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該如何定義生命,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的課題,水火不容的論述唾手可得,其中有些要求生命必須達到高門檻的特定要件,譬如說必須由細胞組成,這可能會排除將來把智慧機器或外星生物當成生命的可能。
圖片來源:pixabay
該如何定義生命,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的課題,水火不容的論述唾手可得,其中有些要求生命必須達到高門檻的特定要件,譬如說必須由細胞組成,這可能會排除將來把智慧機器或外星生物當成生命的可能。
既然我們無意限制未來生命型態的想像空間,不打算限於已知的生命物種,所以用較廣義的方式定義生命:只要滿足能維持複雜度和自我再生的過程就行了。所謂的自我再生也不以物質(由原子構成)為限,而是把標準放寬到能以特定模式,安排原子結構的資訊(由位元組成)都算在內。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生命想像成自我再生的資訊處理系統,其中的資訊(軟體)決定了硬體的基本結構和行為模式。就跟我們的宇宙一樣,生命也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有意思。詳細經過請容我在之後的章節慢慢說明,在此先提出簡單易懂的分類方式。生命可以依照複雜度區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生命1.0、2.0和3.0。
關於宇宙中的生命最初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出現的,到目前仍舊沒有定論,但是已經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在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型態大約出現在四十億年前,而且很快就產生豐富多樣,讓人目不暇給的生命型態。
其中演化得最成功的物種,很快就取得競爭的絕對優勢,能依據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應。說得更直接一點,這些物種就是電腦科學家口中的「智慧型代理人」(intelligent agent):泛指有能力透過偵測器蒐集環境資訊,並在消化資訊內容後,決定如何對環境做出回應的機制。
簡單來講,我們可以把生命的發展區分成三個階段,以生命自身的能力和自行訂製的能力加以區隔:
生命1.0(生物性階段):生命的軟硬體皆有賴演化。
生命2.0(文化面階段):生命的硬體受演化所限,但是可以訂製自身的軟體。
生命3.0(科技面階段):生命的軟硬體都能自行訂製。
宇宙經過138億年的演化,在地球上的發展急遽加速:40億年前才誕生出生命1.0的型態,生命2.0的型態(我們人類)則是在數十萬年前站上歷史舞台,而很多人工智慧的專家更是認為,在接下來幾世紀就有可能達成生命3.0的型態,如果人工智慧取得長足的進展,甚至也不排除在我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生命3.0。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