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在朝野為6108億軍購案吵得不可開交之際,曾任海軍總司令及國防部副部長等職務,現任立法委員的顧崇廉,根據高層第一手資料,及有公信力的美國政府主計局數據,提出理性思辯的方向,讓讀者自己思索與判斷:「6108億軍購,真能帶給台灣30年和平嗎?」、「要折損多少國防部長,台灣國防才有救?」
沉重地呼籲「台灣需要如諸葛亮〈隆中對〉般遠程的戰略規劃」、「軍人服從並非絕對,服從不能免責」,傳達「如何以戰爭以外的手段,為台灣人民預約長久的和平」的理念與核心價值,以期為台灣預約未來的和平。
國防革新需要永不懈怠的外部監督力量落
顧崇廉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三年立法委員的任期即將屆滿。
回顧過去將近三年,我始終謹守多年來累積的專業,把自己定位為專注於國防事務的中央民意代表。或許在部分行政院或國防部高層人士的眼中,我是一個常帶頭與國防部政策唱反調的麻煩人物;一個難以妥協與說服的頑固分子;甚至是一個對國防積弊、部隊陳疴口無遮欄,直言無隱的頭痛人物。對此,我必須鄭重地說:身為一個中華民國忠誠反對黨的國防專業立委,我一直視上述批評為最高的肯定與讚美,並深感榮幸。
小蝦米挑戰大鯨魚
回想十多年前,我擔任國防部副部長,時常陪同當時的國防部長孫震博士,到立法院接受反對黨立法委員的質詢。在那個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反對黨立委的質詢,常常必須透過激烈的言辭與聳動的內容,才能吸引媒體與輿論的注意。
當時立法院有軍系立委為國防預算護航,而在軍政、軍令分立的制度下,集建軍政策、預算、人事等大權於一身的參謀總長卻毋需赴立院備詢,加上反對黨委員人數既少,嫻熟國防事務者更如鳳毛麟角,所以當時反對黨委員與國防部間的對抗,頗有小蝦米挑戰大鯨魚的味道。
儘管不乏優秀的反對黨立委,依舊勇於向這塊巨大的國防黑盒子挑戰,但是軍方長期「叫罵由人,我自為之」的老大心態,常使有心監督國防事務的委員知難而退。
當時的立法委員陳水扁,就是反對黨中這樣一位勇於向大鯨魚挑戰的代表人物。他們提出的軍隊國家化、國防採購制度化與透明化、掃除軍中弊案以及重視軍中人權等問題,無不切中時弊,立即引發了一般民眾的關注與迴響。
他並無國防專業背景,但肯用心深入研究,凡事追根究柢,質詢時聲色俱厲,絕不妥協,使國防部高層官員幾乎都視赴立院備詢為畏途。只有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我,對在野的改革聲浪抱持高度的期待,深切地希望不畏威權的勇氣,與敢拼敢衝的精神,能夠成為一股推動國防改革的外來力量,督促、協助因長期缺乏外在助力,而陷於保守、鈍重,甚至抗拒改革的國防組織,早日走向革新與現代化的道路。
當時適逢尹清楓上校命案爆發,陳水扁委員等在野立委立即提出緊急質詢,要求國防部立即撤查命案,嚴懲兇手,並要求參謀總長赴立院備詢,社會各界對國防部的壓力更如排山倒海而來,軍方的形象與士氣一時跌入谷底。
早在八十三年一月,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軍中同僚,共同提出一份名為〈異中求同的起始──民進黨國防事務的理念與主張之評析〉的論述(見二二八頁附錄),直陳民進黨未來已有成為執政黨的可能,建議國防部應深入研究民進黨的國防政策主張,及早提出軍隊國家化等變革因應之道。
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陳委員單獨到國防部拜會,我受命負責接待,除當場取出前述報告請他指教外,並誠摯地希望他在出任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時,能夠督促國防部走上改革之路,關注基層官、士、兵的生活待遇,使國軍真正作好保國衛民的工作。
接著我帶領陳委員經國防部地下通道,進入博愛第二大樓,聽取為時約一小時的「國際及亞洲地區情報研析簡報」。此項極機密簡報,係首次向民進黨人士提報,在當時已充分展現出國防部重視認真的反對黨立委,尊重其為協助推動改革之外部助力的正面態度。陳水扁委員對此甚為感動,當面向我表示日後將一秉理性問政的態度,督促國防部推動改革,並請我多予協助。日後他亦真正地以對國防事務的高度關注,贏得了國人的肯定,進而奠定了成為民進黨政治明星的基礎。
