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多動腦  不會老
優惠價
85
$187

多動腦 不會老

書籍介紹

你想知道如何預防中風與失智症嗎?

老人家看醫生、吃藥要注意哪些事?

怎麼樣的頭痛要馬上去看醫生?

國內研究老年失智症的權威、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醫師,累積近三十年的臨床經驗,並隨時與世界最新醫學研究接軌,給你所有關於腦部問題的最正確知識。

序 逃過兩條鱷魚之口 柏楊
序 神經牽動的心弦 張茂松
序 一位不斷學習的醫師 李良雄
自序 女人中年,要健康快樂哦!

第一部 別怕阿茲海默症
「輕度知能減退」與「疑似失智症」
多動腦 不會老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方法
少吃,可以遠離阿滋海默症?
如何處理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行為問題?
腦退化,心依然柔軟
阿茲海默症治療有望

第二部 遠離中風
暫時性腦缺血──中風前兆
遠離中風
淺酌可預防腦梗塞
十六歲也會中風
知能障礙有可能是中風了
大腦有代償功能

第三部 做個聰明病人
說,還是不說?
安慰劑不只是安慰劑
請問您吃什麼藥?
只是問問醫師,也要兩百元嗎?
我的病人是醫生
不知道就沒事
頭暈?請說清楚,講明白
要開刀?數據拿來看
醫師會被科技取代嗎?

第四部 照顧長輩
老人家生病該看哪一科?
老人家服藥有撇步
遠距照顧媽媽
一定要綁嗎?
今夜我一人

第五部 神經科常見的問題
麻將癲癇
眼皮跳跳跳,會不會是要中風了?
半夜不乖的腳
我的腦子確定沒長東西嗎?
肌抽躍
我的小病人
讓你半夜痛醒的腳抽筋
可開刀治療的失智症──常壓性水腦症
我的頭痛是高血壓引起的嗎?
手抖,不一定是巴金森症
巴金森症患者的視幻覺
惱人的腕道症候群
烤熟的鴨子飛了──談偏頭痛
記憶力減退與短暫失憶

女人中年,要健康快樂哦!

一位五十歲的朋友和她讀國三的小孩發生爭執,小孩頂撞她:「妳不知道我現在是叛逆期嗎?」她立刻反擊:「叛逆期有什麼了不起!你老娘現在可是更年期哩!」 四、五十歲的一群就像三明治一樣,夾在兒女與公婆父母之間。有人的兒女正青春叛逆,有人得承擔兒女升學就業或婚姻的壓力,還有人在兒女成家立業後感受到「空巢期」的失落。而此時公婆父母都已逐漸邁入老年,慢性病悄悄降臨,需要照顧甚或經濟上的援助,這擔子往往就落媳婦、女兒身上。

我的門診常有中年女性一手扶著父親,一手攙著母親來看病。當然扶攜的對象也有可能是公公或婆婆。 這些仰蓄俯育,一肩兩挑的中年婦女自己也逐漸感受到老化的滋味。眼睛無法對焦,餐廳裡的菜單看來霧煞煞;動不動就腰酸背痛,不是腰椎退化,就是骨質疏鬆;心急氣躁,做起事來丟三落四,不免懷疑是否患了失智症,其實常是焦慮、憂鬱或停經症候群。

不少女性在停經後為停經症候群所苦,如臉部潮紅、夜晚盜汗、心悸、陰部乾癢、失眠、憂鬱、情緒不穩等,以女性荷爾蒙治療非常有效,但是否應該長期使用,目前並沒有標準答案,需要醫師與婦女審慎的對使用目的(如預防骨質疏鬆)、使用方式(天天或週期性使用)、藥物投與方式(如口服、貼劑或藥膏等)、禁忌與副作用充分討論後,把好處與壞處放在天平的兩端秤一秤後,再作定奪。

以台灣目前的「平均餘命」來看,女性在停經後還可活上三十年,超過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只是此段時期卻常伴隨著許多慢性病纏身。 多年前,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士每個月帶九十歲的母親來看病,母子一團和樂,構成一幅很美的圖畫,每次只要一看到他們,我就深受感動

。後來老太太不幸中風住院,每天來病房照顧的都是四十~六十歲的兒女輩,孫子輩只是偶爾來探望,進而觀察其他慢性病患也是如此。年輕人也許是功課繁重,或事業正在起步、衝刺,所以騰不出時間。以此情況,當第二代的中年人到了七、八十歲,一旦生病住院,能否期待已經四、五十歲的第三代如同他們侍奉父母般的殷勤呢?

當今四、五十歲的處境就像是「雙城記」的開場白:「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壞的是必須挑著奉養上代,養育下代的重任;好的是人生閱歷豐富,處事漸趨圓熟,面對現實的衝擊較能接受。照顧雙親長輩時,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疾病症狀,可以作為警惕,早做預防,以便自己有個健康快樂、從容優雅的老年。

劉秀枝 作者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科主任。曾任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院研究員、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住院醫師、科主任。著有《當父母變老》、《多動腦不會老》〈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神經線上的奏鳴(藝軒出版)

2003/06/03

BGH05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130-5

204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