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這本書和其他談論決策理論的書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優點,就是書中每一個框架都有一個以上的例子來說明該如何正確的去使用它以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對一本書來說,書名很重要,取的好,有畫龍點晴的作用。這本書《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的名字就取的很好,一看就知道是在講思考方式的重要性;而英文名「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更讓讀者明暸,在科技和動盪的時代,人類的優勢在哪裡。作者顯然知道「優勢」這兩個字最能打動讀者的心,因為人們追求的就是優勢。
那麼人類的優勢在哪裡呢?「電腦懂運算,人腦懂想像」,人類的優勢在創造力,沒有思考就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力出來。被尊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凡爾納(Jules Verne)曾說:「凡是人類所能想像之事,必定有人能將其實現出來」,我們現在所享受的很多科技發明都是前人跳脫框架,想像出來的結果。
人類的一切行為來自起心動念,神經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它是一個cycle。人每天都不停的在做決定,丹麥的哲學家齊克果就說,「不作決定本身就是一個決定」。既然每天都在做決定,人就必須要學會如何做出一個有智慧,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這本書和其他談論決策理論的書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優點,就是書中每一個框架都有一個以上的例子來說明該如何正確的去使用它以解決問題。目前坊間尚沒有一本書像本書一樣,把理論/陷阱講的如此透徹。
很多讀者會為「心智模式」這個名詞而縮手,以為是認知科學講大腦的東西。其實心智架構、框架、典範,或是哲學家鄂蘭的「立場」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觀念」。觀念是思考的架構,解決問題的基點。當作者說「跳出這個框架」時,他的意思就是要你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
我很高興作者說思考是有限制的,因為很多父母不敢管教孩子,怕會限制他的創造力。其實實驗早已證明這是一個迷思。我們常常以為是紅綠燈使交通阻塞,其實一旦沒有了紅綠燈,交通立刻打結,大家更會寸步難行。所以合理的規範是必須的,規範才能使你的思緒有系統的發展。蘇斯博士那本《綠色火腿》至今仍在書架上熱賣就是因為他被迫只用50個單音節字去創造一本童書。
書中最可以給讀者啟發的是「最小變動原則」-在危機時,因轉念,蛻變出更好的未來。打掉重塑通常非常昂貴,若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做最小的改革,脫胎換骨,把原產品提昇為高品質的產品,便能殺出一條血路。在60年代的美國,made in Japan是便宜貨的代名詞,一把日本陽傘九毛九分錢,連一塊美元都不到,但只能用一季就只好丟棄。後來日本慢慢提昇它的品質,到80年代,made in Japan變成大家爭買的東西。企業有危機時,提昇品質是唯一生存之道。現在社會富裕了,只要東西好,再貴也會有人買。最近美國前國務卿龐皮歐為了一瓶5800美元的酒惹上了麻煩,相信酒莊賣一瓶這種酒抵得上一百箱啤酒的利潤。
本書的最後二章,在現在民粹的時代,讀起來特別有感觸。的確,如果我們對所有的不寬容都採取寬容的態度,最後將不再有任何的寬容。
看到最近阿富汗人民逃亡的慘狀,不禁想,如果美國總統在下令徹軍之前,有看一下本書第五章以色列成功救出人質的那一段,學他們先沙盤演練一下,說不定就不會輸的如此狼狽了。
書帶給人智慧,越是亂世越要讀書,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派得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