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死亡不是不相關、獨立存在的他者,而是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身上,正在發生著的那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成住壞空。
可憐身是眼中人
《凝視死亡》推薦序
作者:侯文詠
《凝視死亡》這本書一開始話家常似的娓娓道來,讓人讀起來沒有什麼防備。在開宗明義之後,隨著作者一個一個故事拋出來,故事深處隱藏的情感越發深厚。一不小心就跌入思維的深淵。生命中曾經歷過的死亡、上年紀的親人長者的容顏,甚至是自己未來衰老、死亡的想像,一一浮現……
這樣的閱讀經驗——儘管深刻卻不能算是愉快,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實習醫師時經歷的一次臨終畫面。
當時是午夜,護士發現病房裡面的一位老奶奶沒有心跳,立刻緊急通知住院醫師和我。經過了半個多小時基金之後,還是回天乏術。不曉得是因為事發突然,或還有家屬陸續在趕來醫院途中,儘管住院醫師清楚地告知了老奶奶已經過世的事實,但是家屬仍圍在我們面前不斷地鞠躬。老奶奶最年長的兒子——應該有七十歲了吧,哀求我們說:
『無論如何,請大夫還是救救她。』
住院醫師和我面面相覷,面有難色。僵持了一陣子之後,家屬全在我們面前跪了下來。
『無論如何,請大夫還是救救她。』老奶奶的大兒子又重複了一遍。
在他之後,其他人也跟著此起彼落地重複著這句話。
面對著這一群跪在眼前的長輩,住院醫師無奈地示意我繼續做心肺按摩。
我硬著頭皮,再度爬上老奶奶的病床上,有模有樣地繼續做著心肺按摩。因為心肺衰竭,老奶奶的肺部其實都已經積滿血水。每隔幾分鐘,我就必須使用抽吸管,從她的肺部抽出帶著泡沫的淡紅色血水。
無論對誰這都是折磨,但問題是每當我稍有猶豫,家屬就繼續磕頭,用更激動的聲音重複著:
『無論如何,請大夫還是救救她。』
這場發生在深夜的場面,就這樣持續了快兩個小時,直到天色漸亮,最後一個家屬趕到病房,大家以幾近儀式的嚎啕痛哭畫下句點為止。
儘管這些場面,現在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我擔任實習醫師的八〇年代,所謂的「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或者「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都是聞所未聞,遙不可及的制度。多數人的標準選擇,仍然還是像這樣的竭盡一切的急救。
回想起來,儘管對於這樣的無效醫療都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不忍心,但在當時的氛圍下,卻一點也沒有別的出路可走。要等過了二、三十年,隨著安寧醫療、緩和照護觀念興起、尊重病人的自主意願的種種醫療制度正式實施之後,陸陸續續,才有不同的病人、家屬,開始採行不同的做法。
我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所謂的「衰老」或「死亡」,一點也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是個人的事。除了身體、意識外,我們的生命還存在與個體和社會的關係之中。因此,當衰老、疾病、死亡漸漸奪走個人身體、削弱意識時,我們和社會的關係(包括與親人、家屬、朋友),往往擁有比我們自身更大的決定權。換句話,除非我們很幸運地擺脫了從衰老、疾病到死亡這個過程,或者我們有了很好的安排以及妥善的執行、照護者,否則,最後我們用什麼方式經歷這個過程,很大部分的成分,還決定於我們外在的環境如何看待衰老與死亡。
從我擔任實習醫師的年代到現在二、三十年下來,事情固然有一些進展。但很不幸的,就像我不太願意面對記憶深處那個老奶奶的臨終現場一樣,我們的社會,其實也不太願意正視這些衰老、死亡之必然的現實。逃避的態度以及沉迷現世安樂的傾向造就了我們的主流共識。彷彿衰老和死亡都如此遙遠地,事不關己似地。到最後,一切就如同作者所說:
在外科行醫十年來,我自己也步入中年。我發現我自己和病人都認為現況已經到了教人忍無可忍的地步……要是我們不願坦然面對衰老與垂死的經驗,必然會活在痛苦中,無法得到基本的慰藉。要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終,那就只能讓醫學、科技和陌生人才操控自己的命運。
這正是《凝視死亡》讓我讀得正襟危坐最重要的原因。隨著作者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一個思維接著一個思維拋出來,我漸漸理解到,在一個缺乏對「生命尊嚴」共識的社會中,任何一個人面對「死亡」或者是「衰老」時,想要擁有「尊嚴」或「自主權」,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或許這正是作者這本書最精華之微言大義所在了。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叫Being mortal。和中文書名相較下,我更喜歡英文書名。凝視固然深思熟慮,但英文書名就是多出了那麼一點點現在進行式的味道。因為Being mortal,所以死亡不再是不相關、獨立存在的他者,而是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身上,正在發生著的那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成住壞空。
換句話,凝視著作者分享的許多關於衰老與死亡的經驗,我們也凝視著自己經歷過的每一個關於死亡的凝視。不管那樣的死亡是關於我記憶深處那個老奶奶,或者是我們朋友、甚至是至親,別忘了,我們自身的生命,無可脫逃地,就是那個凝視其中的一部分。
整個社會對於這件事的改變——如果可能的話,在我看來,都要從這個Being mortal的覺悟開始。
摘自《凝視死亡》
Photo:jinterwa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