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一九九二年,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一書,迅速風靡了兩岸三地及全球華人社會,除了感動無數顆讀者的心靈外,也引發了「文化散文」的寫作風潮與流行;之後的《山居筆記》更為轟動,除了在台灣獲得了「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馬來西亞票選他為「最受歡迎的華文作家」。
二○○四年七月,余秋雨推出最新鉅著《借我一生》,全書共三十三萬字,分成五卷二十五篇,這是他首度動筆寫下成長史。他在父親天天緊鎖的抽屜,發現大量的文字資料與借據,於是帶著這些父親生前的時代疑問,逐一尋訪家族的人生經歷,在十九世紀後期上海與浙東的興衰幽微中,找到文學感悟的寫作力量。
擅長於文體的創造和實驗的他,調理真實經歷的節奏,不同於傳記或回憶錄,創出「記憶文學」,呈現深厚的文學本性。這是一部獨創的、真實的、感人肺腑的「記憶文學」,借這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我們得以注視生命的偉大。
專文余秋雨的記憶文學《借我一生》 卓嘉麟
第一卷
第一章 長輩的山
第二章 鄉間的事
第三章 舊屋與旗袍
第四章 祭侄帖
第五章 獨身的叔叔和姨媽
第二卷
第一章 戴黑邊眼鏡的青年
第二章 叔叔走了
第三章 一物一物
第四章 冬天的斯坦尼
第五章 絳紅的泥水
第六章 關閉的窗戶
第七章 吳石嶺
第八章 半山失蹤
第九章 隱祕的河灣
第三卷
第一章 駱駝殿堂
第二章 有人敲門
第三章 我能聽到
第四章 濕漉漉的落葉
第四卷
第一章 那麽走吧
第二章 從廢墟到廢墟
第三章 紅緞虎頭鞋
第四章 房主不在屋內
第五卷
第一章 墓地和法院
第二章 那一疊紙條
第三章 借住何處
卓嘉麟
余秋雨的記憶文學《借我一生》 卓嘉麟
一
余秋雨先生的父親在年前去世,家人打開他天天緊鎖的私人抽屜發現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這些文字資料為什麼留存到生命的最後,卻又不願意在生前讓後輩看見?由這些疑問出發,余秋雨先生開始逐一尋訪自己前輩的人生歷程,發現最重要的答案已經隨著父親的去世而永遠失去。這種幾天之間的咫尺天涯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寫作衝動,並找到了文學感悟的基點。
二
父親的人生歷程牽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媽,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每人都是典型,組合成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一次次闖蕩上海、又一次次敗退回鄉的兩個浙江家庭的興衰史。余秋雨先生從童年開始,用近似於《鐵皮鼓》中那個小男孩的目光,注視著長輩們的一切,也注視著一九四九年以後浙東農村的社會變革和人情世故。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注視到這些親人的坎坷、遭難、直至死亡。
《借我一生》以這些普通人的群像,勾畫了一部真切具體的現代民間生態史。
三
由於一切由自我感覺出發,全書的主角很快從前輩轉移到作家自身。因此,現代民間生態史只是成了背景,真正的著筆重點是一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這中間,包含著作者對於文革災難的民間版本、對於由「大揭發」和「大批判」組接成的整人模式、對於二十幾年來經濟轉型和文化保守主義之間的巨大落差、對於仕途和學界的社會百態,特別是對於文化災難的復燃機制和蔓延機制,都作了一系列描繪與思考。
其中很多內容,與近十年間作者被謠言與誣陷一次次圍攻的話題,構成了有趣的對照。讀了這些篇章後讀者就能明白作者為什麼多年來不作自辯的原因。余秋雨先生在完成本書後告訴記者:「我與父親經常見面,在文革中還為他起草了幾十萬字的申訴書,仍然不瞭解他的許多人生選擇;現在那些大批判專家並不認識我,卻為我編造了那麼多的往事,還評述了那麼多年,實在是反映了中國小市民文化圈最可笑的一個特徵。他們如果哪一天要開始探詢自己父親的人生軌跡了,就會明白臆想他人是多麼荒唐。」
作者在敘述自己的人生歷程時,表現了一種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立足大地、扣問世界的轉型期精神選擇,也表現了這種精神選擇所帶來的為難與孤獨。
四
余秋雨先生不把這本書當作自傳和回憶錄,而是稱之為「記憶文學」,強調了它的文學本性。
這種文學本性的主要特徵並不是虛構,而是結構。作者發現自己的真實經歷中有一些重要而不具有文學性,有一些則相反,看似不太重要,卻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他便把具有文學價值的部分集合起來,調理節奏和重心,形成結構。這種結構,比虛構的故事更具魅力。例如書中由吳石嶺出發再回到吳石嶺收尾的拋物線結構,吳石嶺中有關半山古書的傳說和幾度讀解,祖母、叔叔、姨媽、表哥的人生遭遇,他們最終以墳墓構築成一部無字天書的玄祕象徵,以及「金牙齒」在關鍵時刻一次次現身的宿命,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學質素。
此外,作者把妻子馬蘭和岳父、岳母的真實事跡自然地穿插其間,使文學結構更加豐盈和靈動。
余秋雨先生擅長於文體的創造和實驗。本書以平正、真實的記憶性內容組建成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貫通成一部史詩的努力,都具有重大意義。此外,本書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出全方位的表現力度。余秋雨先生對記者說:「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04/07/30
BLC03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334-0
653
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