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這是第一本當事人依據第一手紀錄資料,對電腦犯罪案件所作的最翔實報導。由於克里夫的現身說法,本書的內容不僅極具說服力,而且充滿了間諜小說中特有的緊張與懸疑氣氛。同時本案也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
本書同時也對電腦網路的安全問題,做了一番徹底的檢視與省思。在現代人對電腦的倚賴日益升高之際,此一課題更值得我們重視。
序 資訊時代的新課題 李宗悌
1天文學家?電腦行家?
2怪客入侵
3柏克萊實驗室
4留下杜鵑蛋
5左右為難
6暗中追查怪客
7向聯邦調查局求助
8入侵軍事網路
9特洛伊木馬
10電話公司上場
11拿到搜索票
12特調署願意參與
13另一次電話追蹤
14怪客另一個目標
15構思對策
16怪客尋寶
17還是一籌莫展
18新聞曝光
19猜字遊戲
20繼續孤軍奮戰
21知會能源部
22電話追蹤的法律依據
23怪客在麥克林?
24另一個麥克林怪客
25入侵行動開始
26老闆查勤
27溫馨的感恩節
28怪客重現江湖
29怪客是歐洲人
30追蹤到德國!
31連結線索,排除疑點
32向官方報告
33來自不來梅
34關門危機
35困難重重
36除夕狂歡夜
37幸運的怪客
38染指醫療電腦
39聯調局的決定
40挫折
41蓮蓬頭行動
42逐步掉入陷阱
43鑰匙圈絕招
44好消息?
45召開鮑林會議
46羅莉來訪
47真假馬夫
48受邀發表演說
49正式文件終於出爐
50別告訴任何人!
51何時逮補?
52終於等到這一天
53加入生力軍
54自己找答案
55真相大白
56積極維護電腦安全
57病毒來襲
58一場大災難
59向鮑勃提出警告
60怪獸隨時可能復活
資訊時代的新課題
李宗悌
未來學家托佛勒夫婦 (Alvin and Heidi Toffler)指出人類歷史上有三次被動:第一波是早期人類從遊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第二波是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第三波則從工業社會走入資訊時代。身處二十世紀末期,第三波的資訊時代已經來臨,資訊與通信科技的進步正徹底地改變人類的生活、學習以及商務的方式。我們的價值觀、倫理觀也必須跟著改變。
《捍衛網路》一書所敘述的,正是這個資訊新時代下的真實故事。當作者從電腦螢幕上發現有位網路高手正耐心地、有系統地利用他的專業知識竊取軍事機密時,美國的聯邦調查局、中情局、國安局等單位卻「於法無據」,不能採取任何行動。雖然美國的資訊科技領先群雄,其法令仍然是工業時代的產物,跟不上資訊時代的瞬息萬變。
本書英文版於一九八九年在美國出版,七年後在當前台灣資訊網路蓬勃發展的時候發行中譯本,是最恰當的時機。作者以活潑生動的手法,懸疑、緊張的氣氛,將他追查電腦怪客的經過,寫成一部精采的偵探小說。同時探討網際網路、衛星通信、資訊安全和開放系統等主題。這些都是目前台灣社會最關注的新鮮玩意。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可以跟隨著作者抽絲剝繭,執著地追查,深入淺出的澄清許多網路上的觀念。諸如在動態分配(Dynamic Balancing)的狀況下,並不能肯定同一件檔案的傳輸是經由人造衛星的無線傳送,或是海底的光纜,但凡是經過人造衛星的數據通信必然會產生時差,再依據文件送來的時間,又可印證發送檔案的人和收信人間的地理距離。
最近常聽人提到資訊科技應用人文、社會層面的問題,本書引人入勝之處就在於,作者以其親身經歷的感受,來傳達網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以他左傾、自由派甚至有點嬉皮的背景,被環境驅使著中情局的「間諜」合作,逮補為蘇聯竊取國防機密的「怪客」。他的心裡充滿矛盾,甚至遭受朋友及女友的不諒解。但最後都因他認為「怪客」將會破壞網路世界裡科學家之間的互信、開放氣氛,而堅持到底。
網路生態將達平衡
歐威爾(George Owell)的鉅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形容,有一天,極權的政府會利用科技,天天監控著人民,他在三o年代所形容的科技,大概就是今天的網路科技吧!但本書的實例指出:網路發展的實際效果和歐威爾的預測大相逕庭。也就是說,資訊時代的人民比資訊不流通時代的更難控制,甚至不必出門,坐在家裡就能取得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資訊。資訊時代的民主更趨向直接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更可以不倚賴代議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極權的政府反而不喜歡網際網路,民主開放的國家倒比較容易和網路科技和平相處。
人類發展出網路,網路被某些人利用來犯罪,但同時也會發展出防治的辦法。我們不能期待一個沒有網路犯罪的世界,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而不應用網路。畢竟農業時代發展出來的「帝國主義」、「奴隸制度」;工業時代的「環境污染」、「毀滅性戰爭」等罪行,都已出現了另一類的平衡勢力。我相信,資訊時代網路的生態也會達到一種平衡。
我國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比先進國家落後約兩百年,這個事實讓我們在國際交往中吃了大虧。這兩代中國人心中無不念念不忘地想要迎頭趕上,成為工業大國。在台灣,我們以二十五年的時間,政府和民間同心協力的合作,已經相當的工業化了,我們甚至有工業局努力的主導走向大型企業、大量製造、大財團和大筆投資,知識似乎並不是重點,技術的引進才是目的。以這樣的理念發展出的社會倫理、法令是不是足以應付即將來臨的二十一世紀呢?假如發生如本書中的怪客來竊取國家機密資訊,我們的法令能應付嗎?本人很願意推薦本書,它的內容正是我們目前應該努力研究的題目:從人文、社會層面來看科技發展。
1996/06/30
BGB07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327-4
576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