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質數魔力(下)
優惠價
$260

質數魔力(下)

百萬美元大挑戰

prime obsession
書籍介紹

1859年8月,尚未成名的年輕數學家黎曼,提交了一篇論文給柏林科學院,論文題目是〈論小於某已知數的質數個數〉。在這篇論文中,他附帶寫出了一段文字,一個假設。從那一刻起,黎曼的假設吸引了無數的數學家,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研究工作,企圖回答這麼一個疑問:這個假設到底是對還是錯?

一百五十年後的今天,疑問還在。在2000年,美國的克雷研究所更把黎曼假設與其他六個難題,列為「百萬美元大獎」七大問題。

《質數魔力》的故事,是關於質數、黎曼假設的故事,也是關於高斯、歐拉、黎曼、狄利克雷、阿達瑪、哈地、李特伍德、涂林、韋爾、波利亞等數學天才的故事。想知道什麼樣的難題有此魔力?讓《質數魔力》帶你一探究竟。

第二部 黎曼假設    

第11章 N、Z、Q、R、C    
第12章 希爾伯特的第八問題    
第13章 自變量螞蟻與函數值螞蟻    
第14章 陷入迷魂陣    
第15章 大O與麥比烏斯的μ    
第16章 沿臨界線向上爬    
第17章 說一點代數    
第18章 數論遇見量子力學    
第19章 轉動「金鑰匙」    
第20章 黎曼算子及其他研究方法    
第21章 誤差項    
第22章 若非真,即是假    

尾聲    
附錄: 黎曼假設之歌    
譯後感    
圖片來源

前言

德比夏爾

1859年8月,黎曼(Bernhard Riemann)由柏林科學院甄選為通訊研究員,時年32歲,對於那樣年輕的數學家而言,這是一項極高的榮譽。依照當時的慣例,新研究員要向科學院提出一篇論文介紹他正從事的研究工作,黎曼的論文題目為:〈論小於某已知數的質數個數〉。

黎曼的這項研究是針對普通算術裡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我們要認知這個問題,只要先問:有多少個質數小於20?答案是共有八個:2, 3, 5, 7, 11, 13, 17, 19;簡單吧,點算一下就行了!可是,小於1,000的質數有多少個呢?那麼小於一百萬的質數呢?小於十億的呢?有沒有一項通則或是某個公式,可以找出答案,好讓我們省卻一個一個點算的麻煩呢?

黎曼用他那時期最尖端的數學方法,來推敲這個問題,所使用的數學工具,甚至到今天仍然只有大學的高年級課程才會討論到,他也為自己的意圖發明了一個強有力且精微的數學物件。在論文的三分之一處,他替該數學物件作出一個猜想,然後指出:

當然我們都願意對此(一猜想)作出嚴謹的證明,但是經過一連串徒勞無功的嘗試之後,我決定暫時把尋求這項證明的工作擱置,因為我的研究工作對這項證明並沒有立即的需求。

黎曼不經意的猜想,數十年下來幾乎沒有人注意,後來因為一些理由(那正是我寫本書所要說明的),這個猜想漸漸捉住數學家的想像,終於達到一種令人如醉如癡乃至著魔的境地。

這個猜想,現在稱為黎曼假設(Riemann Hypothesis),經過了整個二十世紀,魅力依然不減,總是抗拒每一個證明或反證的嘗試。時至今日,由於許多其他的老大難題近年來已然解決,例如四色定理(源於1852年,1976年得到證明)、費馬最後定理(約源於1637年,1994年得到證明)、以及一些較少為職業數學家之外的世界所知的問題。現在,黎曼假設已成為數學研究的大白鯨,是人人競逐的榜首難題。

整個二十世紀中,數學家都聚精會神於黎曼假設。在這兒我把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他那個時代最前端的數學家,於1900年8月在巴黎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所發表的演說,摘錄一段如下:

