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苦」。

圖片來源:pixabay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聖經》、《古蘭經》、《摩門經》、《吠陀經》或其他任何神聖經典背後的編寫者,就是那個決定了E = mc2、質子的質量為電子的1,837 倍的神祕力量。
就目前所知的科學知識而言,所有這些神聖文本,都是由智人發揮想像力而寫成的,都只是祖先所發明的故事,是要讓各種社會規範和政治結構合法化。
對於「存在」的奧祕,我個人至今仍然為此讚嘆不已,也充滿好奇。但我也從來想不清楚,這份奧祕與猶太教、基督宗教或印度教那些瑣碎煩人的法則,有何關係。
當然,這些法則在幾千年來協助建立並維護了社會秩序,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些法則與世俗國家政體及制度的法規,並無不同。《聖經》十誡中的第三條,要人不可妄稱神的名。許多人對此的理解非常幼稚,以為這代表不能把「耶和華」這幾個字說出來。
例如在惡搞電影《萬世魔星》裡就有個著名場景,原本是對妄稱神名的人進行審判,但審判者講到「如果你再說耶和華……」,就被旁人丟了石頭。就深層涵義來說,這條誡命是要告誡我們:不該用神的名義,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野心或個人仇恨找藉口。
但現在,常有人是自己恨某個人,就說「神恨他」;自己想要某片土地,就說「神想要這片土地」。如果我們能真正更忠誠的遵守第三條誡命,世界應當會變得更加美好。
你想對鄰國發動戰爭、偷走他們的土地?別用神當理由,去找另一個藉口吧。
到頭來,一切都是語義學的問題。我用「神」這個字的時候,想到的會是伊斯蘭國、十字軍東征、宗教裁判所、以及寫著「神討厭同性戀」的標語的那種神。所以如果我想的是宇宙奧祕,就寧願使用其他詞彙,以避免混淆。
如果是伊斯蘭國或十字軍東征的神,便會極度在意各種名字問題,特別是自己那個最神聖的名字;但如果是宇宙奧祕的這種神,祂才不在意我們這些猿類,究竟給了祂什麼稱呼。
無神論的倫理基礎
當然,宇宙奧祕並無助於我們維持社會秩序。常有人說,我們必須相信某位神祇,說祂賜給人類的法則必須得到遵循,如果我們不聽話,就會道德淪喪、就會社會動盪。
確實,對某些社會秩序而言,對神祇的信仰至關重要,偶爾也會帶來正面的影響。而且就算是同一個宗教,對某些人激發的是仇恨和偏執,也可能對其他人激發的是慈愛和同情。
例如在1960 年代初期,衛理公會牧師麥基爾文納(Ted McIlvenna)注意到他社區裡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民眾的困境。
他開始研究整體社會男女同性戀者的處境,並首開先例,邀請神職人員與同運人士,於1964年5 月在加州的懷特紀念度假中心舉辦為期三天的對話。
這些與會者後來成立「宗教與同性戀理事會」(CRH),除了同運人士外,還有來自衛理公會、路德教派、聯合基督教會等的牧師。
這是美國首次有一個組織,敢在官方名稱寫出homosexual(同性戀)一詞。在接下來的幾年裡,CRH 採取各種活動,來對抗歧視和迫害,從舉行扮裝派對、到採取法律行動等等,不一而足。
CRH 成了加州同權運動的種子。麥基爾文納牧師和其他參與運動的神職人員,都很熟悉《聖經》裡提到對同性戀的告誡禁令,但他們認為,比起遵守《聖經》的字面意義,忠於基督的慈悲精神應該更為重要。
然而,雖然神祇能夠啟發我們發揮同情心,但就算沒有宗教信仰,我們仍然能做出各種合乎道德的作為。如果說我們非得要靠著某個超自然的存在,才能做出有道德的作為,等於是認為道德其實並不自然。但哪裡是這樣呢?我們本來就自然而然具備某些道德。
從黑猩猩到老鼠,一切有社交行為的哺乳動物,都有道德規範,會阻止像是偷盜或謀殺之類的行為。至於人類,雖然不是所有人類都信奉同一個神,甚至有些人根本不信神,但所有人類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觀。
雖然基督教徒不信印度教的諸多神祇,仍會以慈善行事;雖然穆斯林不視基督為神,仍然重視誠實待人;雖然丹麥和捷克是世俗國家,但也不會比伊朗或巴基斯坦等宗教國家,更加暴戾。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苦」。所以,想讓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並不需要相信任何神明或神話故事,只要好好瞭解「痛苦」的深義就行。
如果你真的明白某項行動會如何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自然就不會去做。
【書籍資訊】
《21世紀的21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