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此借用一個會計名 詞來形容:行為是「後進先出」。 換言之,你最近養成的習慣,可能也是最快忘掉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欲改變他人行為,不只需要知道如何說服他人採取行動(例 如是在他們首次進入一個網站時),還需要讓他們長期重複做出 此一行為(也就是進來第二次、第三次 ......),最好能重複一輩子。
人們看到那些順利做出一番成習事業的公司,常會聯想到改 變遊戲格局、大放異彩的創新產品。但不管哪個領域,習慣設計 總是有其規範與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也定義並解釋了為何有的產品能改變人生,有的不行。
好比說,新行為的半衰期很短,因為人心傾向回頭去找舊的 想法、舊的做法。實驗顯示,逐漸習慣新行為的實驗室動物,一段時間後,往往會重拾最先習得的行為。在此借用一個會計名詞來形容:行為是「後進先出」(last in first out,簡稱 LIFO)。 換言之,你最近養成的習慣,可能也是最快忘掉的。
這有助於解釋:為何那麼多證據都顯示出,人們鮮少能在改變習慣後維持良久。完成戒癮課程的酗酒者,三分之二在一年內 便又開始喝酒,重拾以前的老習慣。研究也顯示,幾乎每個減肥成功的人,都會在兩年內回到減肥前的體重。
培養新習慣所要面對的敵人,是我們過去的行為。而研究再一 次指出:積習難改。縱使我們改變了例行常習,神經傳導途徑仍深深印在大腦裡,隨時準備在我們不加用心時再次啟動。對於想要透過建立新習慣來創造新產品線,或是推出新業務的產品設計者來說,這讓他們的挑戰愈發艱鉅。
新行為若要真的固定下來,必須要時常發生。倫敦大學學院 (UCL)近期有項研究,追蹤受試者養成使用牙線習慣的情況。 該研究根據其中一項發現得出的結論是,新行為愈是頻繁發生, 形成的習慣就愈強。就像使用牙線一樣,頻繁使用某產品,尤其 是在短時間內頻繁使用,更提高了新習慣成形的可能性。
把服務建立在時常發生而有助創造出使用者習慣的行為上, Google 搜尋就是這麼一個例子。如果你懷疑 Google 會讓人養成習 慣(而你本身常用 Google),只消試試改用另一個搜尋引擎 Bing(必 應),直接比較兩者在無痕/隱私模式下搜尋的表現,你會發現 幾乎完全相同。儘管 Google 公司裡那些天才,真的把演算法改進到近乎完美。但是除了機器人與「企業號」那位高智能瓦肯星人史巴克以外,沒有人察覺到搜尋時間變得更短。千分之幾秒雖然有差,但這種差異無法讓使用者上鉤。
那麼,為什麼 Google 的使用者沒有紛紛跳到 Bing 陣營?因為,習慣讓使用者持續忠於產品。如果使用者已經熟悉 Google 的界面, 改用 Bing 會需要他們在認知上下功夫。儘管 Bing 在許多方面都與Google 相似,但就算只是置放廣告追蹤像素(pixel placement)上的微小變化,也迫使潛在使用者學習與該網站溝通的新方法。適應 Bing 的介面差異,正是拖慢 Google 慣用者腳步、讓 Bing 被比下去 的原因,而非技術本身的問題。
【書籍資訊】
《鉤癮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