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那麼人類思考的本質又是什麼?
二十、二十一世紀交接之際,IBM的「深藍」戰勝了旗王、羅賓威廉斯在電影「變人」裡由機器變成了人。似乎只有一指之差,人類就能榮登上帝的殿堂,以笛卡兒式的傳統科學方法,把人類心靈統統拆解,化為邏輯式、數學方程與電腦演算法,再揉捏出能夠思考及言語的人工智能。
但就在人心振奮、勃勃欲捕捉夢想的同時,科學家卻扎扎實實撞上了語言及邏輯的銅牆鐵壁。即使簡單如影印文件的人機溝通,也搞得科學家雞飛狗跳,更別提要機器展現專家水準了。也因為如此,人類不得不回顧來時路,看前人如何理解人類的認知,以便超越、重新出發,進而尋找推理、語言與溝通的科學新方向。
本書作者站在回顧、反省與前瞻的交叉口,以數理邏輯為軸,往前追溯古希臘哲思、思想代數、語言學的丕變、思想機器的興起,並檢視當今人工智能、專家系統及「溝通科學」所遭逢的困頓。他主張,唯有超越傳統邏輯,並向笛卡兒化約式的數學科學方法說再見,才可能綜合各學科的力量,找出理解人類思考本質的新方式。
作者序 跨越多重邊界的書 德福林
導讀 李國偉
第一章 心靈的模式
人類的心靈除了有遵循規則、
符合邏輯架構的思考歷程,
必定還有其他事物在活動著。
第二章 追尋秩序的熱情
對於愛好求知以及熱情追尋世界秩序的古希臘人而言,
數學為他們舖設了一條通往最確定知識的路徑。
第三章 思想律
「我將以一種計算式的符號語言來表達這些定律,
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邏輯科學及其方法。」
第四章 從符號到矽晶片
布爾在發表邏輯代數理論時,
絕對無法想像他其實為現代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五章 語言的科學
任何試圖發展系統化語言科學的學者,
都必須面對下列這個重要問題:語言到底是什麼?
第六章 心靈的語言
喬姆斯基的研究,
成功代表了數學方法在自然語言研究上的應用。
第七章 會思考的機器
這些電腦系統真的擁有智力嗎?
電腦真的可以具備智力嗎?
第八章 溝通才是關鍵
主張語言是眾多溝通管道之一的研究者,一定會同意:
語言的確隱藏在一眸一笑以及一舉一動之中。
第九章 語言的探戈
對話必然會牽涉到合作的特性。
就好比雙人才能跳探戈。
第十章 赤霞貓的微笑
資訊就像是赤霞貓的詭異笑容,
它的抽象存在超越了實際物體。
第十一章 笛卡兒,拜拜!
除非超越兩千年智識傳統裡偉大思想家所設下的限制,
否則仍無法回答有關人類思考、溝通與行動的古老問題。
附錄 延伸閱讀
跨越多重邊界的書
德福林
這本書將會讓書店老闆與圖書館員感到相當的頭痛。雖然我希望他們能從閱讀這本書中獲得樂趣,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會感到惱火,因為他們會發現幾乎沒辦法把這本書編目歸類。到底該把它放在哪個部門呢?非小說類,當然可以。一般類,也可以。然後呢?在書店裡或圖書館裡應該將它細分到哪一類?科學?數學?邏輯?哲學?語言學?電腦科學?人工智慧?心理學?社會學?還是認知科學?這些傳統分類裡的每一項其實都很適當。不過,這裡卻有個困局:正因為這本書的內容涵括了上述的每一個領域,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分類會是完全合適。
會被本書惹火的人,還不只是書店老闆或圖書館館員而已。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學家、語言學家、或社會學家,而且對數學總是無法得心應手,那麼,你也許會對我的預言感到生氣,因為我認為你的研究領域將會越來越數學化。但假如你是死硬派的科學家或數學家,你也不會對本書感到太舒服,因為我在裡面將會談到科學和數學方法的限制。
不過不要抱怨我,就本書所談到的種種觀念而言,我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是傳信者罷了。實際的情況是,上述研究領域的傳統邊界正在逐漸崩解。目前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所達到的精確程度,使他們不得不增加對數學的依賴與需求。而同時,這些研究中的人性取向,也將迫使科學家和數學家面對使用數學和科學方法無可避免的極限。的確,為了要更進一步了解人類的推理和溝通,我們有必要放棄一些現代科學方法的基本假設。這些假設的形成可以從十七世紀的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兒等偉大的天才那裡開始追溯,一直到古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為止。
