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書籍介紹

「大智移雲」是什麼?

大,代表大數據,是資訊時代比石油、煤礦還珍貴的資源。
智,代表智慧機器,例如智慧型手機,已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配備。
移,代表移動裝置,讓你把各種微電腦、智慧機器隨身帶著走。
雲,代表雲端運算,是透過網際網路共享龐大軟硬體資源的平臺。

而「智慧科技」正是推動大智移雲的利器,是下一波電腦科技革命性發展的大海嘯,即將席捲所有產業、衝擊到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改變未來五十年的社會風貌與產經結構。

IBM全球研發中心是全世界最頂尖的企業實驗室,歷年來總共獲得五座諾貝爾獎、四座電腦科技界最高榮耀的涂林獎,比大多數國家的研發實力還雄厚、更驚人。

IBM以它在人工智慧、光電科技、奈米技術的深耕優勢,正致力於打造會學習、有感覺、能思考的「認知運算電腦」。
認知運算電腦能夠協助我們處理大數據,會深入分析複雜的問題,協助個人或團體做出更好的決策,譬如:幫助醫師診治病患、為投資人規劃資產組合、協助市府團隊整合資源、規劃交通、防治災難。

凱利三世和哈姆兩位作者,採用案例說明的方式,深入淺出的介紹認知運算電腦的各項新技術和影響層面,希望「新的想法能夠帶給產官學界不一樣的刺激……並期盼這本書能對有志於在科技、工程、數學等領域開創生涯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帶來一些啟發。」

專家推薦

前 言 開啟「認知運算」的時代
另一場規模更大的科技轉型又悄悄揭開序幕了!
在這個新世代中,幾乎所有科技領域都會受到影響。

第一章 新時代的運算方式
人腦與電腦愈來愈多的互動,是認知運算時代的特徵。
讓兩者能夠超越以往的個別表現,發揮更精明的綜效。

第二章 打造有強大學習力的電腦
華生電腦的學習方式跟人類相去不遠,
要先接觸很多事情累積經驗,再從經驗中建立推論。

第三章 掌握大數據
大數據可以視為一種新資源,
甚至比石油、煤礦、天然氣等天然資源還要珍貴!

第四章 更豐富的感官體驗
如果讓電腦跟人類一樣擁有各種感受,擁有視覺、
聽覺、觸覺、嗅覺跟味覺的話,會有什麼不一樣?

第五章 以資料為中心的電腦
應該是讓傳統電腦的處理器走出深宮內院才對!
未來電腦將不會再有唯一的中央處理系統。

第六章 開闢新電腦物理學
達成高效能、低耗電雙重目標的唯一途徑,
就是用奈米科技,從根本改變電腦設計的方式。

第七章 不是科幻的未來數位城市
不論是市長還是市民,每個人都可透過電腦科技,
共同造就更便利、更安全、更有活力的城市。

結語 人類與認知運算電腦的資訊同盟
人類與認知運算電腦一起演出的協奏曲,
很可能用極快的速度跟戲劇化的方式改變人類社會。

參考資料

開啟「認知運算」的時代

我們希望這些新想法能夠帶給產官學界不一樣的刺激,
也希望這本書能對有志於在科技、工程、數學等領域
開創生涯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帶來一些啟發。

——凱利三世(John E. Kelly Ⅲ)

這本書扼要說明了資訊科技未來的願景,背後卻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我在幾年前請幾位IBM的科學家,預先設想數十年後可能的情境,預先描繪到時候的電腦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提出的構想在IBM內部激起非常多討論的火花,包括IBM高階主管在內也深受激盪,最後才慢慢凝聚出大家對於未來電腦型態的共識,呈現於本書之中。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想法,讓更多人一起參與討論,因此我邀請曾經擔任過記者、目前在IBM負責公關策略的哈姆(Steve Hamm),把IBM內部的共識寫成這本書。哈姆過去在科技產業從事編輯採訪的工作經歷,將近二十五年,親眼目睹好幾波創新浪潮發軔的過程。當馬賽克通訊公司(Mosaic Communications,亦即網景Netscape公司的前身)成立之後不久,哈姆就已經在網際網路世代即將登場的1994年,前往該公司位在加州山景城卡斯楚街上、毫不起眼的小辦公室中專訪創辦人了。接下來,哈姆撰寫好幾百篇有關創新的報導,並完成幾本探討印度新興科技產業、可攜式通訊產品、未來工作型態等各種主題的著作。

