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十年苦鬥
優惠價
85
$340
優惠價
75
$300
書籍介紹

台灣第一座安藤建築的十年軌跡,不僅是一則「逆轉勝」的建築奇蹟, 更是一段將在建築史、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動人故事!

2003年,安藤忠雄受邀設計交大建築館 / 美術館;
設計案雖已成形,台灣卻仍與安藤建築失之交臂。

2013年,由安藤忠雄設計、姚仁喜擔任在地執行建築師、
台日聯合團隊合力打造的亞洲現代美術館,
從設計到完工,歷經6年時光,終於在中台灣的亞洲大學校地落成啟用!

就如安藤忠雄所說,「好建築是等出來的」——
為了尋找技藝一流的匠師、實力堅強的營造團隊,寧可延後動土;
為了讓這座頂尖建築能夠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展品與之匹配,
寧可將已施作近 1/4 的建築停工、重新改造……

十年的挑戰、等待與堅持,
讓這棟以三個交錯疊置的三角形構成的三層樓建築,
不僅成為震撼台灣建築與營造界的指標作品,
更讓前來參訪的牛津、劍橋、哈佛、史丹佛、東京大學等世界名校的
美術館、博物館館長都稱羨!

打造一座安藤忠雄的完美建築,十年或許並不長,
但期間經歷的「惡戰苦鬥」,將在這棟建築物的見證下,
啟動台灣建築美學與營建水準的蛻變!

006 推薦序‧蔡長海
008 推薦序‧安藤忠雄
010 推薦序‧姚仁喜
012 自 序‧劉育東
015 前奏——源起‧緣起‧圓起

041 Chapter 1  曙光  一所私立大學想蓋安藤建築
042 1.1一通意外的電話——再來一次安藤,可能嗎?
047 1.2不可思議的力量——再赴大阪,百感交集
054 1.3男廁裡的結盟——為了台灣作伙打拚
059 1.4鎮館之寶——羅丹的「沉思者」

