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這本書的十一個故事大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要創造醫療佳績,醫學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有「心」、且勇於改變,才能更上層樓。
譬如艾卜佳醫師,因為有心,想出前所未有的評量表,來評估嬰兒的健康狀況,使產科的表現立刻有如脫胎換骨;
又如渥偉克醫師,因為全心希望提昇囊腫纖維症的療效,不斷研究改進,他所屬的費爾維大學兒童醫院在這方面的表現,始終領先全美所有醫院。
其他如戮力消滅小兒麻痺、減少前線士兵死亡率、爭取每個早產兒的生存機會……莫不是本於用心和勇於改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書觸及兩個醫界非常關切、但少有人談得如此深入而精采的話題:「薪事誰人知」和「纏訟」。
難怪《時代雜誌》(TIME)讚美葛文德「文筆犀利如手術刀,目光如X光,能見人所不能見者」。
序
1 禍手
2 一個都不能漏
3 浴血
4 裸
5 纏訟
6 薪事誰人知
7 死刑室醫師
8 戰到最後
9 艾卜佳評分表
10 醫師的成績單
11 我的印度之旅
後記
葛文德
我一直無法忘懷在醫學院最後一年碰到的一個病人。那時,我輪到內科見習,輪完後,我就畢業了。資深住院醫師分派了三、四個病人給我照顧。其中有一個是七十幾歲、滿臉皺紋的葡萄牙裔老太太。她說她全身疼痛,老是覺得疲倦,咳嗽,沒發燒,脈搏和血壓都正常,檢驗報告顯示白血球數高得出奇。從胸部X光片看來,可能是肺炎——也可能不是。為她診治的內科醫師讓她住院。我按照內科主治醫師的囑咐,為她做了痰液和血液的細菌培養。由於猜她可能得了肺炎,因此也為她注射抗生素。我每天早晚兩次巡房都去看她,查看她的生命徵象、用聽診器聽她肺部的聲音、翻翻檢驗報告。每天,她看來都是老樣子,咳嗽,但沒有發燒,一直覺得不舒服。我們給她打了抗生素,等她慢慢好轉。我心想,她會好的。
一天早上,七點巡房的時候,她說她晚上睡不著,而且一直冒汗。我們查看她的病歷紀錄:沒發燒,血壓也正常,心跳速率或許比以前稍微快了一點。就這樣,看來和前幾天早上沒什麼不同。資深住院醫師囑咐我,繼續注意她的情況。我說,當然,沒問題。中午,我心裡盤算半夜去看看老太太。我後來才發現,那天早上,那位資深住院醫師又去看了她兩次。
之後,我常常回想這件事。當時看起來這實在只是件小事。可是住院醫師那天早上跟我們巡房,看了老太太之後,他意識到狀況有點不對勁,所以掛在心上。早上巡房時,也掂量了一下我照顧內科病人的情況——他看到的是一個醫學系四年級生,這回在內科輪完就畢業了,要去一般外科當住院醫師。他相信我嗎?他就是不相信,所以自己又去看那個病人。
看病人可不是兩秒鐘的事。老太太的病房在十四樓。那天,我們不管開晨會、吃自助餐,幾乎都是在地下一樓和二樓。醫院電梯總是要等上老半天才來。那天還有一次教學研討會是他負責的,他大可像其他醫師一樣,等有問題,護士呼叫之後,再過去看,或是叫下面的住院醫師去看。但他還是自己去了。
他第一次去看的時候,老太太發燒到三十八度八,於是從鼻套管給她更多的氧。第二次去看,又發現她的血壓掉下來了,護士給她換了面罩式的呼吸器,並且把她轉入加護病房。原來老太太已從抗藥性猛爆型肺炎演變成敗血性休克。等到我知道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已經沒事了——老太太換了新的抗生素,正在打點滴,該用的藥也都用了。因為那位住院醫師的認真和細心,病人才撿回一條命。老太太恢復情況良好,不到二十四小時就退燒了,不必再用呼吸器,再過兩、三天就出院了。
你看,失敗是那麼容易,一不小心就完了。要怎麼樣才能避免呢?在我當醫學生和住院醫師的時期,我最希望自己具備的是好的能力。但是那天,那個資深住院醫師的作為給我很深的啟發:光是能力還不夠,你必須掌握的,不只是病人肺炎的進展以及治療得宜,而是在既定的條件之下——在那特定的時間、地點,以當時可用的資源和人力——掌握細節,及時出擊。我們必須洞視成功背後的幽微,但只是知道還不夠,還必須願意去做。
我們常常在偉大的運動員身上去找尋卓越的祕密。對於像我這樣的外科醫師,運動員的確有可以師法之處,他們的毅力、辛苦的練習和追求精確,在在都值得我們學習。但醫學這個領域還是和運動場不同,運動員失手,頂多是被扣分,醫師失手,病人可能就沒命了。我們真的輸不起。此外,在醫學上,我們的對手是疾病,目標是使每一個人活得久,活得健康,但規則呢?其實,還不明確,也還有很多未知。醫學知識浩瀚無涯,我們愈有斬獲,愈發現我們知道的還是不夠。我們希望能夠做到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既精確,又能維持一定的水準。像在我們的醫院,為了治療一個病人,可能要好幾百個人通力合作,從實驗室技術員、輪班的護士到負責氧氣供應系統的人員。我們不只是努力工作就好了,還必須表現出對病人的親切與關心。醫學之所以讓人又愛又懼,正因為我們的成敗關係到病人的生死,也因為醫學牽涉到的層面實在複雜。