在質數分布的理論方面,近來有阿達瑪(Hadamard)、瓦萊普桑(de la Vallée Poussin)、馮曼高特(von Mangoldt)、以及其他一些人得到了部分的基本進展,然而,為了替黎曼的論文〈論小於某已知數的質數個數〉所提出的問題尋求完整的解答,黎曼那極為重要的陳述是否真確,仍然有待證明……

接下來他指出,那極為重要的陳述就是黎曼假設。過了一百年之後,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曾任哈佛大學數學系主任的數學家格利費斯(Phillip A. Griffiths),在發表於2000年1月號的《美國數學月刊》的文章〈二十一世紀的研究挑戰〉中寫道:

儘管二十世紀已得到十分巨大的成就,仍然有數十個重要問題尚待解決。我們大多會同意下述的三個問題是最有意義及最具挑戰性的。
黎曼假設──為首的這個問題,已經把數學家作弄了一百五十年……

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裡,美國國內有一項有趣的發展,就是興起一些由富有的數學狂熱者捐獻成立的數學研究機構。其中,克雷數學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和美國數學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都對準黎曼假設做為研究對象之一;前者由波士頓的金融家克雷(Landon T. Clay)於1998年成立,後者由加州企業家法萊(John Fry)於1994年創立。克雷數學研究所提供一百萬美元做為獎金,獎勵能提出證明或反證的人;美國數學研究所舉辦了三次大型會議(1996年、1998年及2000年),專門討論黎曼假設,吸引了全世界的數學研究者參與。至於這些新的努力與獎勵是否能解開黎曼假設之謎,尚待觀察。

與四色定理及費馬最後定理相比,黎曼假設不同之處在於難以用普通的詞彙來敘述,沒有數學背景的人不容易懂;它隱藏於某些艱難的數學理論深處。下面即是它的陳述:

黎曼假設
zeta函數所有的非明顯零點
實數部分都是1/2

對一般的讀者而言,即使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不曾有過高等數學訓練的話,上面的陳述大概比甲骨文還難懂!本書一方面介紹黎曼假設的歷史,以及許多與它有關的人物;一方面我亦企圖只使用剛好足以瞭解黎曼假設所必需的數學,把這艱深且神祕的結果引導至一般讀者都能懂的程度。

本書的架構非常簡單,所有奇數章(我本來想用所有「質數」章,但是天下事無法全如人願)的內容做為數學推演,希望能循序漸進,導引讀者瞭解黎曼假設和它的重要性;偶數章則主要用來介紹歷史背景和人物傳記等等。

我原來打算將這兩條路線分頭處理,讓不願看方程式及公式的讀者只讀偶數章,而不在乎歷史和傳說的讀者僅讀奇數章,但我自始就未曾很堅持照這樣的計畫去做,現在我則懷疑,對這麼錯綜複雜的題目能否辦得到。不過,這基本的架構並未全然放棄,奇數章仍然有較多的數學,偶數章則少了很多,而你當然可以隨你的喜好,選讀其中一類。可是,我希望你閱讀全書。

我將本書呈獻給好學又好奇、卻不具數學背景的讀者,這樣的說法當然會引起一些疑問。所謂「不具數學背景」指的是什麼?有多少數學知識,是我認為我的讀者應該具備的?

這麼說吧,每個人都知道一些數學,受過教育的大多數人或許對微積分是幹什麼用的,至少有點印象,我想我將本書的讀者程度設定為:凡是修過高中數學,並且繼續選修過兩門大學數學課程的人。我最初的目標,其實是想完全不用微積分來解釋黎曼假設,結果發覺我稍微過於樂觀。本書有三個章節要用到非常少量且十分基本的微積分,遇到時我會再加以說明。

其餘的計算大多僅是算術與基礎代數:像是把 (a + b)×(c + d) 這般有括弧的式子展開,或是將方程式S = 1 + xS重新整理成S = 1∕(1 - x) 等等。你也要有意願學習數學家為了省省手勁而用的古怪符號。我敢大膽作如下的聲明:我不認為還有比我所用更簡易的數學,能解釋黎曼假設。因此,若是你讀完本書之後仍舊不能明白黎曼假設,幾乎可以完全確定沒有別的方法讓你懂了。

