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ChatGPT中文版是由OpenAI開發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GPT-3」延伸出的,可以透過大量數據,來分析和理解輸入文本的含義,並判斷上下文來生成相應、連貫的回應。全球思想指標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出版十週年,先嘗試以當前最大的語言處理模型之一「GPT-3」模仿並寫一篇新版序言,哈拉瑞表示最驚人的點在於:它還真的是讀得通的,不只是把幾個句子隨機丟在一起,而是有著連貫的邏輯。以下是全球思想指標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中分享的見解。
過去所有的工具給人類帶來權力,是因為「人懂工具」比「工具懂人」來得多。農夫知道能拿斧頭做什麼,但斧頭卻不懂農夫有何需求、做何感受。然而,人工智慧很快就會比我們更懂我們自己。到那個時候,人工智慧還是我們手中的工具嗎?或者我們才是人工智慧的工具? 以下是全球思想指標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出版十週年的新版序言: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在2011年寫完《人類大歷史》之後,一心以為自己肯定不會再回頭修改了。我對這本書有很深的情感,也很感謝這本書的成功,但也覺得目前已經把人類這個物種的故事講完了。「人類2.0」還在發展,但我覺得這個主題最好還是留給別人來說。
但接著,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我覺得該回歸從頭,重新檢視一次人類獨有的能力:創造想像的秩序、打造主導的結構。
過去幾年間,我們知道了假新聞能比真新聞更有力,知道了FBI 能夠左右哪位總統勝出,知道了臉書能夠對選舉上下其手,知道了億萬富翁比對手花更少錢也能選上總統,還知道了一個國家有可能分成兩個敵對陣營,甚至從此不再互相傾聽。換句話說,人類創造大規模想像秩序的獨特能力,反而被用來對付人類自己。
在過去,民族國家與資本市場上的想像秩序,能夠為人類帶來力量,產生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幸福。但時至今日,民族國家與資本市場上的想像秩序卻是開始撕裂人群。
我們如今面臨的重大挑戰,在於要創造一個全新的全球想像秩序,而且不能是以民族國家或資本市場為基礎。
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不談民族國家、不講自由市場、不說個人主權、不論對大自然的支配,還是能創造出一套新的全球想像?而那就是我想在這本書裡講的故事。
以上這些文字的英文原文,並不是由我(哈拉瑞)所寫,而是請一套強大的人工智慧(AI)程式模仿我而寫下。這套人工智慧名為GPT-3,是由舊金山一間專精於機器學習的研究實驗室所創。受邀為《人類大歷史》出版十週年寫一篇新版序言的時候,GPT-3先蒐集我出版的書籍、文章與曾接受的訪談,再加上網際網路幾十億個其他句子做為基礎,生成了上面那些文字的英文原文。英文原文未經任何編輯或改寫。
讀著GPT-3假扮我所寫下的句子,真是令人百感交集。一方面來說,這帶給我的並不是什麼好印象。GPT-3複製了某些我真實的發言,與網路上東挑西揀的各種想法混在一起,許多概念絕對不會出現在我筆下,在我看來並無說服力,甚至可說荒謬至極。這樣生成的文本,只是一篇文學或智識的大雜燴。這讓我暫時鬆了一口氣:GPT-3並不會搶走我的工作,至少看來還得再過個好幾年。
但另一方面來說,這也實在令我眼界大開,讀著那些文字,簡直下巴都要掉下來。這些真的是人工智慧自己生成的文本?確實,這些文字只是大雜燴,是東拼西湊得來的結果。但所有的文本不也都是如此?我寫《人類大歷史》,也是蒐集拜讀了許多書籍、文章與訪談,再結合各種想法與事實,寫成一套新的論述。
GPT-3這篇文本最驚人的一點在於:它還真的是讀得通的,不只是把幾個句子隨機丟在一起,而是有著連貫的邏輯。雖然我不同意GPT-3的某些主張,但光是它能夠提出主張,就已經叫人十分意外。如果照著那個有名的故事,給猴子一臺打字機來玩,我應該只要瞄上一眼,不用半秒就能判斷那絕不是我寫的東西。但對於GPT-3寫出的文字,我得花上一兩分鐘仔細閱讀,才能得出結論,知道那不是我寫的內容。
還有另一件事情,也令我雖然驚喜、但也驚駭:改變的速度。GPT-3還是很初步的人工智慧,尚未提出真正的成績。而我在2010年寫《人類大歷史》的時候,甚至想都沒怎麼想過人工智慧這個議題。當時覺得,人工智慧應該留給科幻電影,哪會是嚴肅歷史書的主題?但在我坐在圖書館裡讀著老文獻的時候,資工實驗室裡的同事們可沒閒著。2011年,也就是《人類大歷史》最早以希伯來文出版的那一年,名為華生(Watson)的人工智慧,在電視益智搶答節目《危險境地》(Jeopardy!)擊敗了人類參賽者;那一年,柏林市中心有一輛自動駕駛車成功上路;那一年,iPhone也開始有了語音助理Siri。
過了十年,人工智慧革命已然橫掃全球,也標示著我們所知的歷史邁向終局。有幾萬年的時間,是人類發明了各種工具,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例如斧頭、輪子、原子彈,都是讓人類掌握到新的權力。然而人工智慧不一樣,這是史上首次,權力可能是從人類的指縫間流去。
過去的種種工具為人類帶來力量,是因為那些工具並無法決定自己的用途。「做決定」仍然是人類的特權。斧頭無法決定要砍哪棵樹,原子彈也無法決定要不要掀起一場戰爭;但人工智慧可以。就談些已經存在的事實吧:今天你去銀行想要貸款,會是人工智慧判斷是否核貸。你把履歷寄去求職,很有可能是由人工智慧來讀履歷、決定你的命運。
過去所有的工具給人類帶來權力,是因為「人懂工具」比「工具懂人」來得多。農夫知道能拿斧頭做什麼,但斧頭卻不懂農夫有何需求、做何感受。然而,人工智慧很快就會比我們更懂我們自己。到那個時候,人工智慧還是我們手中的工具嗎?或者我們才是人工智慧的工具?
至少在未來幾年之內,人類應該還是能掌握比人工智慧更高的權力。特別是目前人類仍有權決定人工智慧(和其他革命性技術)未來的發展與用途,對此實在應該深思熟慮。科技從來不是必然只有一種用途,而是能有五花八門的使用方式。在20世紀,同樣是有了電力、火車、無線電,有些社會創造出的是極權專制,也有些社會創造出的是自由民主。而到了21世紀,這些新科技有可能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切就要看我們的抉擇。
➢【書籍資訊】《人類大歷史(增訂版)》
➢【延伸閱讀】
《人類大歷史》編輯導讀:你也許從未想過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