依賴的競爭優勢。經理人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下一代經理人。
.經理人的工作是設定目標、建立組織、激勵與傾聽員工、評量績效以及培養人才。
.人,才是價值重心。
.管理老闆是經理人的責任,這也是身為主管能否稱職的關鍵因素。
.行銷的目的,在於徹底了解顧客,讓產品完全符合顧客的需求。
.在劇烈變動的時代,我們無法駕馭變化,只能設法走在變化之前。
.得到掌聲愈多的領導人,不一定會讓企業走得愈久。
.領導人的要務,是在當下行動,以及對未來可知和不可知領域的投入之間,做出平衡的決策。
.知識工作者再也無法單靠知識,必須有了解外部觀點的想像力與理解力。
.更重要且困難的工作,從來不是尋找正確解答,而是發掘正確的疑問。
.如果不能管理時間,就無法管理其他任何事。
.管理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推薦序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吳思華

序文 一九九三年版序
   一九八三年版序
   初版序

第一部 美國的資本主義

第二部 代表集體努力的大企業
第一章 追求生產效率的組織設計
第二章 分權
第三章 分權管理制度的成效
第四章 小型事業夥伴
第五章 該不該採用分權管理?

第三部 代表社會體制的大企業
第六章 美國人的信念
第七章 工頭:工業社會的中產階級
第八章 工人在工業社會的身分與地位

第四部 工業社會的經濟政策
第九章 對大企業的詛咒
第十章 為使用而生產或為利潤而生產?
第十一章 充分就業可能嗎?

一九八三年版後記

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

吳思華(政治大學校長)

《企業的概念》一書是管理學巨擘彼得‧杜拉克於1943年針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進行十八個月研究之後所寫成的。這本書雖是一本與企業有關的著作,但書中的重點並不是在描述企業的發展史,而是以通用汽車為例,從政治和社會的分析角度探討工業社會的現象與問題,並嘗試釐清大型企業存在的正當性。因此,書中探討的議題包括組織結構、分權、勞資關係、內部領導與外部的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等議題。

上述這些議題在今天看來也許相當普通,但檢視七十年來組織與管理領域的學術發展脈絡,本書毫無疑問地可說是第一本從「組織」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著作;它試圖描述企業組織內部實際的工作狀況、挑戰、問題和原則,讓「組織」的圖像與概念得以浮現,因而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當然,這本書也是第一個把「管理」視為承擔特定工作與責任、履行組織特定機能的一種專業與必要條件,開啟了豐碩的管理研究,讓組織與管理成為當代的顯學。杜拉克被尊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實在當之無愧。

讀者閱讀這本書時,除感受一代大師的智慧、見證一個學術典範的誕生之外,其實有幾個議題更值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加思考:
第一個議題是杜拉克為何可以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來看企業,讓我們對企業的理解脫離領導人個人特質、地域條件、產業差異,而進入到更有普遍性的組織與管理觀點?這個議題或許需要閱讀更多有關杜拉克的資料與著作才能得到答案,但我們可以透過本書略知其中的端倪。

首先是他的研究關懷。雖然本書闡述的是通用汽車的故事,但杜拉克的研究初衷卻是希望理解工業社會面臨的政治與社會問題,因此他嘗試去觀察的不是通用汽車表面上可看到的領導者、產品、工廠、廣告與銷售額等面向,而是這些活動背後的管理團隊、勞工、領班、基層單位與公共利益,引發了他嘗試去建立這些群體間的互動關係。

其次是他探索這個議題的持續力。杜拉克為了瞭解這個議題,在通用公司待了十八個月,上上下下訪問了所有具代表性的重要人士,訪問完成後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消化、歸納整理才定稿出版,這種草根性的訪問研究深化了他對研究課題的洞悉力。

最後是他對議題的辯證表達方式。杜拉克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文字與邏輯闡述他的觀點,讓這些議題與發現不僅能在學術社群中被討論,更可以直接和所有企業主和經理人分享與對話,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學術領域。透過這樣分享、交流、參與和共創等過程,形塑出一個新的學術典範。

第二個值得讀者們思考的議題是,杜拉克早在七十年前即在本書中指出工業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單調的工作無法滿足工人的期待、工會的運作無法確保工人的尊嚴,以及迷信大規模生產維持市場獨佔地位是確保企業利潤最好的方式等等。

雖然杜拉克對問題的指陳非常清楚明確,但通用汽車的管理階層卻一直視若無睹,或者說是無力解決;而近幾年來通用的經營管理越來越沒有競爭力,甚至淪落到破產邊緣,真是令人不勝唏噓,但管理所要面對的實務問題遠比想像中要複雜與困難太多,也可見一斑。值得大家深思的是這是社會科學的必然侷限,還是我們的學理遺漏了什麼?

第三個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是,現代組織與管理的實務與理論是以工業社會的脈絡為前提發展演化而來的,但是未來呢?

工業社會的特徵包括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模式,資本主、管理團隊與勞工階級明顯分立,以及依循經濟理性和行政理性的大型企業組織運作模式。但是在此時此刻或不久的將來,工業經濟早已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經濟型態,以創意與知識為核心的知識經濟、順應網路普及所產生的網路經濟,以及崇尚自然、反對團體約束的生態經濟等等都已成為氣候,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而支撐這些經濟活動的組織與管理也逐漸正在變革中。值得大家關心的是這些改變僅只是一小部分的演化而已,或即將是一個新典範的誕生與轉移?在學理上我們需要有全新的思考方向與切入角度。

台灣希望從製造經濟走向創意經濟,突破傳統、形塑新典範的能力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本書的論證過程是學習這項創新能力的最好開始。

彼得.杜拉克 作者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杜拉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在杜拉克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

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杜拉克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近四十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徐聯恩 譯者
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2012/12/26

BCB49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0789

311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