內部控管與外力監督
我們平心而論,所謂君子不以人廢言,今日的國軍得以由「國民黨的軍隊」蛻變為「中華民國的軍隊」;國防組織開始逐步展開精簡調整,軍事採購監督機制的漸上軌道,當年的陳水扁等在野立法委員及諸多媒體先進倡先廣為報導,均有其不可抹煞的貢獻。然而,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任何組織的革新都是永無止境的事。
而革新的動力,則源自「內部控管」與「外力監督」這兩股力量,而對鈍重、保守的國防組織而言,由於特殊的組織文化使然,往往缺乏獨立、超然而有效率的內部控管力量,因此外力監督的存在與有效,便成為防止其腐朽衰頹的最重要關鍵。這是我十多年來堅持的理念,也是我當年任職國防部期間,始終以坦然、誠實的態度面對國會監督,視認真專業的反對黨委員為最重要的改革助力,希望藉重其「外部監督」力量協助進行改革的主要原因。
只是我從未想到的是,十多年後的今天角色互換,我居然以親民黨國會議員的身分,搖身一變為國防部「外部監督」的角色,擔負起防止國防組織老朽腐化,督促國防組織持續改革的重責大任。十多年來白雲蒼狗,世事無常,惟一不變的是我對國防組織必須不斷求新求變的堅持與信念。
儘管這十年以來,軍隊國家化的理想基本上已經實現,國防組織的調整精簡已經開始起步,國防採購也已經逐步走向制度化,但是全民國防的理念遲遲無法萌芽、部隊樸實的軍風依舊無法建立、與國防自主的目標更是漸行漸遠,相較於目前所面對國防、外交綜合情勢的嚴峻,與海峽對岸各種實力的快速壯大,我們的變革實在來得太慢、太少,也太沒有效率。
在過去的三年中,我以不變的堅持與理念,認真、盡力地作好一個忠誠反對黨的國防專業立委,甚至不惜為此與昔日的舊部同僚,在國防政策與議題上針鋒相對,彼此爭辯不休,但是最令我感到遺憾的是,行政院與國防部高層,並未能如我當年一般,視我為協助國防改革的助力,彼此開誠布公,坦誠相待,而總是以「遮、瞞、欺、辯」的態度以對社會。
反倒是基層部隊官兵、退伍軍人與一般民眾,始終不斷地對我肯定與鼓勵,是協助我繼續堅持理念,絕不隨波逐流的最重要力量。
「預約和平」是我立委任期內嘗試整理出來的第三本小書,承天下文化高希均教授、發行人王力行女士,再度贊予出版,衷心感激,真心地期待台灣的國防,能夠在銳意革新的國防「內部」控管,與永不懈怠的「外力」監督兩股力量的緊密結合下,為台灣兩千三百萬同胞,預約「永久的和平、繁榮與安定」。
不論人是非,只看花開落 93.9.13胡忠信 德國哲學家康德晚年致力於人類的和平工作,他在「永久和平論」的經典之作發出如下呼籲:「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
正如「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的觀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追求和平與了解國防已成為現代公民人文主義的主流價值。 顧崇廉委員與我結緣於「中天電視」的政論節目,往後我在「年代電視」、「中廣新聞網」主持政論節目,顧委員早已成為我的固定來賓;他的立論深刻,言必有物,掌握本質,更是我學習的對象。
顧委員與我曾合撰「將軍之舵—顧崇廉、胡忠信對談錄」,我們不但「以文會友」,更成為坦率、真誠探討政治、軍事的知交。顧委員長我二十多歲,由於他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我們的友情是在「師友之間」,他雖是職業軍人、外交官出身,但性格上仍然是一個知識份子,以他的專業展現對國家、社會的關懷。
