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凱因斯說:「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
高希均更進一步地指出:「『人與書』是建立進步觀念的重要媒介。」
在新書《高希均筆下的人與書》裡,他用『寫下的』來得嚴謹」提供進步的觀念,豐富你的閱讀世界。
「這本文集收錄了歷年來所寫的部分『書評』、『導讀』、以及自己的『書序』。大部分的書是『天下文化』出版的。我可以很率直地說:如果它們不是一流書,如果它們沒有迷人的知識,『天下文化』」不會出版;我更不會公開推介。」
──高希均
本書的三大主題:分享國人智慧、結合國際視野、堅持觀念傳播。
作者序 一方寧靜與一本小書
第一部 分享國人智慧(中文著述的評述)
李國鼎/一位決策者的高貴靈魂
趙耀東/一位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勇者
星雲大師/集改革、創意、教育於一身
高清愿/改變台灣生活的大企業家
黃達夫/用心,就會做對
張忠謀/高科技企業家的人文成就
漢寶德/一位光芒四射卻自謙的學者
溫世仁/一位出色的知識人
朱銘/從平凡到頂尖
于宗先/記錄台灣成長的故事
王建煊/政治是「無私的奉獻」
林文英/愛心、誠心,最重要是「用心」
張明正、陳怡蓁/創意、魅力、樂在工作
張作錦/其筆如劍、其心如秤
王力行/寧可走對的路
王端正/長情與大愛
蔣孝勇/人間還有「孝」與「勇」
中國人的山河歲月/何時「中國,走向兩岸雙贏」
第二部 結合國際視野(英文著作的評述)
《領導人的變革法則》序後感/陳市長給陳總統的諍言
《樂在工作》/「樂在工作」與「優質人生」
《注意力經濟》/用「注意力」做焦距
《波特看日本競爭力》/「日本經濟還能競爭嗎?」
《啟動革命》/革命有理,創新有功
《國富論》/減少人類痛苦的制度
《被遺忘的大屠殺》/教訓要記取,仇恨要遺忘
《給志在成為領導的你》/一位啟發人性的東方大企業家──松下幸之助
《李光耀的治國之鑰》/不隨西方價值起舞的東方領袖
《變動的年代》/從「中空雨衣」到「變中求好」
《中國飛彈之父》/改寫中國懦弱歷史的人──錢學森
《亞洲大趨勢》/中國人的自省
《躍升中的四小龍》/為「東方世紀」開路
《世紀之爭》/中國人如何在「世紀之爭」中自處
《新政府運動》/政府部門也可以做得有聲有色
第三部 堅持觀念傳播(著述自序)
《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把「承諾」變成「實踐」
《新台灣人之路》/建構一個乾乾淨淨的社會
《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愈少白吃午餐,社會愈進步
《優勢台灣》、《觀念傳播》/縮影對台灣三十年的熱愛
《大格局》/格局決定結局
《台灣突破》/不能「摸著石頭過河」
《追求活的尊嚴》/有尊嚴的三個座標
《對有權人說實話》/不做虛報佳音的天使
《「迷思」中的沉思》/表達對家園的心意
《開放的觀念》/身在國外,心在國內
《教育經濟學論文集》/教育經濟學的興起
附錄:高希均中文著作年表
作者序 一方寧靜與一本小書
高希均
(一)權力、財富、知識
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孟遜教授(Paul A. Samuelson, 1915-)在一九八六年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七十一歲自述》。其中有這樣幾句話:科學家(包括經濟學家)所追尋的不是財富,不是權力;他們追求的是「名」,是受人稱讚的「學問」。
這正與我多年來的想法接近。我一再提出過,在多元化的社會,最吸引人的三件事是:權力、財富與知識。可惜在現實環境中,我們常看到的是愈有權力的人,愈表現出權力的傲慢;愈有財富的人,愈表現出對財富的貪婪;唯獨有知識的人,最願意與人共享知識,而且擔心別人反應冷漠。知識不像權力與財富,不僅不因分享而減少,反因分享而擴散。
也許正因為知識的共有性與擴散性,人類才容易從「知識即權力」的貴族社會,進入「知識是分享」的現代社會。
(二)為書而生的「書生」
最近幾年,當我有較多的時間參與書籍出版時,我才發現這個書生,原來真是「為書而生」,也更能體會到中國歷史上何以會出現「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歎。我就先後寫下過這些深刻的體認: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
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
在所有的自由中,沒有「不讀一流書」的自由;
在所有的選擇中,沒有「不做一流人」的選擇。
我們寧可做知識的囚犯,也不做金錢的奴隸;
我們會發狂似地去看書,但不會發狂似地想發財。
台灣社會對價格太計較,對價值太輕視,因此
「我家窮得只剩下錢」|暴發戶的話;
「我所有的財富就是書」|另一種聲音。
自主的讀書人,擁有尊嚴;
粗俗的有權人,凸顯幼稚。
不讀書而有遠見,那是奢望;
讀書而有遠見,就不是偶然。
集權勢於一身,受人妒忌;
集知識於一身,受人尊敬。
有人為財而死,我們為書而生。
(三)人文小巷中的堅持
這本文集收錄了歷年來所寫的部分「書評」、「導讀」、以及自己的「書序」。大部分的書是「天下文化」出版的。我可以很率直地說:如果它們不是一流書,如果它們沒有迷人的知識,「天下文化」不會出版;我更不會公開推介。
台北的政治天空常是灰暗,只有把自己的心思聚焦於書本的藍天,才能抵擋住一些政治人物言行的污染。面對一個有民主而少法治、言論開放而又具心態閉塞、政策上只敢討好不敢求好的台灣社會,我只有一個藥方:回歸到讀書與做人的基本面|嚴格要求自己讀一流書、做一流人,然後構建一流社會。
當自己的工作場所,近年來從美國的校園移到台北東區的一條人文小巷中時,我居然找到了一方寧靜,也找到了再為自己出版一本書的心情。
這本小書出版的時間,正是天下文化慶祝二十週年的時刻。從一九八二年春天出版第一本《經濟人與社會人》,到今天天下文化的出書總量已經超越千餘種。成立不到一年的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也已經擁有一萬名以上的會員。這不正反映,我們不必太悲觀。媚俗的社會中,還有一股力爭上游的生命力。
穿越二十年的時光隧道,尤其在一九九○年代末期,社會失衡的驚濤駭浪之中,天下文化一路走來,從不迷失自己的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2002/05/20
BGB17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0.5cm
黑白
9789864170043
313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