我的數學家背景將使本書不可避免地從數學家的角度來撰寫。不過它不是一本數學書,它的主題是人類心靈,特別是用以推理和溝通的心靈。從數學的觀點寫來,更能幫助我們了解人是如何進行推理和溝通。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領略到這一點,因而開創了邏輯研究的傳統,而後繼在同樣傳統中工作的思想家,也常和他們有相同的感受。
雖然本書的結論認為現存的邏輯和數學,甚至一般的傳統科學方法,不足以解釋心靈的奧祕,但這卻不應該令人感到沮喪。我很慶幸自己活在一個新世紀,這個新世紀因為面對深刻的智力挑戰,而被迫要發展出新的分析技術。我曾在上一本書《數學:模式的科學》(Mathematics: The Science of Patterns)裡,讚歎數學作為一門學術領域所獲致的眾多成就。在數學的輔佐之下,人類可以了解、探索、並且適應、控制、征服我們所居住的宇宙和環境。在過去兩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中,數學從研究數字轉變為一門有關模式的科學,它也曾被運用來解釋人類的推理歷程和溝通。雖然過去這種嘗試有過一定的成就,但比起把數學運用在了解物理世界上,這樣的成就簡直是微不足道。我們過去所建立的有關推理和溝通的科學,其實並不像物理學或化學一般精確可靠。
不過,事情是會改變的。就像數學和科學在過去所取得的進步一樣,新的發展也是在回應整體社會的變遷。算術因為蘇美人的商業文化而興起,幾何學根源於人類早期的土地測量和航海技術,微積分的發展則是為了滿足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研究所需。時至今日,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奠基在資訊上,而我們為了滿足資訊時代的需求所創造出來的新科技,正是本書要討論的主題。資訊時代的最重要科技成就,就是電腦和傳播溝通的新技術。從許多角度而言,這些科技的發展的確創造了資訊的新時代。最近,科學家和數學家們漸漸了解到,資訊時代所面臨的主要困難並不是技藝上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我們如何能夠思考、推理和溝通。要克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新的、也許不同於伽利略、培根、笛卡兒傳統的科學,也就是我們需要新的分析技術和新的概念工具,來分析並理解人類心靈的運作方式。
讀這本書並不需要你事先具備任何高深的背景知識,唯一必備的就是好奇心罷了:對科學、邏輯和數學的好奇心,或者更重要的,對自己所以為人的好奇心。對於本書提出來的問題,你不會在書內找到完整的答案,你也不會在別的書裡看見你所需要的答案。沒有人知道所有的解答。我們手邊有的只是片段的結果,像是一幅未完成的巨大拼圖中的一些小片,而我們很有可能永遠也拼不完這幅神祕的拼圖。
雖然我是從數學家、特別是從邏輯學家的角度來切入這些問題,但本書並不會出現太多困難的數學。有時你也許會看見一兩個沒見過的公式,和有關它們的專門討論,然而用不著擔心,高中程度的數學知識就能了解它們,你所需要的只是運用過代數符號的經驗罷了。不過,本書也不見得就容易讀。它所用到的數學知識的確極少,但是它所關切的主題卻相當困難。畢竟,如果研究人類的心靈一點都不困難的話,那只意味著我們的心靈和石頭、蔬菜沒什麼兩樣。其實,複雜性的真正所在並不是我們將描述的科學,而是在人類心靈的本質。
1948年生於南京。台灣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數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多年來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為天下文化「科學文化」叢書策畫者之一。曾獲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佳作獎、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
著有《一條畫不清的界線—李國偉的科文游牧集》,譯有《笛卡兒,拜拜!》(與饒偉立合譯)、《宇宙的詩篇》(與葉李華合譯)、《電腦也搞不定》、《科學迎戰文化敵手》、《數學教你不犯錯》、《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家長須知,也是教師指南》。
2000/05/01
BCS05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796
370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