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爸,我可以開車嗎?」他問,我坐著看報。「不,兒子,不可以。」我說,眼睛仍盯著報紙。「為什麼?」「因為我說不可以。」「可是爸!」「不行就是不行!」「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接著他便跑進房裡,砰一聲甩上房門。幾秒鐘後他打開門。「我演得好嗎?」他問道。「很好,很好,」我說,「演得很棒。」
艾格斯的父母在他二十一歲那年,於短短三十二日內相繼過世。面對突如其來的家變,他不僅成了「孤兒」,還得扛起撫育年幼弟弟的重責大任。為了生存,他苦中作樂,把自己不尋常的人生遭遇化作一齣插科打諢的荒誕劇。在笑鬧中,流露出一絲淡淡的哀愁與一股濃濃的手足之情。
享讀本書的規則與建議
本版序言
致謝
I 愁雲慘霧
糞便學——電動玩具——血——「盲人眼盲的領導者」(聖經)——暴力——烏龜——尷尬、裸體男——製圖
II 幸運小子
加州——落海、起泡沫——小聯盟、黑人母親——輪替和替換——山坡、景觀、屋頂、牙籤——麻木與知覺——強尼.班齊——動作
III 四處碰壁
降級——在我們面前被逼迫的教師——菜單——空難——光線——刀——巴利‧傑福特——起居室狀態演說——半顆哈密瓜——像極了一位脆弱的小女孩——老楷模、新楷模——踢踏舞秀
IV 塔夫至上
但不行。不行不行!——體重——比自己大七歲,多適合——可能鬆垮下垂——無名小卒——腐壞與保存——暗紅色、門栓
V 你弟在哪?
史蒂芬,兇手,當然——海灣大橋——瓊和本丟波拉多——約翰、穆迪等人--商船——謊言——被偷的皮夾——九十九個百分位數——墨西哥孩子——排好隊、車燈——一場血的審判,然後寂靜無聲,然後是俄國
VI 真實世界
什麼進,什麼出——郵寄名單——查爾斯‧布朗森的女兒,很迷人呢——〔稍微露幾點〕——藍帝‧史迪克勞——至今所有歷史的希望——訪問——死亡與自殺——錯誤——罐裝啤酒——T先生——黑人史帝夫——也許他的死是捏造的(灰色的車)——可能的脫逃、用床單做的繩子——壞掉的門——背叛有理
VII 裸體實驗
一些諷刺、一些算計——或任何看起來不像我們的東西——再度裸體,仍只稍微露幾點——有色人種,誰是有色人種?——帕庫尼人恰卡——胯下的毛,從絲襪和內褲裡蹦出來——馬連——飛行物體招數——戲劇或血或他口吐白沫或——一百個銅鈸——要請他們吃葡萄嗎?那是不對的嗎?——「所以我不准」——這一切細節會很棒
VIII 鞠躬盡瘁
艾略特——未來——「偷懶?我才不會。」希爾曼笑道——米斯:喔是啊,我們喜歡多元文化這玩意兒——「那不是很棒嗎?」——我們填寫表格——和藹可親,貝蒂.懷特那型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噩夢烏托邦」——性味濃郁——轉瓶遊戲——「我不知道」——「謝謝你,耶穌」——「我快死了,莎莉妮
IX 雖生猶死
蘿拉.芙潔、蘿莉辛格、小艾德‧貝格雷——想被認為是聰明的、合法的、永垂不朽的,所以辦了這本小雜誌——一件關於她壞心眼的小事——摔落——破舊明亮的大廳擠滿了人,一小群一小群——殺害波莉‧柯拉斯的兇手在審判時朝我豎中指——亞當,可想而知,不受感動
X 歸鄉之旅
一跨出飛機,就感覺到這冷——為一種個人考古學狂歡或這類的計畫,從殯儀館到約翰‧哈薩的家,他媽媽曾在看完「大灰雄」之後,幫我熱牛奶——婚禮——一位不可知論者的女同性戀,叫做愛悅牧師——查德和影印文件——落葉堆——又一次威脅——當然她知道——大家難道看不出來嗎?—湖水漲起,彷彿已在水底下
XI 揮揮衣袖
沒手——下山、步行——不是同性戀——生日、拼花地板——絲凱——中毒的熱血——監獄、保釋、神諭——更多招數——吵架——終於
戴夫.艾格斯
儘管作者在別處大聲嚷嚷,但這,其實,不是一部純粹的非小說。許多部分已經小說化了,但程度各不相同,目的也各異其趣。
對話:對話當然幾乎是徹頭徹尾改寫過了,雖然本質上,對話全部是真的(那些一眼就可看出是假的除外,比方說,當有人掙脫了敘事時空的連續性,沒完沒了地談論著這本書時),是在記憶中搜索而寫成的,因而反映了作者記憶的侷限與想像的推擠。每個字、每句話,都經過一條輸送帶,做成好像:一、作者記得這些話;二、作者寫出這些話;三、作者重寫這些話,讓這些話聽起來更真實;四、作者編輯這些話,以適合敘事手法(不過仍保有這些話本質上的真實性);四、作者再次改寫這些話,為了替作者和其他角色免去聽起來很蠢的羞辱,雖然作者如果完全照實寫下他們說的話,他們聽起來絕對是(或會是)很蠢——他們的話,幾乎千篇一律是用「蠢蛋」二字起頭,比方說這一句:「蠢蛋,她死了」。不過,該提到的是,本書獨特之處,是最超寫實的對話——例如與墨西哥青少年的對話,與一頭霧水的狄德莉之間的對話——也就是最忠於真實生活的對話。