從蔣經國總統的侍從官、國防部副部長、海軍總司令、駐荷蘭代表以迄目前的立法委員,顧委員無不全力以赴,他的專業表現與人格特質,印證了一個基本理念:「我是不是隨著年紀的改變而改變 ?是不是隨著職務的改變而改變?是不是讓別人有所改變?」擔任立法院的國防委員會委員,顧委員秉持道德良知以及對國家安全的終極關懷,超越黨派分野,以國家利益為依歸,不但在廣播、電視節目發表觀點,也在報章雜誌著述立論,以知識份子的耿介以及職業軍人的堅毅來形容顧委員的道德文章,正是我讀後的心得寫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驚嘆」,也就是對知識的探求以及對國家社會的關懷。讀畢顧委員的「預約和平」,我以「驚嘆」掩卷,並期許顧委員繼續以其見識與經驗貢獻於我們所深愛的台灣。「不論人是非,只看花開落」只有綽綽乎其有餘裕的大將,才會用這種態度來面對世事。懷著感恩與惜福的心,我們應再深切思考:到底我們對國家社會的饋贈是什麼?這本書正提供一個指引與方向。
──胡忠信(「年代電視」執行董事,專欄作家,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包容、相信、希望、忍耐 楊憲宏204.09.15 不能輕易放棄維護和平的意志力,也不能輕易讓戰爭取得籍口。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普世有的心中意念,到底這樣的意念,可以維持多久?任誰沒有把握。
可是,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我們似乎第一次有成功維持和平意志力的機會,這樣的意志力,在全部人類的大腦中,所佔有的體積是在增加,可是零星的破壞性情緒也在黑暗的角落不斷的生長起來。這是人類進化過程的一個抉擇,到底是選擇一種和平的共同未來,還是讓嫉妬與憎恨不斷的在從個人的意識傳染給眾人。
武器是不是一種保衛國家時必需之惡?國家安全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價值觀?攻擊與防禦到底有多大的本質不同,預防戰爭與準備戰爭,到底有什麼樣的分野判準?十七世紀時,英國的哲學家約翰洛克以為,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私有財產,如果政府無能做到,人民有權改變這個政府,為人民革命舉起了正當性。
到底在民主自由的終極關懷下,為民主自由而戰的意志力與和平的維持意志力,有什麼樣的衝突? 顧崇廉將軍的這本新書是他重新思考了從將軍到立法委員的角色轉變,與價值轉變的重塑經緯。
和平,甚至預約和平,是顧將軍心中最終的堅持,雖然,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戰爭的專業不斷的川流在字裡行間,可是和平的渴望終於是以一種迫切的心境,形成了全書的情緒張力。
在台灣的政治未來選擇之中,台灣獨立、接受一國兩制、變成美國一州或是可能有其他的選項,不論是走那一條路,和平與戰爭的質量都是存在的,並沒有那一種選項是,只有和平或是只有戰爭。有能力談論和平,並保証和平可以預約的人,必然是那些知道戰爭的動力來源的人。
如何在這個紛亂的世局中,找出敵對雙方不故意誤解、不製造幻想、不錯誤期待的清明理智,把握最好的情緒管理,利用時機,突破現狀,成就包容、相信、希望與忍耐,這是和平的腦力進化關鍵。 我們這一代幸運的走向最有可能和平的時代,原因在於,過去五十年來,公平的教育機會、專業分工與合作的精神形成的新政治經濟體系,已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可是民主與自由的體系,甚至人權的展望,還在胎動的階段,台灣甚至還不能稱是一個已民主化的國家,我們可能只是剛剛遠離威權而已,是一個後威權時代社會。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也有很大的使命要承擔。相信自己,相信和平,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只要我們堅持,和平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
──楊憲宏(靜思文化志業總顧問)
2004/10/12
BGB20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3754
244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