069 Chapter 2  設計方案底定
070 2.1難中之最——三個錯開的三角形
074 2.2安藤孩子王——領著一群師生遊基地
080 2.3陰霾漸散——從演講到旅行,從擱淺到重新啟航

087 Chapter 3  如履薄冰的設計三部曲
088 3.1備戰——鉅細靡遺討論施工方案
094 3.2從紙上建築,到紙上談兵

107 Chapter 4  此岸‧彼岸
108 4.1日本水準,台灣製造
112 4.2抱歉,台灣的建築,台灣人自己拚!
116 4.3一本童書的鼓舞——就算無路可走,也要堅持到底!

127 Chapter 5  倒數五百天
128 5.1絕處逢生——決戰最後一刻,逆轉勝!
132 5.2台日六方會議——全員到齊,蓄勢待發
138 5.3盛大動工——這一刻,台灣等了八年半!
142 5.4打造藝術品——緊張的拆模時刻

153 Chapter 6  安藤建築之旅在台灣
154 6.1開放參觀——為什麼超過千人要來看工地?
160 6.2不落幕的工地盛宴
166 6.3不只是大師建築、不只是座美術館

175 Chapter 7  為了畢卡索停工改造
176 7.1硬體升級——現在不改,以後就沒機會了
182 7.2外在,絕對純淨、內在,精準劃一
186 7.3趨近完美的代價

197 Chapter 8  走出第三條路
198 8.1 Door to Door 跑世界名校
204 8.2前所未見——五大名校齊聚台灣
211 8.3稻浪中的亨利‧摩爾、安藤建築的美學教育
216 8.4開館——七劍下天山

225 Chapter 9  完工——開館日,各界拭目以待
226 9.1從高壓電塔到公共藝術
232 9.2主體完工,任重道遠
236 9.3決戰最後45天

249 尾聲
254 圖照來源
255 誌謝

再會吧,安藤工地

亞洲大學副校長‧亞洲現代美術館館長/劉育東


  本書記錄了一個建築的十年故事。
  我從前讀建築理論或建築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略過前因後果、跳過人事時地物、甚至放過材料、工法、機電、結構……因為,熱愛建築的人,當然要聚焦在形體、機能、美學、哲學觀、社會化、歷史感、科技性等核心議題——這才是建築設計。
  但是,「台灣要蓋成安藤建築」這件事,竟然要花費十年——這十年,是我十年前沒有深思熟慮、料想不到、想不放棄時卻必須放棄、想放棄時卻無法放棄的「黃金歲月」。後來,「蓋成安藤館」因緣際會的成為我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從完工開館算起,這十年,竟占據了我回國工作二十年的一半,也占據了我五十歲生命的五分之一。
  這十年,連書中記錄的建築故事都這麼「多采多姿」,那,建築外的故事就不急著書寫了。這十年,要歷經多少日出日落、花開花謝、人來人往,多少陰晴圓缺、車水馬龍、潮起潮落,多少大風大浪、風風雨雨、春夏秋冬。
  這十年,在建築上到底有多少事、究竟要歷經多少事,我們才能稱一棟「好房子」為「建築名作」?
  請讀本書!(滿好笑的是,當我寫本書時,竟跳過我在本文第一段提到的建築核心議題;全文寫的,竟都是我以往直接跳過的附屬議題。)
  其實我想寫這本書很久了,但苦於無法動工、無法完工,就無法寫。一旦順利完工,房子蓋成,寫書,自然就信手拈來。寫書前我還思考了一下下,應該多寫些建築專業呢?還是大眾美學?應該多些設計理念呢?還是施工過程?應該多些在地精神呢?還是國際視野?應該多些論說文呢?還是抒情文?
  後來,腦中跳出一本書,描述了開啟文藝復興建築的佛羅倫斯大教堂圓頂的故事——一個歷經兩代建築師、也歷經無數圖面、無數模型、無數工法的建築故事;這故事,歷經一二二年,剎時,我們的故事顯得渺小。後來,腦中也浮現出雪梨歌劇院的故事,花費十七年才蓋成的上世紀建築史曠世傑作。後來,又浮現出東海教堂的故事,有美國教會的資源,仍蓋了六年的台灣巨作。後來,本書建築故事裡的人、事、物,平淡了些,就不須太在意了。
  「蓋成安藤館」要謝謝許許多多的人,我在書前獻詞、書中文字、書末小圖中,都以文字或照片一一誌謝。整理完這麼多需要答謝的人們,才比較能體會為什麼建築雖然關乎「空間」、在乎「時間」,但,最關鍵的是人,我們好像可稱之為「人間」。
  除了幕前幕後的許多人以外,我要特別謝謝從未公開提及的媽媽賴惠美以及岳母張余菊。這十年,她們始終日日關心不常回去看她們的我。當然,妻子玉櫻的角色就吃重了,當整個建築過程遇到小困難時,我問學生、遇到大困難時,我問朋友、遇到巨大困難時,我問蔡創辦人。遇到無解的難題時,回家問太太。還好有她。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高希均創辦人。高教授每次遇到我,總會關心我在忙碌中還謄得出時間寫書嗎?另外,要謝謝在超龐大圖文資料中協助我整理本書素材的亞大同事楊舒涵、歐立偉與吳彥良,更要謝謝為本書撰寫初稿的楊麗玲,沒有她的加入,我只有時間講這段故事,一定無法在開館前寫完本書。最後要謝謝負責本書文字的黃雅蕾副主編與美術設計的張議文協理,雅蕾與議文是我上一本書的「鐵三角」夥伴,六年多前我們就已事先約好本書的工作,如果沒有她們二位協助,出書日,應該遙遙無期。
  有長達八年半的時間,我都只能望圖興嘆。後來,終能動工,經常愛稱「安藤工地」、舉辦「工地現場展」、召開「工地會議」,處處困難、天天開會。後來,真的完工了,也舉辦「夜宿美術館」、也召開「開館會議」,也處處困難、也天天開會。建築就是這樣,由圖面變模型、由模型變工地、由工地變美術館。圖面還在,模型還在,美術館永遠存在。
  再會吧,安藤工地。

    時間,永遠是完成夢想最有力的推手,但前提是你必須先有一個夢,並且願意為了這個夢窮盡一切努力。這本書,寫的就是關於這個夢想的故事……

——亞洲大學創辦人‧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


    亞洲現代美術館是個「就算在日本也困難無比的設計」,在無論如何都要將它在台灣實現的覺悟下,劉育東副校長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將參與本案所有人的不同意見加以協調,而讓整個團隊得以齊心合力。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安藤忠雄


    建築物的生命相當長久,許多好的建築物可以保存好幾個世代。我由衷地希望,來參觀或使用這棟建築物的人們,能夠真正去體會空間與構造、材料上的搭配,以及其所呈現的結果,自己判斷、體會這是不是一座好建築。

——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建築師/姚仁喜

劉育東 作者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博士研究,現任亞洲大學副校長、講座教授,著有《建築的涵意》、《為數位建築下定義》、《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下代基因建築》、《新構築》等中英文書籍。 1994年回國後,創立交大建築研究所,致力推動台灣建築國際化,陸續邀請Peter Eisenman、安藤忠雄、伊東豊雄、Zaha Hadid等多位建築大師來台進行建築計畫。 劉育東曾受邀擔任「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館」國際評論,並應邀參加威尼斯、東京、法國、智利、佛羅倫斯、巴塞隆納、香港、大陸等建築展;2007年在北美館舉辦「劉育東研究室個展——明日建築」,獲選為「台灣十大公辦好展覽」。 另外,2007年受邀主持台灣首次十國二十位建築師之「下代基因」集體創作,由《a+u》雜誌發表為2008年6 月全本專輯、並受邀參加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8年應大師Peter Cook與伊東豊雄邀請,參展台灣首度受邀之「歐亞建築新潮流2008-2010巡迴展」。


2013/10/22

BCC009

天下文化

平裝

17x23cm

黑白

9789863203087

255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