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一九六四年,上帝的醫院蓋在後山,初期以台東成功為據點,宣教士們以「行動醫院」的創新作法,克服當時物資缺乏、交通不便的困境;上山下海,踏遍台東每一個村落,視病猶親,救治無數。
「信仰並非用來解釋人生,而是用來承載人生。」
台東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以此信仰價值,支撐老醫院四十年的艱苦歲月,也支持了五位宣教士──蘇輔道、耿喜音、龍樂德、德樂詩、安芳蓮──四十年茹辛奉獻;卻甘之如飴。
他們猶如一粒粒麥子落在土裡,陸陸續續結出許多子粒來,為今日東基傳承奉獻的「麥子精神」。
推薦序一 王榮德
推薦序二 孫 越
自 序
楔 子 後山的「美國醫務管理學院」院士落腳後山
第一章 美國醫院在後山
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貧病者無錢就醫,只好認命待斃;
然而,從不拒絕任何病人的阿督仔醫院卻是貧病者在死蔭幽谷中的一線光明。
第二章 福爾摩沙我來了──後山天使譚維義
返家途中,凝望子夜的滿天星斗,譚醫師深深向上帝仰望:
「主啊!哪怕我只是黑夜裡的一顆小小星光,都要盡力為您發光。
請允許我建立一所醫院來照顧更多病人!
第三章 送你一抹白月光──繡補天使蘇輔道
從未支領東基薪水的蘇輔道,帶著宣教士微薄薪資克勤克儉的養育
三女一男,這樣清貧度日的夫妻倆竟然還說:
「我們沒有很多錢,但是夠用。偶而需要多一點費用,上帝都會及時供應。
我們覺得很富足,比大部分的人富足。」
第四章 蒙古雁兒飛──守護天使耿喜音
雖然苦撐了七個小時,耿喜音血脈裡那股子蒙古人地老天荒的熱情和堅持仍不忍放棄。
眼皮不聽使喚往下垂,沈沈睡去之際,她就呼求上帝:
「主啊,賜我體力,我需要為楊太太撐下去,求您讓她撐下去。」
第五章 白袍火鳳凰──烽火天使龍樂德
當年,艱辛備嘗的為台東孩童完成健檢之後,龍醫師曾經感慨表示:
「天下最難走的路是越南的路,第二難走的路便是台東成功附近的七塊厝了,
還好最難的路總是通往最美好的地方。」
第六章 永遠的白山茶──護理天使德樂詩
德樂詩一路默默祈禱:「主啊!從來不曾為人接生的我,
如果非要幫那位婦人接生不可,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就靠您幫助了……」
第七章 走過黑暗幽谷
院務會議記錄簿上載錄著蘇院長當時的心境:「我們已大大地被『縮小』,
也許這是上帝的旨意,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安排吧!讓我們禱告,不灰心,忠心到底...…」
第八章 犀牛院長接掌美國醫院
來到幾近瓦解的東基,呂信雄慎重思考的第一件事是:
台東需要東基嗎?許多人為結婚而結婚,難道東基也要為生存而生存?
第九章 在陣痛中展翅
守護後山四十載的台東基督教醫院,早先的三十餘年靠賴的是
北美基督徒的愛心捐助和宣教士們的捨已奉獻,
一番掙扎輾之後,起死回生的東基靠賴的是台灣社會的慷慨解囊和本地醫護團隊的接棒傳承。
別 章 幸福院長的家庭錦囊
書寫東基的故事對我而言,是榮幸也是一段重新審視生命的歷程。
從訪談、蒐集資料到提筆、完稿,我常常隨著宣教士們流淚撒種的後山行腳,和令人動容的醫者風範而眼淚成行。無數個挑燈寫作的深夜,我擱下紙筆屈膝祈禱:「主啊!改變我,使用我,讓我的一生像宣教士那樣,成為別人的祝福。」
寫作的歷程除了感動,偶爾也有為難,因為故事的主人翁除了宣教士還有我最親近的丈夫──東基呂信雄院長。既是妻子又是作者,我總是努力跳開妻子的角色,卻又不自覺的回到妻子的身份。常常,我擔心對呂院長的觀察、記錄不夠客觀,也常常,我快樂的想著:「我把他寫得真貼切,捨我其誰!」。
這一段爬格子的日子,我不僅充滿好奇的走了一遭東基的草創、繁盛、衰微、重振和宣教士的美麗人生,也第一次這麼深刻的認識自己的丈夫。對於攜手走過的人生,我們由衷向上帝獻上無以為報的感激。
感謝「天下」的伙伴陪伴我度過寫作的挫敗和瓶頸,感謝遠居海外,天天在祈禱中惦記我的年邁雙親,童年時候,父親伏案閱讀寫字的身影和母親的精彩床邊故事,為我的心田撒下了文學的種子。
這一趟寫來,我衷心感到幸福。
是啊!撒種、耕耘、分享、分擔的人生,何等美!何等有希望!
每次讀到宣教士捨己愛人的故事,我的內心總是感動莫名。
沒想到後山一所小醫院,有這麼多(六位)醫療奉獻獎得主,而這麼偏遠的台東竟有一位擁有「美國醫務管理學院」院士榮銜的醫院院長。據我所知,亞洲僅有三位「美國醫務管理學院」院士,東基呂信雄院長正是其中之一。台東基督教醫院真是一所讓人稀奇的醫院。 透過作者的溫柔筆觸,這所醫院的創始、興旺、衰微到起死回生,真實完整的呈現眼前,讀者隨著引人入勝的情節看見宣教醫護視病猶親的感人見證,和生命的強韌、脆弱或悲或喜,也看見了後山醫院在困境中的掙扎、努力。
我真希望大家都來讀這本載錄著真、善、美,引人深思發人深省的好書,尤其希望全國的醫學生、醫師、醫療工作者都人手一冊。東基宣教醫護身體力行、視病猶親和尊重生命的榜樣,是冷漠醫病關係的一泓暖流,是以賺錢為職志的行醫者的當頭棒喝,更是指引社會人心的一盞明燈。
一粒麥子落在後山,願上帝祝福落在後山的種子── 台東基督教醫院,結實百倍。更願人人都成為家庭、工作崗位、鄰舍間,甚至陰暗處的一粒充滿希望與愛的種子。
──社會公益終身義工
兒童性侵害、婚暴受害婦女心理諮商及婚姻協談資深工作者。 1986年~1997年投身於山村小雛菊、婚暴婦女、亂倫受害孩童的輔導、重建工作。在花蓮善牧中心草創期曾為了護衛小雛菊,而遭人口販子痛毆受傷;雖然看盡人性的醜陋與絕望,仍由衷覺得人生何等美、何等有盼望。1997年夏,移民加拿大,邊進修邊陪伴心靈受創者走過陰霾,在美麗的白石鎮上建立了一所華人教會。 2003年與夫婿呂信雄(現任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及家人返台定居台東,參與東基的改建與募款工作;且未曾忘情受創的孩子和婚姻困頓的家庭,持續參與協談與救助工作。 喜歡寫作,著有《希望在四季》(皇冠),作品常見於《中廣月刊》、東基《一粒麥子雙月刊》。有朝一日想全家組個熱門樂團瘋狂地彈唱,也夢想擔任彌賽亞合唱曲的女低音獨唱,更想和丈夫到比台東更匱乏的地方為人編織希望。
2005/05/30
BGB21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477-0
274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