角色及其特色:雖然作者極不願意這麼做,但他仍須更改一些人名,並進一步替這些更名後的角色遮掩。最主要的例子是名叫約翰的角色,他的真名其實不叫約翰,因為約翰在真實生活中的對照人物有理由不想讓他生活中某些黑暗的部分被記錄下來(雖然讀完原稿後,他並不反對自己的言行透過另一位人物講述出來)。尤其是如果這個角色比較不像複本,反倒像合成品。其實他本人就是這樣。現在,為了使約翰發揮作用,創造一種容易處理的敘事手法,他的改造引起一連串骨牌效應,使得作者必須創造另外一些小說情節。比方說:真實生活中,梅若蒂思‧魏斯(Meredith Weiss)——是真有其人——和約翰並沒那麼熟。現實生活中擔任中介者的,不是梅若蒂思,而是另有其人,但他的身份將透露他與約翰的關係,真的,將洩漏可憐的約翰的真實身份,我們可不能這麼做喲。因此,作者打電話給梅若蒂思:
「嘿。」
「嘿。」
「所以說,妳介不介意做〔這個那個〕,說〔這些那些〕,那些在真實生活中妳並未真正做的事和說的話?」
「不會,一點也不介意。」
所以就這樣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第V章梅若蒂思的主要場景,可是如假包換。不信你可以問她。她住南加州。
此外,姓名變更在本文中都將提到。呼哈。
地點與時間:首先,有幾則地點更動的例子,尤其是第五章的兩處更動。在與狄德莉對話時,敘述者告訴她塔夫在學校開槍,然後失蹤的事,其實那次對話並非當晚說的,也不是在那個地點,而是在一九九六年除夕夜,大家坐在一輛車後座往返於各派對的途中。同一章稍後,敘述者與先前提到的同一位梅若蒂思在舊金山海邊遇到幾位少年。這段情節其實是發生在洛杉磯,除此之外,其餘部分完全寫實。另外,這一章(其他幾章亦然)的時間被壓縮了。大多時候,文中都會提到時間壓縮一事,但我們將在此重申:本書後三分之一部分描寫的事,大多發生在看似很短的時間內,不過事實是,雖然那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多半非常相近,但有些卻不。然而該提到的是,第I、II、IV、VII章並未出現時間壓縮的情形。
與可倫拜(Columbine)高中有關的註解:這本書及書中講述的話,是寫於或講於那間學校和其他地方發生的事件前許多年。這類事件並無輕率之處,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
刪除的部分:在那些現在已婚或正在交往中的人要求下,有些棒透了的性愛場面被刪除了。另外還有個棒呆了的場面也移除了(而且是百分之百真實唷),主演的是本書大多數主角與一隻海豚。此外,這版也刪除了許多句子和段落。
最後,這版也反映了作者的要求,他要求盡數移除先前所有的提詞——包括:「這顆心渴望被徹底瞭解,一切都被原諒,永恆不朽。」﹝亨利‧范戴克(Henry Van Dyke)﹞;「〔我的詩〕也許會傷到亡者,但亡者屬於我。」﹝安‧賽克斯頓(Anne Sexton)﹞;「並非每位扔進狼群裡的男孩都能成為英雄。」﹝約翰‧巴斯(John Barth)﹞;「一切將被遺忘,無法彌補。」﹝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何不乾脆寫下發生的事?」﹝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嗚,看看我,我是大衛,我正在寫書!我所有的想法都在書裡!啦啦啦!」(塔夫‧艾格斯)——因為他從不認為自己會是那種用提詞的人。
1970年生,成長於芝加哥郊區,畢業於伊利諾厄巴納香檳大學,後於舊金山創辦獨立出版社McSweeney’s,出版書籍、專門刊登新創作的季刊McSweeney’s Quarterly Concern、The Believer月刊,以及以口述歷史揭露全球人權危機的非營利書系「證人之聲」(Voice of Witness)。艾格斯2002年與人共同創辦非營利機構826 Valencia,於舊金山教會區開設少年寫作課程與課業輔導班,後於七個美國城市創設姊妹機構,統稱826 National,都柏林、倫敦、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等地也先後開設理念相近的非營利機構。
艾格斯的作品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提名,並榮獲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法國梅迪奇文學獎(Prix Médicis)、德國信天翁文學獎(Albatross Prize)、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以及美國圖書獎(American Book Award)。著有暢銷小說《怪才的荒誕與憂傷》(天下文化)等書,現與家人居於美國北加州。
2001/08/29
BLH05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900-0
488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