書評
高雄長庚醫院外科部 莊錦豪
坦誠、精準、創新——從台灣外科醫師角度看葛文德醫師新作「開刀房裡的沉思」
不少外科醫師看過或聽過美國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印度裔醫生葛文德(Atul Gawande)寫的一本書「Complications」,中文版譯名為「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由廖月娟女士翻譯,天下文化於2003 年10 月出第一版。主要從住院醫師訓練時的觀察,領悟到醫學的不確定性,從而探討醫師適任性,師徒傳承以及相關醫學倫理等平常時候都會碰到,但極少數醫師為之發聲,引起共鳴的問題。葛文德醫師筆鋒犀利,廖女士譯功一流,使該書能成為少數在國內之外科界引發巨大回響的著作。 相隔不到四年的2007 年4 月25 日,同一出版社同一翻譯者,又將葛文德寫的第二本書「Better by Atul Gawande」,翻譯出版,中文書名訂為「開刀房的沉思」,副標題為「一位外科醫師的精進」。
這本書的張力和給我的震撼,絕不亞於葛文德的第一本書。記得去年(2006 年)10 月到芝加哥參加美國外科學院的年會,特別聆聽其中一個名為「Surgical Errors and Adverse Outcomes:Impact on Surgical Residents」的專題討論。三名演講者之一,即包括Atul Gawande,當時正好奇這小子才初出茅廬,即在ACS 這種美國外科界菁英雲集的大會大放厥詞,膽子真不小。沒想到日昨在書店看到他的續集,對他本業之外勤於收集資料並寫作的功力,不得不刮目相看,很自然地,304 頁的一本書,就如餓虎撲狼般,一個晚上就啃完,接著換成我—一名台灣土生土養的外科醫師,反芻回饋讀後的感想。
先從該書的「後語」說起,葛文德不甘心一輩子成為美國醫療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少了他一個也無所謂,他要成為「異數」,於是努力尋找成為「異數」的五個努力方向-隨口問問,別猛吐苦水,找目標計數,勤於寫作,勇於改變。這本書所記述的內容,正是將「葛五條」發揚光大的寫照。
洗手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做上幾次的動作,但是能將醫謢人員勤於洗手,杜絕感染的想法,做法,寫成饒富趣味,可看性極高的文章,就需要相當程度的筆功。葛文德從醫院感控人員宣導洗手,却徒勞無功,進入歷史上第一個將洗手減少產褥熱的Ignac Semmelweis醫生(1818-1865)的故事,再導向正向偏差(positive deviation)的做法,讓院內同仁主動參與,勝於苦口婆心的勸導。葛文德把看似枯燥無味的題材,炒成生花妙味的第一章,接下來的每一道菜,就不由得讀者不去品嚐。屢勸屢敗的院內感控人員,在絕望之前,不妨捧讀本書第一章,必定心有戚戚焉看到一線曙光。
伊拉克戰爭搞得布希總統灰頭土臉,但是有一點絕對可以讓他與美國外科醫界的人揚眉吐氣,就是戰場創傷死亡率,不再是多年不變的25-30%,2006 年底的報告,顯示九成傷兵都能救活,法寶無他,各級野戰醫療院所,都能謹守分寸分層負責,儘快控制傷勢,記錄交班細節及預後,需後送者,在第一時間轉出,不會無謂地在前線做複雜處置,耗費人力物力。
身體檢查這件事,常常讓醫生誤觸界限,冤枉栽在醫療糾紛裏。過去老師帶學生做身體檢查,重點多放在技術層面的傳授,教導學生怎麼聽心音,怎麼做肛診。但是「身體檢查要摸那裏,要怎麼摸,由於界線模糊,極容易侵犯到病人的隱私權」,因此控告醫師性騷擾,或醫師,尤其是女醫師,遭到病人鹹豬手的案例,層出不窮。這本書很意外地讓我們發現,強調人權至上的美國,並沒有明文規定,醫師給病人體檢時,一定要有陪診人員或護士在場。有些州有立法,規定「對乳房與生殖器施以醫療目的之外的觸摸,應視為性侵犯而加以處罰」。但是醫療目的的觸摸,與非醫療目的的有何不同?除非太明顯的動作,否則不易界定。英國就有嚴格的規範,「不管你要做乳房或直腸檢查,那怕只是摸摸腹股溝的脈搏,尤其是碰上年輕女病人,如果沒叫陪診人員,你就是自找麻煩的大傻瓜」。葛文徳的父親,是美國中西部小鎮的泌尿科醫生,由於謹守分寸,言談舉止得體,事前一定說清楚要檢查那裏,由病人自己寬衣解帶,凡私處一律戴手套觸診,女性則請女護士在場陪診,因此行醫多年,不曾碰到醫療糾紛。
一輩子行醫不曾碰到官司纏訟的外科醫師很少。在美國律師多如過江之鯽,興訟更是家常便飯,但本書提到遭受醫療疏失之害的美國家庭,有98%沒有提出告訴,找不到接案的律師或害怕訴訟,都是原因,但醫生付給保險公司的醫糾保險金仍然偏高,主要是一旦法庭相見,就是金錢人力與精神耗費的開始,而且所費不眥。作者從疫苗接種的賠償救濟機制,探討成立就濟基金的可行性,雖然無法提出解決之道,但拋出議題討論,也不失其可看性。
