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明明覺得好忙,卻又說不上來忙些什麼?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你就需要時間管理了!
管理時間,不是為了在有限人生內做最多的事,把自己累得半死,而是要有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過得從容,也能讓你身邊的人,一起過得充實又幸福。
我常聽到退休的人告訴我:「沒關係,我時間很多,慢慢來。」慢慢來是好的,但漫無目的、完全不管理時間,人生恐怕會漸漸陷入地獄。人是需要成就感的,一個沒有成就感、活著沒有一點目標的人,很快的,他的臉會失去朝氣,眼神會漸漸沒有光。
以前曾經聽過某大師說,人有三種:找死型、怕死型、等死型。「死」這個字乍看有些危言聳聽,我用時間與成就感來解釋,就可以一目瞭然了:
1. 找死型—就是那些一輩子想證明自己有用、能夠做些什麼事、想要在有限的一生中盡最大可能的人。
2. 怕死型—這類人也很需要成就感與肯定,但是東擔憂西擔憂,所以錯過了大好青春或大把時間,結果常常一事無成,在懊惱中度日。
3. 等死型—這類人不太在乎有沒有成就感,過一天算一天,無知無覺的想要等到最後一天的來臨。
這個世界上「怕死型」的人最多,而想當「等死型」的人,實在不多,不到百分之一。有些人雖然活得看似糜爛,但其實是渴望且追求成就感的。就算是每天花十八個鐘頭以上、醒著就開始打電玩、被長輩們看不順眼、冷嘲熱諷的宅男,每天追求的也是成就感──虛擬世界的成就感,以及隊友的肯定。
只不過,當所有時間都挪到虛擬世界時,他能夠在現實世界盡其所能使用的時間和精力,相對之下少得可憐;除非他真的能在虛擬世界做到出類拔萃,或是往相關領域發展,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創造者。
我常看到原本在職場上衝鋒陷陣的「找死型」積極人士,他認為自己那麼努力,就是為了在四十五歲提早退休,退休的錢也幸運的存到了;但到了期待已久的退休生活(主動或被動的離開職場),先開心一小段時間後,便忽然整個人像消了氣的皮球,活得像行屍走肉。不久,他決定再找點事來做;你也可以「慢活」,慢,是指節奏的慢,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而時間管理的最高藝術,在於你可以隨心所欲掌握時間的節奏,要快時快,要慢時慢。古人說的:「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甚至武田信玄兵法裡面講的「風林火山」(典故出自中國《孫子兵法‧軍爭篇》):「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件事情,該及時完成時,你只能其疾如風,侵掠如火;在掌握節奏上,你的心境要其徐如林,不動如山。也就是掌握主動權,清楚明白自己在什麼時候該做些什麼。但最重要的,時間管理要設定「目的」。
以花上大把時間學習一項技能為例,「學」與「用」都不可缺。在學習過程中,速度可以徐如林,但是要有目的。養兵千日,就是要有可以「侵掠如火」的機會。沒有「用」的時候,永遠沒辦法學得好。
我看過很多人退休後努力學語文,但進步非常微渺,後來都沒有學好;而立志通過某些檢定考試的人,就算沒通過,進步都比較大,至少在不知不覺中他進步了。
目標就像驢子面前的紅蘿蔔,沒了紅蘿蔔,驢子會跑錯方向,流連其他青草地而忘返;海洋公園裡的海獅海象沒了魚當獎賞,也會無心表演。設定一個有小小壓力的目標後,擬定作戰計畫,分割它!
分割並且按表操課,大概從事第三次之後,習慣就會逐漸建立,時間管理的節奏感,很快就可以抓到了。
Photo:https://goo.gl/L2G3gt ,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