* * * * * * * *

我有一種相當的迷信,認為用感情和愛心寫出來的任何一本書,都有一個內蘊的精靈。不過我所指的僅只是關於某一個特定人物的書,作者寫書時他就活在作者的心中,而書中也就遍塗上他個性的色彩(如果是一本小說的話,恐怕這號人物常常即是作者自己)。

內蘊於本書的精靈就是黎曼,當我寫作的時候,常常覺得他在我背後偷看,有時候我會幻想聽見他就在相通的鄰室,輕輕的清他的喉嚨,或者在我的數學與歷史兩種章節的背後,像在沉思般的游移。從認識他以及研究他的生平,我對他生出一種奇特混雜的感情:他的缺乏社交能力、極差的健康狀況、再三失去親人的遭遇、以及長期的窮苦生活,讓我的同情心油然而起,而他的心智所展現的非凡力量,則使我產生畏懾之情。

一本書應該奉獻給活在世上的人,那才真正獻上喜悅。我將本書獻給我的妻子,她深知這奉獻是多麼的誠摯。然而在本前言中不可不提的另一重意義,就是本書最適當的擁有者應該是黎曼,他在短促的生命裡受盡各種不幸的折磨,卻給予人們許多許多永恆的價值──包括讓後世一百五十多年來持續苦惱的一個問題,而個性羞澀的黎曼,指出他自己對該問題的解答已經做過「一連串徒勞無功的嘗試」。

德比夏爾
2002年6月

精采的書。

──納許(John F. Nash),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黎曼假設是所有數學的未解問題中,最艱深的難題之一, 要想精確陳述該假設的內涵,是非常困難的工作。 現在有人能夠用淺顯的語言來寫書介紹, 讓學習普通數學的學生,甚至普羅大眾, 都可以知道黎曼假設是什麼,確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讓我們為德比夏爾終於完成此壯舉歡呼三聲!

──葛登能(Martin Gardner),《科學美國人》「數學遊戲」專欄著名作家


《質數魔力》引導讀者縱觀最著名的數學謎題所歷經的兩百年歷史; 黎曼假設之中的公式、思索及意義, 每樣都代表浩瀚的數學思想領域, 《質數魔力》很內行的把這些全都掌握住了……

──賈菲(Arthur Jaffe),哈佛大學教授


《質數魔力》敘述大部分數學家公認最重要的待解問題, 內容豐富,易於理解,並且文筆絕佳。 德比夏爾不只告訴我們此問題背後的故事, 也介紹了所有必須具備的相關數學知識, 以及人們嘗試破解這問題的詳細歷史。

──德福林(Keith Devlin),史丹福大學教授

德比夏爾 作者

主修數學及語言學,曾擔任系統分析師,曾寫過小說。目前是《National Review》雜誌、《New Criterion》雜誌專欄作家。


陳可崗 譯者

生於廣州,成長於台灣最艱困時期,曾就讀海軍官校,台大物理系畢業,美國普度大學物理博士,主修實驗固態物理。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後移居美國,任職電子工程師。

工餘及退休後,輒常撰寫科學新知投刊於海外華文報紙,有〈量子電腦的發展〉、〈火星上生物之謎〉、〈大陸生態環境破壞的事實〉。
譯作有《十月的天空》、《觀念物理4:聲學‧光學》、《觀念物理5:電磁學‧核物理》、《牛頓(上)-最後的巫師》、《牛頓(下)-科學第一人》、《數學妖法》、《阿基米德幹了什麼好事!》、《質數魔力(上)-橫跨兩世紀的狂熱》、《質數魔力(下)-百萬美元大挑戰》、《居禮們:一個傳奇的家族》、《時光旅人》(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2005/11/30

BCS12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5994

0

380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