行醫是救世濟人的行業,薪事這種敏感的話題,一般醫師都不願談,彷佛「愈在意收入多少,愈會被人懷疑醫術不佳」。但是八O 年代初期,有多篇報告指出,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認為醫師『太愛賺錢』,的確,美國醫師的收入,為一般受薪階級的七倍以上,比其他工業國家的三倍高出非常多。台灣醫師的收費,一向比美國低數倍到十數倍,實施健保以後,台灣外科醫師薪水往下降,心情往下探的情形,每況愈下,雖然可以糊口,和美國醫師比,仍只能自嘆弗如。還好,我們的制度穩定,一般醫師不必為病人的不同保險背景傷腦筋,也不必開口閉口和病人談錢,在高效率的台灣醫界,病人就醫的可近性,方便性,冠蓋全球,而醫生只管醫療,少涉保險給付的繁瑣,未必不是一種福氣。
身為醫生,我們經常會面臨病人死亡或併發症。一兩個個案,或許不足以影響整體治療成績,但如果拿自己的和同儕的成績做比較,除非表現非常突出,多數醫生不會也不習慣野人獻曝,怕自曝其短。但是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同儕間治療成績的比較,已漸難避免,何況不管美國的保險公司,或台灣的健保,逐漸傾向「論質計酬」,坦白面對自己的弱點, 尋求卓越的表現,將成為在各專業勝出的不二法門。葛文德在「醫師的成績單」一章裏,特別指出「卓越的表現在於是否能夠看出每日成功率99.5% 與99.95%之間的差別」。他也指出平庸並不丟臉,而且是絕大多數人的命運,但是「選擇那一位醫師為你開刀,由於關係性命及孩子的未來,沒有人會馬馬虎虎,一定選擇最好的」。
這本書還有其他章節,討論印度外科現況以及小兒痲痺症的防治,參與死刑作業的醫學問題,以及Apgar score 等等,與台灣外科醫師所關切的議題較遠,不為文討論。但縱觀全書,可以發現葛文德醫師的視界,和他所關切的醫療範疇,已經遠遠超越第一本書。本人有幸先睹為快,將內容及心得摘錄於本文中,希望能做到不失原義,甚至正確傳達本書之精髓。也盼望有興趣的台灣外科醫師,不要錯過這本好書。
最後,仍要回歸到「葛五條」,每一條看似簡單,但是真要奉行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尤其寫作,葛文德可以藉之紓發自己的怨氣,也讓自己變得更深思熟慮,但是在台灣,寫作已經成為教育上嚴重的問題,單看今年大學國文學測的作文,竟有2104 人拿零分可見一斑。根據商業周刊1012 期的報導,台灣大學生,即使到畢業,寫作質量可能趕不上哈佛大學大一新生。
台灣的醫生,尤其外科醫生,大多絕頂聰明,才智不是問題,願不願動腦筆耕才是問題。寫作也許不是那麼地迫切性,但是外科醫生願不願意動刀之外多動動腦,汲取醫學新知,浸潤人文倫理的書籍,洗滌自己的心靈,値得大家深思。
著名外科醫師、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暢銷書作家、非營利組織領導人。
美國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一般外科和內分泌外科醫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管理學系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提爾(Samuel O. Thier)講座」教授、阿里亞尼醫藥創新中心(Ariadne Labs)執行長、非營利組織 Lifebox 的會長(Lifebox 致力於提升全球各地的外科手術安全)。2018 年巴菲特、貝佐斯和摩根總裁戴蒙聯手新創醫療保險機構,選任葛文德擔任執行長,為美國的醫療與健保尋找解方。
曾入選 2010 年《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兩度獲頒美國國家雜誌獎、美國醫療服務研究協會(Academy Health)最具影響力獎、麥克阿瑟研究獎、以及路易士.湯瑪斯科學寫作獎等。
自1988年起擔任《紐約客》主筆,著有《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開刀房裡的沉思》等書,皆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2007/04/24
BGH09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9053
304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