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書籍介紹

人老了是不是一定會生病?就不中用了?老人一定會成為家人的負擔?長久以來科學界與社會大眾對於老化的負面態度,再加上以往的研究只注重老化所帶來的失能、病痛與老人的實際年齡,而非老化的正面價值與意義。

在這樣的環境下,麥克阿瑟研究誕生了,將成功老化的新知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麥克阿瑟基金會,委託十六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進行跨學科的研究計畫,針對一千位身心狀態極佳的老人,進行長達八年的追蹤研究,以找出「成功老化」的因素;對幾百個瑞典雙胞胎進行詳細研究,以確定遺傳與生活方式在老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藉由科學化的研究方法、眾多的例子與確鑿的數據,讓你不得不相信,健康確實有方,活力可以久久。

導 讀  優雅的步入成功老年 劉秀枝
緣 起  老人學新境界:麥克阿瑟基金會成功老化研究
前 言  美國的老人:長壽新趨勢

第一章  打破老化的迷思
第二章  老當益壯的成功之道
第三章  「正常老化」
第四章  先天還是後天?
第五章  如何在晚年避免疾病與失能
第六章  運動與營養對健康的影響
第七章  運動之外:老年人保持與增強體能的策略
第八章  老年人如何保持並強化心智能力
第九章  抗老秘方
第十章  人際互動
第十一章 老人的生產力
第十二章 迎接高齡化社會

中英文專有名詞對照  

自序 老人學新境界:麥克阿瑟基金會成功老化研究

本書探討的是有關人類老化的三大基本問題:成功老化的意義為何?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成功老化?社會如何幫助更多人做到成功老化? 從19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美國社會意識到高齡人口大量增加對於社會、經濟與健康照護的影響,老人學(有關老化的研究)及老人病學(老人的健康照護)的研究因而蓬勃發展。

可是到了80年代中期,這股研究熱潮卻開始有了停滯不前的跡象。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老人學領域缺乏扎實的概念基礎,無法對老化的各個領域如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進行全盤的瞭解。當時的研究只注重老化所帶來的失能、病痛與老人的實際年齡,而非老化的正面價值與意義。

此外,一般人也低估了生活型態和心理因素對於老人身心健康的影響。而麥克阿瑟研究,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 1984年,麥克阿瑟研究基金會召集了一群研究老化相關問題的學者,一起致力於找出「新老人學」的概念基礎。

我們的計劃是:進行長期的研究,蒐集必要的資訊,以改善美國老人的身心健康狀態。 研究小組共有十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神經心理學、流行病學、社會學、遺傳學、心理學、神經學、生理學、老人醫學。

我們希望藉著這項跨學科的研究計劃,為美國老人的老化過程,開拓新的視野。 麥克阿瑟研究(包含好幾十項個別研究)的根基是我們對於「成功老化」的概念,也就是能讓人在老的時候還能擁有良好的身心狀態與機能的各項因素。

我們強調的是老化的正面意義,希望能發掘老化長久以來為人忽視的一面。我們的目標是要跳出實際年齡的侷限,找出能讓人在老的時候還能維持、甚至強化身心機能的遺傳、生物醫學、行為和社會因素。

簡而言之,我們試著指出到底是哪些因素讓一位八十歲老人能活力十足地參加越野滑雪,另一位老人卻得病懨懨地坐在輪椅上。我們在本書第二章會先提出成功老化的各項關鍵因素,然後在後續的篇章中一一詳細說明。

長久以來科學界與社會大眾對於老化的負面態度,對我們來說是一大挑戰。我們非常感謝麥克阿瑟基金會的支持,提供了超過一千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幫助我們成功克服這項挑戰。各項研究計劃中包含許多不同的型態,包括:針對一千名身心狀態極佳的老人,進行長達八年的追蹤研究,以找出身心成功老化的因素;對於幾百名瑞典雙胞胎進行詳細研究,以確定遺傳與生活方式在老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在實驗室中研究老人對於壓力的反應;以及關於人類與動物腦部老化過程的十幾項研究。

連續十年,麥克阿瑟研究小組約每二、三個月就開一次會,討論進行中的概念與方法,報告個別研究的最新發展,並分析研究數據。

當我們開始做這個研究時,老人學領域中完全沒有跨學科的合作。不同領域的專家各自為政。但不久之後,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各自的專長,從基礎的生物學研究到行為學、社會科學,都無法完全解決研究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麥克阿瑟基金會希望能透過長期、密集的合作方式,建立起真正的跨學科科學研究。小組的成員結合彼此的專長,拋棄本位主義,互相交換概念、方法與分類系統。我們希望藉由不同的角度,去深入瞭解共同的核心主題:如何在老年階段保有良好的身心機能。「成功老化」迅速躍升成為「新老人學」的主要探討課題。

1987年,美國《科學》期刊首開先例,打破疾病架構,重新定義成功老化。之後有將近一百份的科學出版品相繼出現,而成功老化也成為幾次大型全國及國際會議的討論主題,包括全球規模最大的老人學學者團體:美國老人學會的年會。歐洲的研究團體,包括位於柏林的普蘭科人類發展研究所、北歐雙胞胎登記紀錄,也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成功老化的議題。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老化計劃也在七個國家展開廣泛的成功老化研究。

然而,麥克阿瑟研究最大的影響,或許要算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最近擬定的美國老化研究議程。這份關係到未來十年老人學與老人病學的研究藍圖,充分反映了麥克阿瑟研究計劃的觀點。

美國老化研究所以及其他美國健康研究所的單位,都已提撥資金成立研究計劃,希望能對成功老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1995年,麥克阿瑟老化研究由於對老化研究的重要貢獻,而獲頒Allied-Signal獎。

本書集結了眾人的智慧,將如何成功老化的新知呈現在讀者眼前。我們把麥克阿瑟研究計劃所得的資訊,應用在社會上的老化現象。這項研究的成果,將提供中老年人如何增加自己成功老化機率的策略,也為成功老化的社會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羅伯.康恩 作者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及公共衛生榮譽退休教授,同時也是該校社會研究所的榮譽退休研究員、美國藝術科學研究院成員及麥克阿瑟基金會成功老化研究小組的成員。現年八十一歲。
約翰.羅伊 作者
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暨西奈山醫院院長。從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小組成立以來,便擔任該小組的主席。他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的成員。現年五十四歲。
張嘉倩 譯者

台大外文系畢,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醫院翻譯、中興及交通大學外文系口筆譯講師。現就讀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外語教育博士班。譯有《活力久久》、《親密育兒百科》(皆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著有《英文榜首》(經典傳訊出版)。


1999/11/22

BGH01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27-3

256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