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該如何定義生命,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的課題,水火不容的論述唾手可得,其中有些要求生命必須達到高門檻的特定要件,譬如說必須由細胞組成,這可能會排除將來把智慧機器或外星生物當成生命的可能。

圖片來源:pixabay
該如何定義生命,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的課題,水火不容的論述唾手可得,其中有些要求生命必須達到高門檻的特定要件,譬如說必須由細胞組成,這可能會排除將來把智慧機器或外星生物當成生命的可能。
既然我們無意限制未來生命型態的想像空間,不打算限於已知的生命物種,所以用較廣義的方式定義生命:只要滿足能維持複雜度和自我再生的過程就行了。所謂的自我再生也不以物質(由原子構成)為限,而是把標準放寬到能以特定模式,安排原子結構的資訊(由位元組成)都算在內。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生命想像成自我再生的資訊處理系統,其中的資訊(軟體)決定了硬體的基本結構和行為模式。就跟我們的宇宙一樣,生命也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有意思。詳細經過請容我在之後的章節慢慢說明,在此先提出簡單易懂的分類方式。生命可以依照複雜度區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生命1.0、2.0和3.0。

關於宇宙中的生命最初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出現的,到目前仍舊沒有定論,但是已經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在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型態大約出現在四十億年前,而且很快就產生豐富多樣,讓人目不暇給的生命型態。
其中演化得最成功的物種,很快就取得競爭的絕對優勢,能依據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應。說得更直接一點,這些物種就是電腦科學家口中的「智慧型代理人」(intelligent agent):泛指有能力透過偵測器蒐集環境資訊,並在消化資訊內容後,決定如何對環境做出回應的機制。
簡單來講,我們可以把生命的發展區分成三個階段,以生命自身的能力和自行訂製的能力加以區隔:
生命1.0(生物性階段):生命的軟硬體皆有賴演化。
生命2.0(文化面階段):生命的硬體受演化所限,但是可以訂製自身的軟體。
生命3.0(科技面階段):生命的軟硬體都能自行訂製。
宇宙經過138億年的演化,在地球上的發展急遽加速:40億年前才誕生出生命1.0的型態,生命2.0的型態(我們人類)則是在數十萬年前站上歷史舞台,而很多人工智慧的專家更是認為,在接下來幾世紀就有可能達成生命3.0的型態,如果人工智慧取得長足的進展,甚至也不排除在我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生命3.0。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