具有深厚扎實歷練的哈姆,很自然成為我理想的工作伙伴。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哈姆不但訪問了十多位IBM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也跟好幾位IBM之外的專家進行對話,期望能因此更加充實我們的看法,能夠用更具體的方式,言之有物。

改變未來五十年的社會與產經風貌

開創這樣的資訊新世代,無疑是一個群策群力才能達成的重大里程碑,即便是擁有未來的願景與廣泛專業技能的IBM,也無法獨自克服這項艱巨任務的挑戰,因此我們誠摯邀請所有IBM的客戶、各大專院校的學者專家、制定法規的政府部門、資訊產業的上下游伙伴與競爭對手、創投業者與企業家等——換句話說,我們誠摯邀請整個資訊科技產業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這段創新的過程。

事實上除了IBM之外,包括Google、微軟等其他企業,都已經在認知運算時代扮演吃重的角色,歐盟的「人腦計畫」也試圖整合來自世界各地的認知科學家,描繪出人類大腦運作的機制後,將這項研究結果轉化成新時代電腦的運算方式。諸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卡內基美隆大學、史丹佛大學等,也都是在認知運算領域執牛耳的頂尖大學。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研究機構,都已經踏進研發認知運算的領域。

這本書訴求的對象不只是具有技術背景的行家,更希望能廣泛接觸到各行各業的群眾。我們希望新的想法能夠帶給產官學界不一樣的刺激,一起用開放式架構尋求未來的解答。我們也希望這本書能對有志於在科技、工程、數學等領域開創生涯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帶來一些啟發。(這個啟迪年輕人的重要性,尤其不容忽視。)

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一起參與這段探索未來的發現之旅,用新時代的發明,改變未來五十年的社會風貌與產經結構。

張善政 科技部部長
徐爵民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黃士軍 程曦資訊整合執行長
戈莫里(Ralph Gomory) 史隆基金會總裁
馬龍 (Thomas W. Malone) MIT集體智慧中心主任
——智慧推薦


以富有啟發性、提出未來科技最新發展進程的標準來看,
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這本書所提出的深入觀點與具體事證。

——馬龍(Thomas W. Malone),MIT集體智慧中心主任


這本書讓讀者看見人跟電腦的智慧結晶可以帶來無限可能……
了解認知運算科技未來將如何在實務上改善人類的生活。

——戈莫里(Ralph Gomory),史隆基金會總裁


如果你以為跳躍發展的數位浪潮已經結束了,請調整你的看法。
這本書揭開了下一波電腦科技革命性發展的大海嘯……

——羅傑斯(David Rogers),哥倫比亞商學院品牌創新科技中心執行長


IBM的華生電腦是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科技突破。
透過這本書的說明,我們將會了解……新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

——柯文(Tyler Cowen),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


IBM研究團隊在人工智慧及相關領域,完成了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成就。
透過這本書簡單扼要的說明,我們將看見……認知運算電腦即將引爆的浪潮。

——韓德勒(James Hendler),壬色列理工學院人工智慧教授


這本書告訴我們未來的工作、未來的都市將如何改變,
就連我們的思考方式也都會變得不一樣了。

——貝克(Stephen Baker),資深記者

凱利三世 作者

 IBM資深副總裁暨全球研發中心總負責人,帶領全球最大的企業研究機構,總計有三千位科學家與技術人員,分布在全世界十個國家的十二個實驗室。凱利三世負責制定IBM整體的技術發展策略,最重視在關鍵的資訊科技領域促進創新,並且在最短時間內把創新成果帶到市場上。


哈姆 作者

曾經擔任財經科技記者,前不久還是《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的資深作家,目前在IBM公關部門負責文案撰寫與影像記錄的工作;著作有《班加羅爾之虎:印度科技新銳威普羅如何改寫全球競爭法則》(Bangalore Tiger: How Indian Tech Upstart Wipro is Rewriting the Rules of Global Competition)與《追求完美:設計終極可攜式電腦的探索旅程》(The Race for Perfect: Inside the Quest to Design the Ultimate Portable Computer)兩本書。


陳以禮 譯者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法國里昂二大經濟史碩士班畢業,曾任職於電子時報研究中心、中經院國際經濟所,現為德拉邦文化工作室成員。

譯有《進入彼得.杜拉克的大腦,學習經典十五堂課》、《華爾街的物理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合譯)等書。


2014/05/28

BCS162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4718

221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