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
優惠價
85
$408

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

書籍介紹

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與大學規範化的文化史課程不同,只探討一個現代人應該對漫長的中華文化史保持多少記憶。

探討牽涉到一系列文化理念,因此所有的課程似乎又變成了一門「文化哲學」。它測試了當代大學生在文化方面的已有記憶,也測試中國文化,看看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占據了後代的心。

每次課程結束之前,學生們都會隨口問余教授幾個與課程無關的問題,這樣的問答,都是力求其快的「閃問」「閃答」。 這本書根據課堂錄音出版,為了讓台灣學生也參與,余秋雨先生又對台灣大學的同學做了「閃問」「閃答」,快速的直覺反應常常會出錯,但他相信,這部分很可能在全書中最受讀者歡迎。

自序

第一部份 閃問
一、北大的閃問
二、台大的閃問

第二部份 課程
第一課 童年的歌聲
第二課 文明的咒語
第三課 古老王朝的歸來
第四課 文明的胎記
第五課 稷下學宮和雅典學院
第六課 人類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課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課 道可道,非常道
第九課 尋找真實的孔子
第十課 一路冷遇成就的偉大
第十一課 黃昏晚風蕭條
第十二課 君子的修身與治國
第十三課 關於稷下一項記憶的爭論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
第十五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
第十六課 一個真正的世界奇跡
第十七課 長江推舉他出場
第十八課 何為詩人
第十九課 「二十四史」的起點
第二十課 漢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馬遷的目光
第二十一課 《史記》的敘事魅力
第二十二課 混亂和美麗同在
第二十三課 如果換了文學眼光,三國地圖就完全改變了
第二十四課 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五課 一座默默無聲的高峰
第二十六課 光耀千古的324個字
第二十七課 中國第一個知名的大畫家
第二十八課 山川間的文明融合
第二十九課 胡漢相融共強
第三十課 中華文化為什麼會接納佛教
第三十一課 一種文化的制高點
第三十二課 盛唐是一種心態
第三十三課 詩的時代
第三十四課 頂峰對弈
第三十五課 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第三十六課 多記一個名字
第三十七課 夕陽下的詩意
第三十八課 精雅大彙集
第三十九課 一些讓人難忘的宋代文人
第四十課 短暫而豐富的九十年
第四十一課 文化集權下的沉悶
第四十二課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三課 遠方的目光
第四十四課 走向現代的困惑

我以整整一年的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比較特殊:一,師生之間有很多討論,每次課後學生又會提出很多文化問題要我快速問答,名曰「閃問」;二,全部課程都由香港鳳凰衛視播出。

我們的課程在電視臺播出的第一個月,就有很多讀者來信要求出書;從第二個月開始,參與課程的一些北大學生已經成了「亞明星」,不少觀眾能夠隨口說出他們的名字。一位台灣教授問我:「男學生都那麼帥氣,女學生都那麼漂亮,學問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選的?」我說:「沒有挑選,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當這種美色與古老話題聯在一起的時候,新舊之間互相映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魅力。」

這本書的初版在大陸很受歡迎,短短的時間內就銷售了十二萬冊。據讀者反映,大家最感興趣的居然是「閃問」部分。台灣最重量級的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讀了之後竭力主張此書在台灣出版,又建議加入台灣大學學生對我的「閃問」。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就把我的初版書稿交給一部分台灣大學學生傳閱,然後請他們提出問題。台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快就來了,我一一作答。與此同時,我又補充了與北大學生的一些問答。

相比之下,北大學生的問題比較銳利、重大、活躍、有趣,台大學生的問題比較含蓄、雅致、誠懇、天真。我努力用完全相同的態度來回答兩邊的問題,但是,提問者的不同口氣也悄悄地左右了我的口氣。好在大家都知道,我心中歷來缺少政治座標,因此說重說輕都是出於文化。我把與兩所大學學生的問答,放在全書之前。

由於兩所大學學生的共同參與,我這本書的新版就變成了現在的書名——《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

書中的主體內容,就是我在北大開設的課程。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華文化史。但是這部中華文化史與同類著作不同,是我對當代人「文化記憶」的探尋。這種探尋,包括「已經擁有的文化記憶」和「應該擁有的文化記憶」兩個部分。為了弄清這兩個部分,我在講課現場對北大學生進行了一次次測試。

本書表明,我主張當代人「應該擁有的文化記憶」,比較側重於早期。理由是,那個時期創建了中華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頓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後來那些漫長的歷史走廊,儘管故事多多,則不妨快步走過。這種格局,我在《尋覓中華》一書中已經有過書面表述。《尋覓中華》的台灣版,收在爾雅出版社的《新文化苦旅》中。

我與兩所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那麼深入的心靈交流,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潤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潤文化。中華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輕而又美好的生命來滋潤它。如果沒有今天的滋潤,那麼,即便是奉為天書聖典,它也只能風化。

余秋雨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余秋雨 作者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10/10/31

BLC064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6215

446

739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