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蘇起分析,具有如此豐富台灣認識的習近平,無論他的主觀或眾人的客觀,都是高層圈內不二的「台灣通」,兩岸統一自然也是他無可迴避的歷史責任。如果成功,他將是中國統一的「偉人」,功績直比毛鄧;倘若失敗,自然就成歷史「罪人」。
具有如此豐富台灣認識的習近平,無論他的主觀或眾人的客觀,都是高層圈內不二的「台灣通」,兩岸統一自然也是他無可迴避的歷史責任。如果成功,他將是中國統一的「偉人」,功績直比毛鄧;倘若失敗,自然就成歷史「罪人」。他在2013年10月會見蕭萬長前副總統時說的「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顯示他上任伊始已想終結兩岸「拖」的局面,尋求解決之道。
進入第3任期,習近平年齡將從69邁向74;如續第4任,即從74走到79。如從生理年齡考量他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第3任應優於第4任。況且中共二十大後已擺出清一色的「習家軍」,主事者絕大多數都曾來過台灣,甚至好幾次,也與台灣人士常有接觸。這個班底使他必須在第3任交出台灣問題的漂亮成績單,沒有任何卸責空間。如果他在第3任順利解決台灣問題,他在全黨全民中的「威望」將使第4任唾手可得—如果他想要的話。
此外,蔡英文的「倚美謀獨」則是強化北京對台緊迫感的最後一根稻草。自兩岸交往以來,大陸對台圈子始終鷹鴿並存,鷹派為數不少,但鴿派也遍布各處,不時發聲呼籲理性冷靜,習近平的「心靈契合」更是歷來最軟的訴求。他們的邏輯是:與「祖國統一」相比,「中華復興」更重要,只要能夠「中華復興」,憑兩岸的「時」與「勢」,台灣遲早會瓜熟蒂落,回歸祖國懷抱;太過躁進,反而會傷害「中華復興」大業,所以對台宜緩不宜急。這思維長期占據大陸官方及輿論主流地位。由於台灣商學媒界在大陸最常碰到的就是這些人,所以它也變成台灣社會對大陸認識的主流,從而對兩岸進程普遍抱持樂觀,間接助長「拖」的心態。
不幸美中關係於2018年驟然惡化後,蔡英文隨即與美國反中鷹派深度掛鉤,全力配合其反中抗中,台灣內部民意也在民進黨執政下離統一愈來愈遠。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在2023年9月說的「國民黨絕對不是一個親中或統一的政黨」,就是指標之一,這句話被國台辦發言人指為「損害兩岸互信,傷害兩岸同胞感情」,但在國民黨內部卻沒有激起任何浪花。北京對形勢的研判因此出現了變化:一、美國兩黨反中的一致性短期內不易改變。二、台灣各黨的大陸政策,在民意板塊移動後也縮小了差距,台灣島漂離中國大陸的趨勢亦不易改變。三、既然美台都很難改變反中基調,而且它們瞄準的就是「中華復興」,所以北京的耐心不一定會等到好結果,首先受傷的反而是「中華復興」大業。四、既然如此,或許可以考慮「長痛不如短痛」以一勞永逸。
以上分析說明三件事。一,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動機無論從理性、感性,或戰略需要考量,都遠高於前章分析的美國保台動機。二,因為動機強烈,西方分析家常用「成本」概念來評估北京是否願意動武,就可能犯了低估的錯誤。中國大陸上下齊心,它願意付出的代價自然不能用美國將心比心方式來計算。三,未來5年習近平達成「完全統一」,似乎已具備主觀條件,外界懷疑多年但一直沒有具體感受到的中共「緊迫感」,終於愈來愈真實。問題是,客觀上呢? 這就牽涉到美中軍力對比,必須另章分析。